三一經略四夷:大國的虛榮(下)

中國人曆來都有盛世情結,具體的原因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大多數時候,中國人都過得太苦了,所以腰包稍稍鼓一點,就會趕緊鬧點大的動靜出來,生怕左鄰右舍不知道咱發達了。

說白了,這就是暴發戶心態在作祟。

楊廣雖然是個如假包換的龍種,而且是個貨真價實的富二代,但就衝著他追求“大國虛榮”的那個勁兒,我們就不難看出,在骨子裏頭,他其實還是缺乏貴族氣質,終究隻是個暴發戶。

要看清楊廣如何打腫臉充胖子地追求大國虛榮,下麵的故事很能說明問題。

那是大業六年(公元601年)的春節,由於當時裴矩的外交政策已經取得豐碩成果,所以很多外國元首和酋長都齊集東都洛陽,要跟中國人一起度過這個普天同慶的傳統佳節。楊廣為了顯示國家的強盛,就在元宵節這天舉辦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慶祝活動。

活動在端門外大街舉行,場地的周長足有五千步,主辦方為廣大老百姓和外國友人精心準備了各種各樣的節目,有歌舞、戲劇、雜技等等;演員陣容十分龐大,僅“絲竹樂隊”就有一萬八千人,聲音足足傳出數十裏外,不用電視轉播也能讓郊區的農民兄弟們一飽耳福;演出現場燈火通明,亮如白晝,完全不亞於今天巨星演唱會的燈光效果;演出從傍晚開始,然後通宵達旦,一直持續到次日天明,所以壓軸曲目想必也不會是《難忘今宵》,而是《難忘今朝》。不,據史書記載,人家這次盛會為期整整一個月,每天都演通宵,所以若一定要有壓軸曲目的話,也應該是《難忘今月》。

這一個月下來,花的錢當然不會是小數目。據史書模糊形容,也稱“所費巨萬”。那些小國的元首和酋長們,在接受中國政府熱情款待並享受這份文化大餐的同時,肯定會為中國的不差錢而咋舌不已。

這,就是楊廣要的效果。

不就是一點小錢嗎?算得了啥?我們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而且人民勤勞質樸,政治覺悟還都很高,給他們加再多的稅他們也沒意見,所以國家根本不差錢!

曆時一個月的演出活動結束後,很多外國友人都對中國的繁榮富庶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絕大多數外國元首和酋長,都帶著這份美好的記憶戀戀不舍地回國了。但與此同時,卻有更多的外國人像潮水一樣湧進了洛陽。

他們都是商人。

聽說中國是世界上最不差錢、而且最讓外國人有賓至如歸之感的國家,所以,他們都來了。

當然,他們不是來看文藝表演的,而是來經商掙錢的。

不知道他們的元首和酋長們有沒有寫信通知他們,說“人傻、錢多、速來”,總之,他們一到洛陽就直接給楊廣打了報告,紛紛要求進入洛陽東市開店營業。

通過一場盛會就吸引了這麽多外商來華投資,楊廣很高興,不但一律批準,而且還命令有關部門大力改善投資環境,把東市的店鋪全部裝修一新,並要求所有店鋪的門臉和招牌必須整齊劃一,讓外商們好好見識一下中國政府招商引資的誠意和決心。

在最高領袖的親切關懷下,外商們在洛陽東市的店鋪紛紛開張了。一時間,市場裏“盛設帷帳,珍貨充積,人物華盛”,顯示出一派欣欣向榮的局麵。而市場中大小店鋪的裝修裝潢都很高檔,就連擺攤設點的賣菜小販屁股下麵的坐墊,都是用價格不菲的龍須草編織的(時至今日,龍須草仍然是製造膠版紙、複印紙和鈔票紙的優質原料)。

為了顯示中國的不差錢和熱情好客,楊廣還下了一道命令,要求洛陽城內所有酒店的經營者,一看到從門口經過的外國人,必須熱情邀請人家進來喝酒吃飯,而且分文不取,任由外賓們白吃白喝。

