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承宗進諫
明朝內外積貧積弱,風雨飄搖,朝政被閹黨控製,一些有識之士感到明朝危如累卵,有的人看不下去了並拿出了實際行動予以勸阻。這個人就是武將孫承宗。
魏忠賢正在府邸裏閉目養神,這個時候他的幹兒子——魏廣微急匆匆的跑進來向他稟報。說正在遼東督師的孫承宗正統領邊防軍隊趕往京城,誓言要清君側——清理魏忠賢等人。
孫將軍如果真的到了京城,那我們可就凶多吉少了。魏忠賢一聽,趕緊起身參與商議。
孫承宗,字稚繩,號愷陽,北直隸保定高陽(今河北人),為明末的文壇領袖,曾擔任兵部尚書,遼東督師、東閣大學士等官職。其在年少時期就足智多謀,喜歡和人討論軍事,自由飽讀詩書,富有一腔愛國熱情。
1604年中了進士,擔任翰林院的編修,在1621年,因為自己才華橫溢,做事認真,還擔任了天啟皇帝的老師,其為人正直。
1618年,後金與明朝在撫順發生首次交鋒,戰火逐漸擴大,明熹宗即位(1621年)不久,沈陽和遼陽因為戰敗相繼失守,遼東形式危急,孫承宗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擔任兵部尚書。上任以後,積極整備軍隊,1622年孫承宗在山海關視察工作,積極支援明朝將領袁崇煥的邊防工作,構築從寧遠到錦州一道堅固的防線,這道防線有效的抵禦了後金(即入關的清朝)的入侵,保障了明朝天啟年間的和平安全。
天啟二年(1622年),孫承宗出任遼東經略,修築城池,統領明朝邊防軍隊,作為一位富有謀略的軍事全才,孫承宗為明朝的邊防事業可以說是竭盡全力,當時候聞名天下的袁崇煥還隻是孫手下的一名愛將,因為有了孫將軍的紮實工作,所以明朝邊防秩序井然,逃亡的百姓逐漸趨於安定。魏忠賢很早之前就聽說過他的大名,知道他有本事,也頗為敬佩這樣的人,就想把他納入自己的麾下,但孫承宗將軍本身就對魏忠賢殘害忠良的做法就很不滿,因為文武俱佳,朝中大臣對他都是刮目相看,東林黨人和魏忠賢的閹黨都想拉他進來,壯大自己的勢力,因為長期在外麵整頓邊防,也就避開了朝廷內部腥風血雨的政治鬥爭。
孫承宗對政治鬥爭認識比較深刻,他認為東林黨人所采取的上疏策略無疑於是自取滅亡,在朝中為官,對一些工作要有自己的認識和判斷,上疏為什麽不靠譜,主要在於上疏的流程,朝中正直的大臣隻要一上疏,必須經過司禮監呈送,作為秉筆太監首先就能獲得信息,然後采取手段打擊,因此一旦落到閹黨的手裏,看見你說他們的壞話,自然不能幸免。
單說這上疏能不能完全傳達到皇上那裏還不可知,就算可以傳達,也有極大的操作空間,故意曲解之類,分分鍾就把給你給收拾了。
如果非要上疏也要講究一定的技巧,可以找個時間見皇上,當麵給他說也是可以的,這樣效果再差都要比規規矩矩走程序好得多,孫承宗就想自己找個時間給皇帝說說,他覺得明朝在這樣被奸佞小人禍害下去肯定命不久矣,自己作為大明官員,實在是看不下去一幫禍國殃民的人把朝廷搞得烏煙瘴氣。
