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下手害人
忠臣盡然落到如此地步,遭受如此慘烈的迫害,結局讓人唏噓。
這正是閹黨毒害朝廷忠良的證明,沒有閹黨禍害,明朝不會落得國破家亡。
東林黨六君子死後,其家屬也不能幸免,楊漣的家人為了營救其人,到處借債,生活困窘,妻兒老母將家裏的田產住處全部賣掉,以至於沒有棲身之所,隻得住在城門上的一間破房子裏,風吹雨打,日子清苦,兩個兒子,淪為乞丐,應山縣令見楊漣遭遇如此,十分同情,於是號召父老鄉親,捐錢支援,但任然杯水車薪。
六君子之一的左光鬥死後,他的親戚也相繼被逮捕追贓,哥哥左光霽因為案件牽連而死,其母承受不了雙子逝去,家破人亡的痛苦也駕鶴西去。即便是有本縣的鄉紳和知縣大人說其好話,依然於事無補,閹黨的持續追贓導致左家傾家**產,家徒四壁。
魏大中的兒子在自己的父親死了以後,把父親的靈柩送回家鄉,閹黨威逼地方官員向魏大中的兒子魏學洢追贓銀子三千三百兩,魏學洢四處借錢,也沒辦法還完,加上遇上了父親去世,傷心過度,竟然一病不起,最後死去。
可憐年輕有為的青年才俊就這樣死掉了。
這可以說是整個明朝曆史上最黑暗最混亂的時期。
閹黨得勢,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朝綱廢弛,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就在冥冥之中注定了明朝以後的滅亡。
曆史是會有報應了,胡作非為的日子長不了。
天啟皇帝在魏忠賢閹黨的誤導下,認為楊漣等人的處理是罪有應得,他指出,雖然這些人在獄中死去了,但這些人的地方官對於沒有還完的贓款仍然需要加緊追贓。
九月下旬,天啟皇帝在審閱了刑部呈上來的奏疏之後,做出了批示,稱東林黨的六君子是凶惡小人,目無法紀,罪有應得,死有餘辜。他說六君子:雖已瘦死囹圄,還當戮屍都市,姑從輕典,以示法外之恩。其未完贓銀已有旨著撫,按官嚴提家屬追比,俟其完日。《明熹宗悊皇帝實錄卷之六十三》。
我們現在來看,天啟皇帝簡直是昏庸無道,他把朝朝弄得雞犬不寧,禍害忠良,本末倒置,明朝再不滅亡似乎都沒有道理可言了。
六君子被害之後,顧大章的朋友燕客還在京城滯留,想著六君子這段時間的遭遇,他感到萬分痛心,在小酒館和人喝酒解愁,又談起六君子的遇難事情很是感歎,說話被閹黨的耳目察覺,直接匯報給魏忠賢,魏馬上派人抓捕他。
由於提前得知消息,燕客先人一步,換奇裝異服,假扮成一名收貨的商人,離開京城,騎上快馬狂奔,足足跑了三百多公裏,才徹底將追趕的人遠遠甩在後麵。
至於後世流傳的六君子的遭遇,據說就是他寫出來的,書名叫《詔獄慘言》,後來有曆史學家考證,燕客的真實名字,叫顧大武。