是的,你沒有看錯。楊廣下的命令,就是不許任何酒店收外國人一分錢。

根據楊廣的要求,如果外賓們酒足飯飽之後,對於不用買單的現象感到詫異的話,酒店老板就必須背誦一句有關部門設計的廣告語,說:“中國不差錢,所以喝酒吃飯從來不用買單。”(《資治通鑒》卷一八一:“中國豐饒,酒食例不取直。”)每當聽到這句話,外賓們總是一邊打著飽嗝,一邊驚歎不已。

西方流行一句諺語:“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可這話到了隋朝的東都明顯就不好使了。如果第一個說這句話的外國人到過隋朝,或者略微了解一下中國曆史,他肯定會為自己的孤陋寡聞、沒有見識而深感羞愧。

不過,天天任外國人白吃白喝,在洛陽開酒店的那些人豈不虧死?

關於這一點,史書沒有記載。據我估計,那些老板每個月肯定都能從政府有關部門得到補貼,或者說,這些酒店可能都是國營的。可不管是民營還是國營,政府每月肯定都要劃撥一筆專項資金來堵這個“酒食例不取直”的窟窿,否則連會計都沒法做賬。

為了國家形象工程的建設,楊廣可謂煞費苦心。除了所有酒店都讓外國人白吃白喝外,楊廣還專門指示有關部門,必須狠抓市容市貌的建設,務必做到不留任何死角,不漏掉任何一個細節。

有關部門得到指示,立刻行動起來,把一座東都裝點得猶如平安夜的紐約曼哈頓,又如同迎接奧運的北京城。如果你不信,那我就告訴你一個細節:在當時的東都洛陽,每棵樹上都纏著五顏六色的綢緞彩帶(繒帛纏樹),相對於我們今天包裝精品盒所用的彩紙,人家用來包裝東都的彩帶那可是高檔多了。

任何外國人,隻要在如此美輪美奐的城市逛上一圈,肯定都會為自己沒有投胎到中國而遺憾不已。

不過,任何形象工程的建設,都難免會有百密一疏的情況發生。有眼尖的外國友人,就在這座天堂般的城市裏,看到了許多不太和諧的景致——衣不蔽體的窮人。

於是,心直口快的外國友人就問某外事官員:“你們說中國不差錢,可我卻看見街上還有衣不蔽體的窮人。並且,讓我感到奇怪的是,你們幹嘛不把綢緞拿給那些窮人穿,而要纏在樹上呢?”某官員的臉刷的紅了,一個字也答不上來。

這位官員的心理素質還是不夠。倘若今天,有外國友人向中國官員問及類似的問題,我想,我們的官員一定不會臉紅,而且會給他一個十分圓滿的答複。

其實,不管是古代的外國人還是今天的外國人,很多時候都是一根筋,他們壓根不懂中國文化。關於他們的這種傻問題,我想引用我國晚清年間一位傑出政治女性的名言,來進行一個總答複:寧贈友邦,不與家奴。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想必大家都猜到了,說出這句名言的傑出女性就是慈禧。在中國,這種“寧贈友邦,不與家奴”的文化現象可謂源遠流長。不管是楊廣還是慈禧,似乎都喜歡幹這種花錢買外國人歡心的事——弱的時候,我們不得不花錢買平安(這或許還情有可原),可是強的時候,我們又喜歡大把大把地花錢買麵子(這就顯得不可理喻了)。反正,中國的統治者就是習慣往外花錢,買任何他們喜歡的東西,卻永遠不關我們這些升鬥小民什麽事。

雖然楊廣喜歡打腫臉充胖子,裴矩也一意迎合他,但隋朝的綜合國力在當時的亞洲的確是首屈一指的。這也就決定了,隋朝的外交戰略不會是單純的利益輸出和“金錢外交”。必要的時候,楊廣和裴矩也是會揮動大棒的。

比如吐穀渾,因位於隋朝與西域的必經之路上,戰略地位至關重要,且一直不是很順從,所以就挨了隋朝的一頓狠揍,並被一舉吞並。

吐穀渾是鮮卑人的後裔,立國於青海,國主也稱可汗,官製、服飾等與中國略同,風俗卻與突厥相似。從北周年間到開皇初年,吐穀渾曾屢屢入寇。楊堅即位不久,便命上柱國元諧率步騎數萬西征吐穀渾,大破之。開皇十一年,吐穀渾遣使入朝,奉表稱藩。開皇末年,其國爆發內亂,國人殺死其可汗,立可汗之弟伏允。

