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嫁禍熊廷弼

熊廷弼在明朝可謂名聲震天下,其少時家境貧寒,放牛讀書,吃苦耐勞。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考中鄉試第一名,次年中進士,擔任保定推官。後來因為將稅監王虎冤枉緝拿的人員全部拯救釋放,並上疏撤礦疏,才能顯著而受到朝廷重用,提拔為監察禦史。

自前任經略楊鎬指揮的十二萬軍隊在蔚山圍殲戰遭遇慘敗後,為了扭轉戰局,朝廷讓熊廷弼領命,擔任遼東經略,督造軍器,修繕城堡,調兵遣將,召置流移,安定民心。並聯合朝鮮牽製後金,通過多項措施,鞏固邊防,使後金軍一年多內不敢輕進冒犯。

楊鎬獲罪後,他的叔父認為熊廷弼不僅不保楊鎬反而還把他押送進京,非常憤怒,認為是熊廷弼從中作梗,於是聯合朝中與熊廷弼素來不和的大臣,大學士顧慥、尚書姚宗文等上疏彈劾熊廷弼,編造罪名。謊稱熊廷弼在邊地假名增稅,勒索小民,倒行逆施,熊大人在朝廷被幾人誣告後,有口難辯,獨木難支,後獲罪。

熊廷弼勇猛富有謀略,做事認真,雖然出生文臣但帶兵打仗卻很有一套。因功高蓋主,朝堂內又沒有靠山,加上其在 1622年的廣寧失陷負有一定的責任,被朝廷認定犯有重大過錯,問成死罪,關在監獄裏。

後金努爾哈赤帶兵攻打明朝邊關,熊廷弼采取合眾連橫的計策,與周邊的少數民族建成統一戰線,結成利益聯盟,後金處在女真和蒙古的多個據點之內。加上明朝邊防固若金湯,努爾哈赤討不到便宜,才不敢屢次挑起戰事。明朝的邊境才得以安定。

後金(清)建立之初,勢力不大,偏安一隅。明朝的官員都沒有放在眼裏,隻有熊廷弼富有戰略眼光,認為將來遼東麵臨最大的敵人就是這個統一後金各部的努爾哈赤。熊廷弼根據當的情況,係統的製定了符合明朝實際的計劃,按照一城多點的戰略布局,使得後金在攻打明朝的時候屢次受挫,以至於努爾哈赤在一次軍事會議上抓狂:熊廷弼真他娘的是個啃不動的鐵豌豆,隻要熊廷弼去職,剩下的袁應泰之類就毫不懼怕這樣的話。

可惜熊廷弼武將之才,因為與遼東的一把手楊鎬意見不和,不久就被召回,調往南直隸任督學,他走了之後,所有的邊防計劃都被繼任的官員裁撤撤,據點分散,戰備不足。邊境呈現鬆懈的狀態。

他之所以淪落到此,跟自己的性格不無關係。熊廷弼做事愛張揚,任何事情都要爭一個輸贏,這在朝廷中很容易吃虧,加上才幹鋒芒畢露,自然會遭至嫉妒和憎恨。 1591年(萬曆十九年),已經擔任三十年之久的遼東總兵李成梁為言官所彈劾,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李成梁其字汝契,號引城,遼東鐵嶺(今遼寧鐵嶺)人,明朝後期將領,此人有大將之才,鎮守邊關很有謀略,在明朝邊關普遍廢弛的情況下,先後率領遼東的鐵騎數次取得了大捷。其邊帥武功之盛,200年來前所未有。隨著自己的地位日益提升,功高蓋主,逐漸變得目中無人,狂傲一時,後來被言官彈劾罷官。

李成梁被罷免之後,明朝邊關隨之也陷入兵備廢弛的怪圈,直到十年之後,戰事危機。李成梁才被啟用,此時他已經76歲,1608年(萬曆三十六年)又因為強迫邊關居民遷移造成流血事件被劾罷,隨後熊廷弼接手鎮守遼東。

熊大人上任之後盡職盡責,加強軍隊訓練,營造城防設施。一係列的措施使得後金不敢再犯,安定有序的情況一直持續到 1620年(萬曆四十八年)八月,後金忍耐不足,終於和明朝軍隊在蒲河打了一仗,明軍措手不及,損失了七百多人,城池失陷。

按理說,打仗有輸有贏都很正常,但朝中不滿熊廷弼大臣感覺到這是機會,好不容易逮到一次作戰失誤的過錯,豈能隨便放過,於是連續上疏,說熊廷弼的種種問題。此前熊廷弼之所以在萬曆年間位置比較穩定,主要原因是統治者萬曆皇帝對他比較信賴,凡是涉及到熊廷弼的上疏,皇帝都要親自核實審查看,對他都要網開一麵。

