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皇帝偏袒

皇帝都偏閹黨,早先朝廷官員中一些被東林黨人排擠的的官員立即轉向,紛紛投奔到魏忠賢的腳下。

職位空缺出來後,都察院和吏部的人按照以往的慣例,擬定陳於廷和楊漣擔任代理主官,上報送到天啟皇帝那裏,他一下就火了,才罷免了兩位東林官員,推薦的兩位官員居然又是東林黨人,這不是明白著結黨營私麽?於是直接將兩院部上奏的人選不發,下詔讓各個部門的人另外推舉一下人選。

推選的工作由吏部侍郎陳於廷主持,他把部門中的人選按照資曆排列了一遍,決定推選資曆最老的人,這樣的人經驗豐富,可以獨立擔當重任,想來想去,就推選了喬允升等幾個人作為備選,讓皇帝定奪,這麽一來,皇帝就應該沒有意見了。但是皇帝對這批推舉的人不怎麽熟悉,不好決定,於是就問自己身邊最親近的魏公公,這是些什麽人?魏忠賢不緊不慢的說,回皇上,這些都也是東林派官員。

皇帝一聽,人都炸了,這不是完全把他不放在眼裏當猴耍?十月二十八日,天啟下嚴旨,痛斥都察院和吏部長期以來被權勢人物所控製,認為吏部和都察院實際上已經自成一派,不受領導,已經完全成為一個獨立的部落,並對會推的人選提出了疑問?為何還是趙南星擬定的人,他在聖旨中點了陳於廷、楊漣、左光鬥三人,欽定了“鉗製眾正,抗旨徇私”的罪名,並認為就是這三人冥頑無恥,將其革職,貶為庶民。

從這樣的話語中,皇帝和東林黨人似乎已經鬧翻了,但這樣的聖旨到底是不是出於皇帝的本意還有待思考,天啟並不太關心朝政,自己也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以便於自己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弄在自己的工藝發明上,這個處罰可能就是矯詔,但處罰還是要執行,聖旨讓楊漣和左光鬥兩位正直忠良的官員寒心,他們為朱由校能繼承大統可以說是嘔心瀝血,將自己的生死都置之度外,確保了他順利的登上了帝位。而現在不僅沒有得到一點應有的尊重,反而皇帝還要將其一腳踢開,哀莫大如心死,你為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卻得到革職這樣慘痛的結局。

剩下的東林大臣,零零散散,為數不多,內閣的首輔韓爌(kuang)算得上是一個。韓爌,字虞臣,號象雲,山西省蒲州(今山西省永濟市韓陽鎮)人。為東林黨的元老。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進士,其人老成持重,正直忠誠,有天下稱其賢”的美譽。

顧秉謙、魏廣微這兩位替閹黨賣命的大臣也曾將除掉韓爌這個大臣上報給魏忠賢,認為這個人不除,早晚會壞事。

但是此人在工作上認真,要找出破綻頗為不易,魏忠賢對這個人也很頭疼,為了將其扳倒,可以說是絞盡腦汁。

首先做好輿論攻堅戰,他授意自己的爪牙和同夥客氏先到天啟皇帝明熹宗那裏吹風。說韓爌(kuang)的壞話。

經過幾批次有頻率的安排閹黨爪牙講內閣首輔工作的壞話,天啟皇帝漸漸對韓爌(kuang)不滿,下詔說韓爌(kuang)作為一個內閣首輔,票擬有一定的過錯,以後一定要思考周全,要讓大多數的成員參與其中。

首輔是明朝對首席大學士的習稱,名義上相當於宰相的職務,在1402年(建文四年)設立,朱元璋建國初期怕宰相權力過大,廢除了宰相,明朝中後期,內閣大學士的權力很大,首輔相當於宰相的代理人,特別是在嘉靖、隆慶和萬曆初期,首輔和次輔之間有著很明顯的界限,擔當首輔的職權最重,權力最大,因此競爭非常激烈。

韓爌(kuang)聽到皇帝這麽說,馬上就明白了皇帝的意思,這麽做無非就是挑刺,嫌我工作幹得不好嘛。我兢兢業業,你卻說我工作不認真,作為一個愛惜名譽的大臣,受不了皇帝帶著有色眼鏡看他,他越想越不是滋味,一氣之下,就立刻上疏,請求辭職,並對皇帝的的改變進行了勸告。

皇帝的意見都不接受,還以辭職相要挾,實在要走就走。皇帝批準了他的辭呈。按照以往的慣例,位高權重的大臣辭職以後,皇帝要表彰他的貢獻,還要給予蔭官恩及子孫等一係列待遇,但天啟除了給了他辭職回家乘坐官家公務車的權力外,其他的一概不給。

皇帝就是這麽任性。

韓爌(kuang)才履職內閣首輔沒有多長的時間,滿打滿算也才四個月,他就這樣離開了,回家之後,接連遭遇打擊,先是被削籍,接著公職待遇,退休工資養老金等被相繼剝奪了。

韓爌(kuang)走掉之後,剩下的二號人物就隻有朱國楨了。

朱國楨(生於1558,卒於1632年),為浙江吳興(今湖州南潯)人,字文寧,號平涵。是明朝萬曆年間的首輔大臣。天啟四年擔任內閣成員,其為官能體恤民情,抒民憂,解民困。

依附魏忠賢的官員又開始彈劾朱國幀,他敏銳的感覺到自己遭受到了威脅,再不走的話估計要吃大虧了,為了免遭上海,幹脆索性辭職,因為沒有什麽過錯,天啟沒有同意,他連續上疏幾次請求辭職,都沒有走成。朱國幀因為不是東林黨的人,加上此人也頗識時務為俊傑,皇帝沒有為難他,魏忠賢雖然覺得這個老頭很倔強,但也沒有給他惹什麽麻煩,於是對於他的待遇也沒有過多的幹涉。

內閣成員走的走,這求之不得,繼任者內閣首輔就可以安排自己的人了,依附閹黨的顧秉謙接替了職位。

從1624年十一月,以楊漣上疏的事情起,閹黨勢力和東林黨人勢不兩立,在政治鬥爭中相互交手,時間持續了五個月,以閹黨的勝利告終。朝廷內外基本上都已經被閹黨勢力占領,特別是外廷當初是東林黨勢力的根據地,現在已經被蠶食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