因為六君子被定罪的案件都與熊廷弼有牽連的關係,所以他們被弄死之後,自然而然,熊廷弼也被閹黨定為必殺之人。關於熊廷弼被處死的直接原因,有資料表明有幾點,一是讓魏忠賢的收銀子的手段落空,而這其中是熊廷弼在中間擋道,其次,六君子被栽贓得人就是熊廷弼,要想把這個案子辦成鐵案,隻有將熊廷弼斬草除根,永絕後患,殺人滅口。最後,熊廷弼的個人性格原因,他為人剛正不阿,從不計較個人的得失,而且寬宏大量,楊漣等人之前都是力推要定熊廷弼的罪責,他被關押之後,不僅不記仇,反而,還提供了一份名單,為楊漣等人辯解,陳述楊漣等人是被人陷害的,這一係列的舉動讓魏忠賢對其恨之入骨,必除之而後快。
間接原因就是閹黨的馮銓,作為閹黨得勢的小人,無意中看到民間流行的一部帶插圖的諷刺小說《遼東傳》裏麵陳述了其父親當年在戰場上的逃跑畏敵的行為,就疑心就是熊廷弼在裏麵摻和的事,因為小說在遼東流傳的比較多,想來多少都和熊廷弼有關係,於是想要把熊廷弼弄死解恨。
當然對於這個事情,熊廷弼還完全不知情。
要殺掉熊廷弼這個功臣,換成是有良心的大臣都下不了手,畢竟誰都不願意背上這個千古罵名,因此朝廷在商議處理熊廷弼經過內閣投票決定的時候,還把熊廷弼的處斬的事情移到了秋季之後。
天啟皇帝對內閣的行為頗為不滿,要求馬上處理,內閣則以時間不合乎規定拒絕了皇帝的意見。
說到這個大家都很有疑問,熊廷弼不是閹黨的眼中釘,肉中刺?
為何在這個節骨眼上要推辭呢?做個順水推舟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畢竟現在的內閣已經完全是魏忠賢的私人工具了,是閹黨的內閣了。
那之所以這麽做的原因就是名譽的問題了,要弄死一個聲望很高的大臣,往遠了說自己的名譽可是在曆史上會記上一筆的,近了說,目前的輿論都集中在這個熊廷弼上麵,如果自己動手,很有可能會給自己帶來不好的影響,雖然閹黨的大臣們是壞人,可是同樣也很愛護自己的名譽,對於這樣怕給自己帶來不好名聲的事情,他們是不願意做的,但又不得不做,於是隻有找人來做個事情。
這個人是誰呢?
後麵即將揭曉。
天啟皇帝上早朝的時候,閹黨的臣子馮銓呈送給了皇帝一本書,就是之前流行的那本《遼東傳》,上疏皇帝說,這本書就是熊廷弼寫的,在裏麵誇大自己的功勞,掩飾自己的過失,他想借此來逃脫罪責。
天啟皇帝不是傻子,一看這本書的內容就知道了這是假打,你這個不是唬我的麽,熊廷弼的文章會寫這麽差!畢竟人家是一個進士出身。撰文難道這麽沒得水平。但當時皇帝對熊廷弼處理的事情很有看法,管不到那麽多,於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直接把這本書傳到內閣,喊內閣商議做決定,內閣拿到這個燙手山芋是甩不掉了,再這樣拖下去也不是辦法,文書按照流傳傳遞,首先就送到了司禮監掌印太監王體乾那裏。
王體乾一看便知道是馮銓要把熊廷弼整死。說這個事情怎麽能夠牽扯到皇帝,於是他上疏皇帝,建議填上“卿等麵議”這幾個字,這樣一來就完全是內閣諸位大臣的責任了。到二十五號的時候,詔令經皇帝批準修改完善之後送到內閣。這個詔令把內閣等大臣的關係都牽連上了。對熊廷弼評價的字眼也頗為惡毒,說他是“心懷不軌,喪權辱國”,總之把一些肮髒不堪的詞匯都用在了熊廷弼上麵,要求把熊廷弼馬上給處理了。
作為一國之君的天啟皇帝,何故會對熊廷弼這麽恨呢?