熊廷弼說話直來直往,遇到什麽不滿意的事情尤為喜歡罵人,罵人功夫堪稱一絕,他很喜歡享受這種快感,認為朝中沒人能爭得過他,罵來罵去,讓人生厭。把朝中幾乎所有的文官都得罪了。得罪了誰千萬不要得罪言官,就算你是啄木鳥你都說不贏人家,人家是一群婆婆媽媽逞嘴皮子久經沙場的老手。專門靠一張嘴討飯吃,你罵人是過癮,人家罵人是要你命啊。關係不好。言官自然對他沒有好看法,基本上把他當成了眼中釘,肉中刺。

因為有萬曆皇帝護著,所以言官奈何不了。萬曆沒死他就沒什麽事,萬曆皇帝駕崩之後,他的保護指數直降為零。陷入了異常危險的境地,言官們見萬曆皇帝駕崩,心裏堵了多年的氣終於找到發泄口了,他們紛紛上疏新皇帝,談對熊廷弼的各種不滿,給事中姚宗文聯合了一些平時看不慣熊廷弼的大臣對熊廷弼開炮,他一帶頭,那些言官似乎被激活了運行密碼,聲討之聲不絕如耳。禦史顧顧慥、馮三元、張修德,兵科給事中魏應嘉先後上疏彈劾熊廷弼。

牆倒眾人推,1620年10月,熊廷弼被解除職務,取而代之的是右僉都禦史袁應泰,袁大人其字大來,鳳翔人, 1595年(萬曆二十三年)中進士,官至兵部侍郎,1620年9月擢升右僉都禦史。一個月之後接替熊廷弼擔任遼東經略,袁應態也是一個做事情非常負責的人,但缺點在於。他在帶兵打仗這一塊沒有天賦,資質平平。《明史》列傳第一百四十七評論其人:應泰曆官精敏強毅,用兵非所長,規畫頗疏。廷弼在邊,持法嚴,部伍整肅,應泰以寬矯之,多所更易。說袁應泰做事情雖然認真負責,但上任之後什麽事情都以寬大處理,熊廷弼之前編織的所有嚴密邊防設施不被他接受認可,被他改的不像話。

清軍於1621年三月派兵攻打明朝邊關,兵鋒所指,所向無敵,先攻下沈陽,再戰又下遼陽,明朝將領賀世賢、尤世功為亂箭射死,童仲揆等赴援,亦戰死。袁應泰在遼陽城東北的鎮遠樓督戰,城破之後,走投無路,舉火自焚而亡。

遼東清軍的攻勢猛烈,讓明廷大為震驚,形勢危急之下,朝廷的大臣才想起曾經的功臣,賦閑在家的熊廷弼,這個時候已經到了火燒眉毛情況緊急的關頭。禦史江秉謙趕緊上書明熹宗追敘熊廷弼以前防守遼地的功勞,認為正是小人陷害才導致熊大人這樣的英雄蒙受冤屈。明熹宗采納意見,掉轉頭來,對過去彈劾熊廷弼的人加以治罪,馮三元、張修德、魏應嘉、郭鞏各貶三級,姚宗文削職為民。禦史劉廷宣論救,也被罷免。於是,在危機的情況下,熊廷弼再被朝廷任命為遼東經略,朝廷同時提拔王化貞為巡撫。兩人協同配合駐守邊防。

明熹宗給予了他很大的權力,任命熊廷弼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禦史,駐守山海關,經略遼東軍務。廷弼為了做事順利,借此向明熹宗請授予尚方寶劍,調集兵力二十餘萬,同時要求戶部、兵部、工部三部準備好兵馬、糧草、器械之類的物品,滿足戰爭的需要。

但他經手的時候,戰場形式卻和當初大不一樣,有人評價熊廷弼這次被任用在相當程度上也是拿命在玩,畢竟,戰爭的優勢已經完全偏向清軍一方,遼河以東,大片國土淪陷,自己挺身而出,莫說能夠勝利,就算是打平也很困難,況且他又遇到了讓人更頭疼的事情,那就是和巡撫王化貞不合。孤掌難鳴。

被任用之後,熊廷弼即刻製定策略,他提出“三方並進策”,在廣寧(今遼寧北鎮)厚集步騎,用來牽製清軍(後金)的主力部隊,並在天津與登、萊(今山東省蓬萊、掖縣)兩地各設巡撫,布置舟師,乘機入遼南;在東麵聯合朝鮮從後方打擊(清軍)後金;在山海關設經略,節製三方。

