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開刀楊漣

魏忠賢首先打擊的東林黨人是在移宮案中使絆的楊漣。

那時候,魏忠賢地位還不夠穩固,因此對楊漣同樣隻有下暗招。

作為明末曆史上深明大義,不畏強權的忠臣楊漣,同時也是知識分子的標杆。和閹黨勢力進行了堅決的鬥爭。楊漣,湖北廣水人,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楊漣登進士第。曾經在常熟擔任過知縣,任職期間,不辭辛勞,為全麵摸清當地民情,他常常青衫布履,深入田間、民舍,微服察訪,遍知閭裏利病,深受百姓擁戴。在官員的考核中“舉廉吏第一”,因為為政清廉,素有美名,得以升為戶科給事中(負責監察財政係統的官員),不久又改為兵科右給事中。幹的工作還是做監察,估計是吏部看他為人光明磊落,正直忠誠。

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萬曆皇帝朱翊鈞病重,鄭貴妃與外朝的官吏多有勾結,離間神宗與太子朱常洛(明光宗)的骨肉之情,她想借此機會升為皇後,群臣中楊漣識破了鄭貴妃的奸計,挺身而出,讓朱常洛一直守候在父親身旁,保證了帝王權力移交的順利,使得鄭貴妃奸計沒有得逞,明光宗繼位不久,鄭貴妃又心生一計,讓明光宗升她為太後,楊漣上疏堅決反對。

一個月後,明光宗病重駕崩,在臨終之前,因為楊漣做事可靠,所以特地破例讓楊漣當上了顧命大臣。評論他是:此真忠君。

光宗死後,他的寵妃李選侍想要效仿當年的鄭貴妃,要求封後。準備將朱常洛的長子朱由校藏起來,“挾皇長子自重”。占據乾清宮不肯搬離,還是楊漣挺身而出,推開在門口戒嚴手持木棍的太監們,帶領群臣,進宮哭臨。然後又和王安等諸位大臣一道,從李選侍手中搶出皇太子,帶到文華殿。口呼萬歲,擁護皇太子登基。朱有效即帝位之後,他又對李選侍堅決抵製,多次要求她搬離乾清宮,在他的堅持努力下,李選侍才從宮中搬出,情不情願的搬入仁壽殿。

楊漣是一個把明朝放在心上的人,他的存在保證了明朝政局的穩定。在重要的節骨點上,楊漣不顧個人的安危,出力甚多,影響了時局的變化,其正直的人格和一片忠心得到了朝廷大臣的欽佩,連明熹宗都很感激他,赤誠之心,可昭日月。

彼時,魏忠賢因為幫李選侍做事,被楊漣諷刺,在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有大臣上疏聲討魏忠賢的過錯,楊漣站出來揭發他的罪過。魏忠賢那時候和外廷交集不多,楊漣就成為他恨得牙牙癢的頭號敵人。在和客氏結成對食後,他就尋找機會收拾楊漣,隻是因為時機不對才一拖再拖。

很快這個機會就找到了,泰昌元年(公元 1620年)十二月二十四號,李選侍才移宮不久的住處發生火災,魏忠賢和一幫宦官便放出謠言,說是因為朝廷對李選侍太差,她已經選擇上吊自盡,選侍的女兒皇八妹也跳井自殺了。

一些大臣聽到謠言信以為真,宮中人心惶惶。禦史賈繼春寫了一封上疏,陳述李選侍所受的委屈,要求予以正名。

楊漣連忙上疏劈謠,他對謠言中出現的疑點予以了闡述,當時天啟皇帝也站出來就情況做了說明,並指出李選侍的所作所為狠毒,欺負自己生母的賬還沒有算上,已經是對她們法外開恩了。

天啟表揚了楊漣的上疏,稱讚他是對國家有功勞的忠臣。

賈繼春上疏被打臉,不服氣,馬上又誣告楊漣勾結王安,說他一直都想占有內閣首輔的位置。並處心積慮的利用手段想把方從哲從首輔位置趕下來。

雙方的爭論此時不分勝負,關鍵時刻,楊漣文人精神的固執又跑出來了,他說既然你說我自己相當首輔,那我直接辭職,以此來表明心跡。這是曆代文人都愛玩的一套自殘明誌,但東林黨人是做的最果斷的一個,這樣滅自己實力,長他人威風的不明智手段,在以後的鬥爭中讓東林黨人吃了很多虧。

楊漣給皇帝上疏請求辭職,證明自己的清白。

遞交了上疏以後,楊漣就坐在一邊等通知。

按照常理說,這種子虛烏有的事情,隻要善於思考一下,很容易得出結論,一個臣子用辭職來表明態度,言外之意就是想說,你看,我是被冤枉的,皇帝說點好話稍微挽留一下這個事情就解決了。

天啟皇帝收到上疏以後,認為楊漣確實不能走,走了的話對朝政也有影響,畢竟這個臣子做事認真,深得人心,楊漣此時正在家裏等通知,天啟皇帝摸不準到底怎麽處理?

於是就去征詢了魏忠賢的意見,在聽說楊漣遞交了辭職的上疏後,魏忠賢很高興,以他現在的本事,對楊漣根本無可奈何,特別是楊漣帶領眾位大臣直接彈劾他“盜寶”的事情。差點弄得他下不了台,十一月份,自己又差一點被王安處理,而現在隻要順勢輕輕一推就可以把它趕走,何樂而不為?