想來想去,他決定勸諫一次,時間定在皇上過生日的那天,那樣的話,皇帝心情好,說些稍微中肯的話皇帝也不會生氣,可操作性強。為了能夠實現自己的目的,他在十一月初的時候就來到薊鎮住了下來。薊鎮,又名薊州鎮,今名薊州區,為明九邊重鎮之一。當初設立這個鎮的目的在於能夠抵禦蒙古入侵的預備防線,與首都京師很近,軍事上可以遙相呼應,保護首都的安全。
孫承宗首先就擬定了一份模棱兩可的奏疏,他在奏疏中說得話很藝術,主要的內容就是說:很長時間沒有見到皇上,如今十分想念,現在巡防到此地,就想在皇上萬壽無疆之時給皇帝朝賀。
他還在上疏中列了具體的時間和日程,從十二日起到十四日,行走的路線等等均做了細致的安排。
為了防範魏忠賢的閹黨起疑心,他又在奏疏中強調,如今事情繁忙,本不應該冒昧回京,但邊防還有重要的事情不知道怎麽處理,需要請示。這個話說得非常得體又緊密。但即便這樣看似的滴水不漏的奏疏還是引起了閹人的懷疑。
畢竟魏忠賢經過幾年鬥智鬥勇官場的洗禮,已經修煉得像人精一樣,他收到眼線報告的消息後,說了一句,大概孫將軍是有所企圖吧。
手下有人立刻說,孫將軍冒然進京,定是有其他原因。
來了,我們就好生伺候著。
魏忠賢馬上起身,命人備好車馬,直奔皇宮,他要去稟報皇上,天啟皇帝朱由校此時已經在**就寢了,魏忠賢帶領幾個太監急匆匆的跑來,把他嚇了一跳。
什麽事情啊?皇帝睡眼朦朧。
為了讓自己陳述的消息更具有爆炸力和震撼力他不惜誇大其詞。
奴才得知,孫將軍帶領精銳部隊五千餘人,從山海關疾馳而來,找到李邦華做內應,想要內外聯手,清君側。
此話一說,天啟馬上從**爬起來,睡意消失了大半。有些狐疑的問魏忠賢:孫將軍能做出這樣的事?
天啟皇帝對孫承宗還是比較了解的,他知道孫承宗的名聲很好,不太可能兵變,他就安慰道魏忠賢,他沒準回來就是想見見朕,畢竟朕的生日快要到了。
但又怕出事,想來想去,決定傳旨給孫承宗,讓他不要回京。
孫承宗作為邊防的大員,朝廷一直不曾虧待,怎麽可能造反呢?
不過凡事也有萬一,下詔喊他不來就行了。
馬上下達了聖旨:遼土淪亡,乃是皇祖以來三世之恥,朕朝夕痛恨於心。督師輔臣孫承宗既擔負重任,駐守山海關,一身所係,宗社安危。奈何未奉明旨,竟親曆薊邊,且以朕壽節為名,欲入京申賀。又以糧餉不接,欲與有關官員麵商。往返之間,需時多日,豈不引發夷虜窺伺之狡謀,招致沿途百姓之驚駭?無旨擅離防區,大違祖宗法度。況且三朝仇恥,乃不共戴天之大事;壽節躬賀,乃平常臣子之儀文,緩急重輕,明白易曉。倘中途有意外之變,邊關有突然之局,其一應相機調度事宜,將屬誰乎?爾兵部急速派人傳諭樞輔,馬首速轉向東,急還山海,待犁庭掃穴、失土盡複之日,再凱旋回京。爾部即宣布朕意,慎勿再有托詞。
魏忠賢趕緊命兵部尚書趙彥進宮,喊他速派三道飛騎,去攔截孫承宗。
兵部尚書接到皇帝的聖旨不敢怠慢,趕緊照辦,趙彥答應之後,魏忠賢還不放心,又以皇帝的名義傳達給京師守城門的官員,遇到孫承宗進城,立刻綁了。
孫承宗正在通州趕路,才剛剛到達不久,派送聖旨的飛騎就到了。
宣完旨意之後,孫承宗歎息良久。這下朝廷是真的完了。
他原來打算麵聖,現在功敗垂成,如果執意要去京城,怕是會被安上抗旨不遵的罪名。