王化貞雖然有謀略,但他對清軍(後金)的軍事力量認識不足,其本人更傾向於采取主動出擊的策略,力求三個月之內能夠**平清軍。這一點和熊廷弼有很大不同,熊大人主張堅守,王大人主張出戰,兩人意見不合,矛盾漸生。扯到朝廷之上討論,大臣商議的結果就是支持王化貞的意見,主動出擊。而熊廷弼的計謀被認為是懦弱的表現,不予采納。這樣討論一來,王化貞在廣寧就有了兵權,而熊廷弼雖然貴為遼東經略,可是手下士兵才寥寥數千人,王化貞掌握兵權之後,更不把熊大人放在眼裏。不聽熊的號令。

王化貞認為,要想收複失地,隻有不斷的出兵攻打,占據優勢才有資格圖謀進取,他計劃與投降了清軍(後金)的李永芳做內應,裏應外合,一舉攻破後金的部隊。

他堅信清軍不會耐在遼陽不走,遼陽的地理環境並不適合長期駐紮,因此,他推測,部署此地的清軍人數肯定不多,隻要明軍傾巢而出,直接攻打,很快就可以取得勝利。

能當到巡撫大人,說明王化貞背景不一般,事實上也是如此,時任兵部尚書的張鶴鳴便是其鐵杆支持者,對於王大人采取的行動,他不止一次的公開鼓噪。但王化貞能力不行,竟然富有愛國的熱血,渴望建功立業,但他卻不擅長帶兵打仗,對敵我雙方也缺乏清楚的認識,五次帶兵出征,都沒有取得的可惜戰果。反而因為自己輕率冒進,還暴露了熊廷弼的並進策略。

這樣胡來幫倒忙,熊廷弼不爽了,提了個意見說你這樣打不行,但王化貞依舊我行我素,把他的話當成耳邊風,根本不聽熊廷弼的,朝中有靠山,根本就不怕熊大人指點。

這樣一來,熊廷弼的計劃就被打亂了,手下隻有幾千士兵,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大部隊又是王化貞統領的,喊也喊不動,屢次被掃麵子後。他不顧臉麵,立即上疏朝廷,說明情況,結果朝廷的意見是:讓他管好自己,不要幹涉王化貞的事情。

指揮不了部隊,還受氣,提的意見白提。那還帶個毛的兵,熊廷弼心中鬱悶不平。

王化貞因為打了幾次戰役均是無功而返,心中也憋著氣,摩拳擦掌。誓言要取得勝利,還口出狂言,表示要率領幾萬軍隊,給後金朝軍隊瞧瞧大明朝的實力。

一場戰爭的帷幕即將拉開。

1622年1月,努爾哈赤統帥五萬餘人清軍,發三路向河西進攻,戰爭打響,清軍勢如破竹,二十日,就渡過了遼河,進逼西平堡。明朝守將羅一貴堅守抵抗,率領士兵阻擊清軍,給清軍造成了大的傷亡。後因力量懸殊,援兵不至,宣告失敗,羅一貴以身殉國,後金(清軍)占領西平堡。

熊廷弼收到西平堡被圍困的消息後,命令守衛鎮武堡的劉渠率兵前往增援,此時巡撫王化貞,也得到了消息,遊擊孫得功趁機獻上一計,王化貞采納建議,把廣寧、閭陽的守兵撤掉,然後派遣孫得功為前鋒,帶領士兵和劉渠的兵會合一起增援。以為這樣就可以來個兩麵包抄。

努爾哈赤毫不驚慌,實行分頭迎擊策略,分兵一部將明軍壓製在平洋橋。孫得功在之前已經暗地裏投降了後金(清)。戰爭才開始,他就在後麵大喊:“兵敗了”,並帶頭逃跑,士兵見長官逃跑,頓時軍心大亂,劉渠,祁秉忠被後金(清)斬殺,明朝損失軍隊三萬多人,幾乎全軍覆沒。

王化貞打得灰頭土臉,和一些殘存的部將逃了出來,孫得功正帶人捉拿他,想把他作為一份厚禮送給清(後金),幸虧身邊的守將保護,加上自己的戰馬跑得快,才倉皇失措的撿了一條命。