這主要是牽涉到天啟年間的廣寧戰敗沉重的話題,廣寧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為明朝遼西的咽喉,也是保衛京城的屏障。天啟二年(1622)年,明朝和後金進行了一次戰爭交鋒,雙方派出大軍對戰,此役明軍大敗,王化貞與熊廷弼退保山海關,遼西土地盡失。明朝核心的重鎮沈陽和遼陽相繼失守,消息傳來,朝廷震動。
天啟皇帝才繼位不久,就遇到掃他麵子的事情,他心裏很惱火,祖宗的基業都快要毀在他手裏了,不殺熊廷弼等人不足以平民憤和建立自己的權威。
本來明朝和後金打仗,熊廷弼是可以在最後的時刻防守而不用選擇撤退,可是因為對王化貞有意見,熊廷弼不戰而退,天啟皇帝雖然貪玩可是在軍事方麵不傻,他看出來了熊廷弼就是故意撤退的,因為一己之私就損失大片國土,這是他萬萬不能忍受的。
所以說熊廷弼的死是多方麵因素促成的,他是這樣的,後來的繼任者孫承宗也和這個類似,孫承宗雖然在天啟年間受到皇帝的重用,但在明朝最後的皇帝崇禎上任之後,因遭權臣掣肘,皇帝不信任,直接把孫承宗換成了袁崇煥,袁的運氣也不好,因為皇帝多疑,最後也不信任,袁崇煥被殺。
皇帝的詔令到了,那麽殺人就名正言順,但魏忠賢在宮中混了多年,知道熊廷弼在整個明朝的軍隊裏都很有威望,深得部隊下屬的擁戴,如果在處死熊廷弼的時候,有武將帶軍隊反攻明朝那就吃不了兜著走了。想來想去,還是辦穩妥一點好些,於是通知內閣想一個好點的辦法。能夠把熊廷弼平穩的給解決掉。
內閣接到魏忠賢的意思就很難辦了,想來想去,還是不知道怎麽辦?
後來,內閣中的黃立極遞了一個點子,大概的意思就是說,白天不好動手,那就晚上,可以在半夜的時候傳旨,這樣就能順利解決。
魏忠賢覺得這個主意很不錯,於是吩咐人馬上布置,要趕緊利落的處理好。
熊廷弼正在刑部的監獄關押著,二十六號淩晨四點左右,宦官帶著聖旨拿著提人的手續來到了刑部,當時值守的是刑部山東司的主事張時雍,他正在**休息,看見這個陣勢,他心裏已經明白八九分,這麽晚此地,毫無疑問就是關於熊廷弼的事情了,人馬來得這麽急,又是大晚上,估計熊廷弼凶多吉少了。他跪接聖旨之後,馬上命令看守監獄的官員把熊廷弼騙出來。
熊廷弼聽說有官員找他,似乎已經察覺到了危險,但他仍然從容不迫,告訴獄卒,他馬上出來,等他一會兒,他洗好臉,把衣服整理好之後,才慢慢走出來,看見了宦官說:我是明朝的大臣,一定要拜讀聖旨,不能草率行事。
走到後庭院的時候,張時雍迎接熊廷弼說,封疆大地失守,應得一死,你還有什麽可說的? 熊廷弼沉默一怔。
隻是緩緩的向前走,張時雍也一同跟隨,見他衣服上有一個袋子,便追問這是何物?
熊廷弼說,這是為了謝恩時的上疏。
張時雍輕蔑的說:難道熊大人不知道,秦朝李斯傳裏麵說的,犯罪的囚徒是不能上疏的?