伏允上位後,表麵上依舊對隋朝稱臣納貢,但卻時常派間諜刺探各種機密情報,顯然已有不軌之心,令楊堅深感厭惡。大業三年末,鐵勒寇邊,楊廣命大將馮孝慈擊之;鐵勒旋即遣使謝罪。楊廣遂乘勢命裴矩招撫之,並讓其出兵攻擊吐穀渾,以將功贖罪。

大業四年(公元608年)七月,鐵勒悍然發兵,大破吐穀渾。伏允不知道鐵勒是奉楊廣之命來打他的,還一溜煙逃到隋朝邊境,向楊廣告急求援。楊廣即命楊雄、宇文述等人率大軍去“接應”。伏允一看隋軍來勢洶洶,心知不妙,趕緊掉頭西逃。隋軍在他後麵拚命追擊,連克曼頭(今青海共和縣西南)、赤水(今青海興海縣)二城,斬殺三千餘人,俘獲其王公大臣二百餘人,並男女四千口。

伏允先是亡奔積石山(今青海東南阿尼瑪卿山),躲了一陣子,收集了一些逃亡部眾後,又於大業五年(公元609年)五月,率部進入覆袁川(今青海祁連縣北黑河上遊)。楊廣聞報,即命內史元壽進兵金山(今青海湟中縣北),兵部尚書段文振進兵雪山(今甘肅、青海交界處),太仆卿楊義臣進兵琵琶峽(今青海門源縣西),將軍張壽進兵泥嶺(今青海剛察縣北大通山),迅速對伏允完成四麵合圍。

伏允大驚失色,慌忙找了一個替身,讓他穿上可汗的衣服,率部眾往一個方向突圍,然後趁隋軍的吸引力轉移之機,僅率數十名騎兵往相反的方向狂奔,終於僥幸逃出了包圍圈。在他身後,那支被他拋棄的部隊旋即被隋軍全殲。

吐穀渾的一個名叫仙頭的親王,原本還想負隅頑抗,見伏允徹底失敗,遂率部落男女十萬餘人,攜各種牲畜三十萬頭,向隋朝投降。

同年六月,楊廣正式宣布,將吐穀渾東西四千裏、南北二千裏的轄境並入隋朝版圖,在其地設立了鄯善(今新疆若羌縣)、且末(今新疆且末縣)、西海(今青海海晏縣)、河源(今青海興海縣)四郡,以及縣、鎮、戍所若幹。

此後,伏允流亡黨項,嚐夠了寄人籬下的滋味,一直到大業末年,隋朝國內大亂,才得以鹹魚翻身,正式複國。

征服吐穀渾後,隋朝的下一個打擊目標,就是西突厥。

西突厥由阿波可汗建立。開皇中期,阿波被東突厥的葉護可汗(及沙缽略之弟處羅侯)生擒,其國人另立泥利可汗,泥利死後,兒子繼位,是為處羅可汗。處羅的母親向氏是中國人,泥利死後改嫁其弟婆實。開皇末年,向氏隨婆實入朝,恰遇達頭可汗與隋朝作戰,道路斷絕,從此滯留長安。

大業初年,處羅統禦無方,國人多叛,且經常與鐵勒交戰,敗多勝少。裴矩得知其內憂外患的處境後,遂建議楊廣乘勢招撫。大業四年,楊廣派遣使臣遊說處羅,以其母向氏為籌碼,軟硬兼施地勸其歸附。處羅無奈,隻好遣使朝貢,向楊廣獻上了珍貴的汗血馬。

但是,處羅隻是擔心其母安危,並非真心歸附。大業五年,楊廣西巡,召處羅前往祁連山大鬥拔穀覲見。西突厥的大臣們惟恐楊廣有詐,紛紛反對,處羅便找了個借口推辭掉了。楊廣勃然大怒,但一時也沒什麽辦法。