自己目前隻有打道回府了,於是轉身上馬就回山海關去了。
孫承宗快馬加鞭,他在一路上就聽到了一些小道消息,魏忠賢的人馬正密謀除掉他。
他感到有些恐慌,祈求早點回到自己的地盤上。魏忠賢也確實派了人員來監視孫承宗的一舉一動,負責監視孫承宗的這個特務就是在其身邊做隨從的人,此人為人光明磊落,和孫承宗交往之後,被其人品折服,於是就故意寫秘信傳入宮中,說他看見孫承宗是一個人來的,隱瞞了孫承宗的真實意圖。
魏忠賢得知以後,鬆了一口氣。這孫將軍真要帶幾萬精銳士兵來,怕是抵都抵不住哦。他本想拉攏收買,但對方卻不買賬,想到這個人既然不能為我所用,留著會是一個禍患,於是就上疏誣告他,哪知道,天啟皇帝對此不信。
僥幸跑掉的孫承宗成了閹黨心中的一根刺,1625年,魏忠賢終於找到機會,讓自己的黨羽李蕃、崔呈秀、徐大化上書詆毀孫承宗,孫承宗不得已選擇罷官。
《明史 孫承宗傳》記載:當是時,忠賢益盜柄。以承宗功高,欲親附之,令應坤等申意。承宗不與交一言,忠賢由是大憾。會忠賢逐楊漣、趙南星、高攀龍等,承宗方西巡薊、昌。念抗疏帝未必親覽,往在講筵,每奏對輒有入,乃請以賀聖壽入朝麵奏機宜,欲因是論其罪。魏廣微聞之,奔告忠賢:“承宗擁兵數萬將清君側,兵部侍郎李邦華為內主,公立齏粉矣!”忠賢悸甚,繞禦床哭。帝亦為心動,令內閣擬旨。次輔顧秉謙奮筆曰:“無旨離信地,非祖宗法,違者不宥。”夜啟禁門召兵部尚書入,令三道飛騎止之。又矯旨諭九門守閹,承宗若至齊化門,反接以入。承宗抵通州,聞命而返。忠賢遣人偵之,一襆被置輿中,後車鹿善繼而已,意少解。而其黨李蕃、崔呈秀、徐大化連疏詆之,至比之王敦、李懷光。承宗乃杜門求罷。
孫承宗被免職之後,魏忠賢立刻安排自己人高第擔任遼東經略。高第這個人屬於文臣,在軍事和打仗方麵沒有任何經驗,派此人去管理位置非常重要的關口,無異於讓邊關陷入危險的境地,後金首領努爾哈赤聽說,邊關的克星戰神孫承宗被免職,很高興,馬上率領八旗軍隊數萬人,氣勢洶洶的來進攻。高第看見這個陣勢,嚇得魂不守舍,馬上準備棄城逃跑,他下令撤掉明朝外圍的寧錦防線,把外麵所有的部隊全部撤回山海關內,因為命令下得匆忙,加上主將沒有鬥誌,大軍陷入混亂,在撤退的半途中就演變為恐慌和大潰敗,沿途的軍械丟了一地。
孫承宗苦心經營數年打造的堅固防線被高第毀了。
明朝邊關的軍隊一路潰敗,除了在寧遠駐守的袁崇煥和總兵滿桂等為數不多的明朝邊關將軍抗命不撤,堅決反抗外,其他的將軍都跟隨上級主將命令撤退,努爾哈赤的軍隊攻打到寧遠時,袁崇煥命令士兵放炮,抵禦攻擊,努爾哈赤便是在這一次被炮擊中,受了重傷,不久之後就重傷身亡。
孫承宗回到家鄉以後,平時看看書,走訪周圍的朋友,日子過得愜意而悠閑,他是一個有著強烈憂國憂民的人,回家之後還親自撰寫了一批書稿明誌,後世有《督師全書》《高陽集》等傳世。
一直到到崇禎二年(1629年)秋,努爾哈赤的繼任者皇太極(即清太宗(1626年-1643年在位)率軍攻大明朝,他采取避其鋒芒的策略,帶領軍隊繞過關寧防線,直接進入明朝的國境,不日之後後金(清朝)軍隊就要抵達京師,明朝震驚,崇禎皇帝下詔調孫承宗馬上到京師任職,負責守衛明朝首都的防範工作,接到詔令的第二天,孫承宗不顧城外清軍,率領自己的親兵數十人衝出東便門,趕到通州外圍,組織力量抵抗清軍的入侵。