熊廷弼瞪大了眼睛看著他說:這是趙高的說法。你恐怕都沒讀過李斯傳吧,說得張時雍;臉色青一陣白一陣。
他怔了一會兒,然後對熊廷弼說,請熊大人把奏疏取下來,要不然我們擔當不起,明天天一亮,他將為熊廷弼代奏。
熊聽後馬上就解下口袋遞給他,說我還有一事相求。
請張大人給我一支筆和一張紙,我要寫一首詩。
張答應了熊廷弼的最後請求,在他死後這首絕命詩得以流傳,詩的內容是:可惜複可惜,報國寸心赤!/幾度事戎行,九死衽金革。/甘苦同士伍,朝夕紅抹額……他日儻拊髀,安得起死魄,/絕筆歎可惜,一歎天地白。
詩歌的意思就是自己想建功立業沙場建工,因為自己命斷不能複活,可惜了自己的一腔熱血。寫完絕命詩之後,慷慨就義。
據明朝的史料說,熊廷弼被劊子手殺了幾刀才死,死的時候觸目驚心。
熊廷弼被殺之後,其屍體被放置在漏澤園(意思有兩層,一是指古時官設的叢葬地,凡無主屍骨及家貧無葬地者,由官家叢葬,稱其地為“漏澤園”,最早從宋代開始。另外一層意思指的是驗屍之所。這裏推測應該是驗屍之所),熊廷弼的屍體放置了四年,直到1629年崇禎二年,朝廷才允許其子收拾其遺骨回鄉安葬。
熊廷弼死後,聞訊的遼東將士莫不垂淚,特別是袁崇煥,其和熊廷弼共事多年,深知其是一位深受愛戴的將軍,鬱悶所至,賦詩兩首示其哀。
但事情還沒有因為熊廷弼的死結束,天啟皇帝下令,熊廷弼的家屬和親人全部驅逐出京城,不得在京城逗留。
有閹黨人士說之熊廷弼受賄的銀子還要追回來才是,此人是依附魏忠賢,以義子自居的梁夢環。
那麽閹黨誣告了熊廷弼貪汙了多少銀子呢?
明史記載是十七萬兩。
十幾萬兩是一個什麽樣的概念,明朝天啟年間,一品大員一年的俸祿是月俸大米 87石,年俸1044石(約白銀230兩),也就是說一品大員一年下來也就幾百兩銀子。
十七萬兩不啻為一個龐大的數字了,此時,熊廷弼已經死了,閹黨的人怎麽汙蔑熊廷弼也不可能活過來辯解。
牆倒眾人推,除了這個梁夢環,還有叫劉徽的禦史也粉墨登場,檢舉熊廷弼生前家裏就很富裕,應該有幾百萬,受賄的銀子還是要追出來,用來資助軍事。他這個說法完全是一時興起,憑空捏造的。
這些人因為生前和熊廷弼有過節,因此在他死之後直接恬不知恥的潑髒水,這些髒水,沒想到天啟皇帝真的聽進去了,於是就下旨,要把十七萬兩銀子追回來。
熊廷弼的家人這下子算是沒有退路了,就算河邊的石頭全是錢撿也沒辦法撿,時間這麽緊,完全是不給他們留活路,1627年五月,熊廷弼的家族遭遇了嚴格的查抄,牽連到親戚達到幾十人之多,熊氏家族,財產沒收,傾家**產,流離失所,日子艱難。
閹黨的打擊把東林黨的主要領袖們全部都收拾幹淨了,為了能夠在朝廷有個好名聲,魏忠賢決定給效忠自己的閹黨人士做正名的標榜工作。他首先要做的就是清除東林黨的功勞,對於東林黨人做的貢獻,能詆毀的就詆毀,要從根本上改變東林黨的地位。
從1624年到1625年,閹黨的人士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小敲小打準備後,正式發動了以梃杖案為中心的翻案工作,主要目的就是要扳倒東林黨的官員。這個時期,東林黨官員,擔任刑部侍郎的王之寀就被天啟皇帝革職為民。
後來,遼東失陷之後,六君子因此被誣陷之後,魏忠賢覺得這是個很好的機會,就決定把梃擊、紅丸、移宮三案並在一起,借此發力,攻擊東林黨人。並且安排文筆非常老練的霍維華寫一道奏疏。
後來奏疏在霍的抒寫下,成功的將東林黨相當一部分中間骨幹給牽涉進來,天啟皇帝看到奏疏以後,信以為真,覺得寫得很實在,馬上傳給內閣,要求內閣拿出一個處理意見,並且傳達了自己的口詔,要求把孫慎行和劉一燝等五人全部罷免削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