大業七年(公元611年),西突厥的部落酋長射匱遣使入朝,向隋朝請婚。裴矩頓覺這是個離間西突厥的大好機會,遂對楊廣說:“處羅不來朝見,隻因其勢力還比較強大。臣建議用計削弱他,分裂其國,如此便容易控製。射匱是達頭可汗的孫子,其部落早在西突厥建立之前就已稱雄西方,其後失勢,才不得不依附處羅。如今遣使求婚,意在尋求外援。我若順水推舟,許其可汗之位,必能令其與處羅自相殘殺,西突厥自然一分為二,隻能都聽命於我朝。”裴矩的這個策略,正是當初長孫晟對付東突厥的拿手好戲。楊廣當即采納,遂召見射匱的使者,說處羅桀驁不馴,射匱一心向善,隻要射匱能擊敗處羅,隋朝必將公主嫁給他,並立他為西突厥的可汗。

使者回國後,轉達了楊廣的許諾。射匱大喜,遂發兵進攻處羅。處羅一向對射匱毫無防備,故而大敗,遂丟下妻子兒女,率數千騎兵逃亡高昌。高昌王擔心得罪隋朝,連忙上奏。楊廣遂命裴矩等人前往高昌,命處羅入朝。

處羅走投無路,隻好乖乖地跟著裴矩到了長安。

見到楊廣時,處羅慚悚難安,說:“臣總領西麵諸蕃,因而不能早來朝拜,罪責極深,臣心裏悚懼,非言語所能道盡。”楊廣大笑,說:“過去,我朝與突厥交兵不止,大家都不得安寧。現在好了,四海清寧,與一家人無異,朕有心安養天下萬民,就像天上隻有一個太陽,萬物皆可生長,可要是有兩三個太陽,萬物豈能安寧?你過去事務繁多,朕可以理解,現在既然來了,朕心裏十分歡喜,你也不必太過自責。”隨後,楊廣設宴款待了他。

然而,麵對滿桌的美酒佳肴和山珍海味,聽著美女吹奏的絲竹管弦,處羅的臉色卻始終怏怏。因為他知道,自己混到今天這一步,跟亡國的陳叔寶也沒啥兩樣了。

第二年,楊廣就把處羅的舊部一分為二:命其弟闕度率老弱殘兵一萬餘人,居守會寧川(今甘肅靖遠縣);命原西突厥的特勒(相當於公爵)大奈率其他部落,居守樓煩郡(今陝西靜樂縣)。至於處羅本人,則從此被留在了楊廣身邊。不管楊廣巡遊到哪裏,他就隻能跟到哪裏,跟養在籠子裏的金絲雀沒什麽兩樣。

從大業元年到大業七年,隋朝不僅先後征服了林邑、契丹、吐穀渾、西突厥,而且交通西域,東征流求(今台灣島),宣慰赤土(約在今馬來半島),將中國的赫赫聲威遠播八荒四夷。一時間,真臘(約今柬埔寨)、婆利(約在今馬來半島)、倭國(今日本群島)等周邊小國紛紛來朝,稱臣納貢,無不奉隋朝為宗主國。

經略四夷的同時,楊廣還像一個瘋狂的“驢友”一樣,馬不停蹄地到處巡視。

楊廣向來最鄙視的,就是那些“傅脂粉、坐深宮,不與百姓相見”的帝王。所以,從登基的那一天開始,他便下定決心,要用自己的目光去丈量帝國每一寸壯麗的山河,要零距離地去感受並觸摸自己親手締造的煌煌大業,還要用帝國雄壯而盛大的軍容,去震懾四夷、鷹揚國威……大業元年,楊廣第一次下江都。

大業三年,楊廣第一次北巡,經涿郡、榆林郡(今內蒙古托克托縣),到達東突厥啟民可汗的王庭(陰山山脈北)。

大業四年,楊廣二次北巡,從洛陽前往五原郡(今內蒙古五原縣),出塞巡視長城。

大業五年,楊廣西巡,經扶風(今陝西鳳翔縣)、過星嶺(今青海西寧市北)、出張掖,至燕支山(今甘肅永昌縣西),命高昌等西域二十七國元首前來朝見。

大業六年,楊廣二次下江都。

大業七年,楊廣第三次北巡,前往涿郡。這一次,楊廣就不再是單純的旅遊了。他要為他構劃已久的一場大規模戰爭做最後的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