見到熊廷弼之後,他失魂落魄,但還是要求自己能夠帶兵守寧遠、前屯。熊廷弼直接表示太晚了,已經錯過最佳時機。現在戰敗已分。還有什麽臉麵守寧遠,他埋怨王化貞,撤走了廣寧的守兵,導致了整場戰役的潰敗,聲稱如果廣寧守兵沒有撤掉,也不會淪落到現在這個地步。目前能做的就是收拾好殘兵敗將,全部退回城中,從長計議。歎息之後,他把自己手下五千士兵交給王化貞,督促他掩護剩下的兵士撤退,他則帶上剩下的所有人馬退回山海關。

努爾哈赤兩天後才抵達廣寧,王化貞掩護撤退完成後也退到了山海關內,至此,山海關外的整個遼東地區全部陷於敵手,按理說整個陷落的責任在於王化貞,畢竟是他布置的戰役遭到了大損失。但朝廷認為:這次失敗除了朝中支持王化貞的權貴大臣張鶴鳴和葉向高有責外,熊廷弼也脫不了幹係。在經略遼東危機的關鍵時機,熊廷弼選擇全部撤退剩餘人馬導致了潰敗的擴大。

在廣寧失敗之後,熊廷弼明明還可以組織人馬抗擊後金,但他卻帶領副使和所有士兵撤退,本可以還有機會守住遼東,但他沒有守。也許是出於對王化貞的不滿,兵權歸屬他人。導致心灰意冷,讓他做出了一個加重明朝生死存亡危機的決定—————撤兵。

後金很快就占據了遼東四十多座城,放縱軍隊進行搶劫,然後焚城。明朝的防線退到山海關一帶,關外從此再也沒有明軍的力量。明朝邊防趨於弱勢,失去了有力的反擊屏障之後,後金對整個明朝的邊防就形成了一種居高臨下的威脅,隨時都可以枕戈待旦,率兵進攻。

遼東失陷的消息傳來,明廷大驚。

大臣們相繼表示要求追求戰爭失利的責任,王化貞和熊廷弼作為主要負責人被押送到京城。

朝廷很快就拿出了處理意見:兵部尚書被革職,王化貞和熊廷弼被罷免。

一代名將熊廷弼就這樣被關押在獄中等待死刑的到來,有人為他叫不平,覺得他是代人受過,畢竟當時部隊的主要指揮權在王化貞手上,他根本沒有多少實權。

兩個人被罷免之後,遼東的統領就出現了權力真空,孫承宗這個時候被東林黨的楊漣和左光鬥推選出來,天啟皇帝經過這個教訓之後,確實覺得一山不能容“二虎”,於是任命孫承宗擔任兵部尚書兼任東閣大學士,讓他全權授命經略薊遼的事情,把所有的權力交給孫承宗去完成,就是為了避免出現大臣之間不和睦的現象,可以更加自由的決策。

如果皇帝之前有這樣的覺悟,把權力全部移交給熊廷弼,估計事情又會是另外一個樣子。

至少不會丟掉整個遼東。

熊廷弼這個人其實沒有什麽壞心,關鍵在於性格過於直來直往,他被捕之後,朝廷的大臣們很快就分成了兩派處理意見。一種是認為他和王化貞罪有應得,都要判處死刑。第二種意見就是王化貞負主要責任,應判死罪,熊廷弼負次要責任,罪不至死。

爭來爭去沒有定論,熊廷弼就一直關在大牢裏。在獄中他反思了自己在戰爭中的行為,覺得自己現在這麽一死有點冤枉,畢竟自己不是主角,命搭進去太虧了。於是就在朝廷爭論的這段時間裏,讓前來探訪的親戚朋友們想辦法,趕緊找人,把自己救出去。花多少錢都可以,隻要給自己留一個活口。好男兒要死就死在沙場上,怎麽能這樣冤屈的死掉!

想法很對,但人卻不好找,畢竟這個案子很棘手,全國人民都關注,兩個人一個人死刑,另一個不死,似乎很難服眾。

熊廷弼托的人找來找去托關係,就找到了汪文言。

就是上文提到的那個老油條。

這個人因為在官場混了多年,所以人脈關係廣,找他辦事情成功的幾率較高。

熊廷弼的朋友就找汪文言把這個事情說了,汪文言沒多想就同意了。他知道熊廷弼是冤枉的。於是就開始找人走關係,拉人脈,爭取靈活處理。

中國從古至今一直都是一個人情社會,人脈的拉伸環環相扣覆蓋的麵很寬。隻是古代的拉關係,並不比現代人少,從同事同僚到同鄉同年考上同年為官,都可以找到一個切入點,然後順著這個點拉開一條線。又是一群人,隻要沾親帶故都可以找人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