孫承宗的到來使得明朝京師轉危為安,可能是好了傷疤忘了疼,因為孫承宗打仗很厲害,很有威望,崇禎皇帝猜忌之心又很重,對於這樣能征善戰的能臣又愛又怕,加上孫承宗為人正直,因此在孫承宗69歲的時候又被排擠出朝廷。
後金整頓軍隊之後,於1638年(崇禎十一年)十一月由大安口進入,領頭的將軍為多爾袞,此人帶兵打仗很有一套,他率領軍隊繞過京城,向京城周圍的河北山東一代推進,兵鋒所向,銳不可當。直接攻打到高陽縣,高陽就是孫承宗的老家,縣令雷覺民聽到清軍打過來,馬上收拾東西,安排人馬,逃到北京城去了,留下一堆可憐的黎民百姓。
這個消息很快就傳遍了高陽,孫承宗也得到了朋友們的消息,勸他趕緊躲避戰爭,跑到南方避難,等到戰爭結束以後再回來,孫直接予以拒絕。
朋友見他如此堅定也不再勸,清軍兵臨高陽城下,準備攻城,此時已經76歲高齡的孫承宗不顧自己年老體弱,依然帶領全家四十餘口人抗敵,並積極動員留在城中的百姓,登上城池防守清朝軍隊的進攻,城內的居民紛紛為孫承宗將軍身先士卒的精神感動,紛紛加入到這樣一場力量懸殊的抵抗鬥爭中來,百姓紛紛動員,將自己的石磨拆掉,房屋能用的大木棒取掉,放在城池上做好鬥爭的準備,並用家裏的罐罐製作了一批火藥瓶。準備與城外數萬清軍血戰。
攻防戰打響之後,清軍從各個角落往城內突破,霎時間,殺聲衝天。攻防戰開始打響,戰爭一直延續了三天三夜,因為力量懸殊,城內彈盡糧絕,高陽城被攻破,清軍進入大肆屠殺,孫承宗全家四十多口人全部犧牲,他本人則被清軍逮捕。因為孫承宗將軍聲名遠揚,清軍有意招他,多爾袞親自來勸降,並許之以高官厚祿,但孫承宗絲毫不接受,還大臣斥罵清軍。
說服不了,多爾袞隻有作罷。令他選擇一種死法,孫承宗選擇將自己勒死。
兩個清兵便在多爾袞的授意下,用白綾交替纏繞,然後用力,孫承宗便氣絕身亡。
孫承宗的人格,讓多爾袞很是欽佩,下令厚葬其人。
1624年(天啟四年),東林黨人在魏忠賢閹黨的打擊下,損失慘重。自從楊漣等東林黨的權臣被趕走之後,有手下的人就建議魏公公做事情要斬草除根,楊漣等人雖然被趕出去了,但是還活著,要弄死,才沒有後顧之憂。
魏忠賢聽手下人這麽說,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就和自己人商量了一陣,決定采取兩項措施,第一個措施就是對朝中所有的官員來一次識別,凡是東林黨官員或者是有東林黨背景的朝臣全部清理出去,空缺的位置就由自家人安排,把東林黨全部給踢出朝廷。使得他們沒有任何機會參與政治。第二個措施就是要對賦閑的東林黨人實施打擊,尤其是影響很大的東林黨人要堅決清除,斬草除根。
自從“三大案”發生以後,朝中大臣對於這些事情的看法,就有很多不同,蘿卜白菜,各有所愛,怎樣鑒別朝中大臣是不是東林黨背景的,有時候還真的不好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