為了保證事情成功,他去找了自己的相好客氏,把情況給她說了一遍,客氏說,這個事情好辦,隻需要請天啟吃一頓飯,和皇帝說說話就可以解決了。

於是客氏命人精心的準備了一桌酒菜,邀請了天啟皇帝前來參加,有好吃好玩的,天啟得到消息後就馬上趕來了。美味佳肴,好酒好肉招待,幾人吃得很開心,客氏一遍陪天啟吃飯,一遍問他最近朝廷的情況,閑聊話題就扯到楊漣這個事情上來了,客氏說,楊漣大人名聲在外,我早就聽說,為朝廷的事情費盡了許多心思,分外辛苦。現在他年事已高,想辭職,陛下就應該體恤他的不容易,讓他回去好好休養。隻有這樣,才稱得上是君子楷模。

天啟皇帝聽客氏這麽一講覺得有道理,沒有用腦子多想就同意了:那就讓楊漣回去。

十二月份,楊漣等來了讓他詫異的結果,皇帝下詔讓他回去休養,事已至此,他沒有辦法選擇,隻好直接回去了。

楊漣這麽一走,猶如在朝廷裏麵扔了一顆炸彈,作為明朝的有功之臣,在維護明朝的國體上麵可以說是盡心盡力,並且還是先帝欽定的顧命大臣,這一次居然被皇帝同意辭職,讓東林黨大臣感覺很困惑。

針對此事,有東林大臣立即上疏挽留,正月十一,擔任禦史的馬逢皋首先上疏皇帝,他在上疏中質問朝廷:楊漣何罪,無罪即功。功在安社稷,罪在攻大。楊漣辭職隻是在證明自己的氣節。為什麽不將他召回?

馬逢皋分析得有理有據,這個時候天啟皇帝有點清醒了,意識到這樣確實不對,正在想怎麽辦,魏忠賢拿到奏疏的消息後,決定分散皇帝的注意力,帶他去耍,他告訴天啟皇帝:這幾天天氣冷,皇宮西苑的冰塊牢固,去玩滑冰的遊戲最好不過。

滑冰和現在的溜冰不一樣,是天啟皇帝自己動手發明類似於雪橇的東西,用木床做成,前麵人拉,後麵就坐在木車上,借助慣性,可以在冰上滑得很快。

滑冰確實刺激,可是手上的奏疏怎麽辦,天啟顯然有些不好意思直接放開玩。他問魏忠賢:禦史大人馬逢皋建議我把楊漣大人召回來,你看我怎麽回複他最好?魏忠賢說,陛下,馬大人這麽做純粹就是是想要保護楊大人,你讓楊大人回去休養身體也是一片好意,又沒有怎麽為難他。這根本不算過錯,所以你用不著如此糾結此事。

天啟一聽,對啊,我喊他回去休養也是為他好啊。明實錄原話是“朕知楊漣忠直,暫準病告。”意思表明:不是我要罷免楊漣,而是準楊漣休病假,怎麽能怪罪到他身上!

哪知道,時間到二月份,禦史高弘圖又上言,就楊漣的事情發表自己的看法,對天啟的做法予以了指正。天啟皇帝很生氣,一件小事反複來,煩不煩,直接下詔對高弘圖的上疏予以訓斥,說他是“搖惑視聽、背公植私,要革去高弘圖的官職。”

處罰決定一下來,東林大臣紛紛補救,內閣臣子們也覺得有些過重。趕緊上疏給皇帝建議,天啟退了一步,將其改為罰俸二年了事。

楊漣被趕走後,魏忠賢喜不自勝,沒想到最難對付的敵人,沒費多少力氣,就這麽走了,像是做夢一樣。楊大人走的當天,他和客氏喝酒慶祝,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作為東林黨人的領袖都這麽輕易攆走,看來,做事情隻要用對方法,效果還是很明顯,魏忠賢經過這個事情的洗禮後,腦洞打開,一下子頓悟了。

楊漣回去之後,閑住在老家,對他本人而言,這次離開其實算不上多大的損失,他在明朝內外口碑一直很好,地位也高,就連天啟皇帝對他的看法也很不錯,一年多後,移宮案已經基本處理完畢。天啟皇帝這個時候想起了楊漣,下詔,召他回京任職禮科都給事中,後來又升為太常寺少卿,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擔任左僉都禦史。隨後又官升一級,擔任主管監察的左副都禦史。

楊漣賦閑一年多的時間裏,魏忠賢在朝中變本加厲,不斷籠絡人馬,擴大自己的勢力。楊漣離開朝廷的時間,魏忠賢使用手段扳倒了內廷的王安。

如果楊漣在朝中,以他的個性,肯定不會對陷害王安的事情坐視不管,而是會出手相救。那樣魏忠賢也不會在明朝肆意妄為。

但這是假設,實際上在楊漣賦閑的時間,東林黨人一直在忙著和其他小黨派的大臣玩鬥爭遊戲,也都沒有意識到魏忠賢勢力的在悄然崛起。

等到王安死掉的消息傳來,他還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回到朝廷之後,楊漣發現,宮廷中的局麵已經發生改變,東林黨雖然照舊影響朝政,但客氏和魏忠賢的力量卻在增長,天啟皇帝一如既往還是貪玩。

東林黨大臣因為在萬曆末年遭到壓製,這個時候朝中就有人提議,要求整治邪黨(明朝內部齊黨、楚黨派,這些小黨是明朝末年官僚機構中一批官吏士紳以地方故鄉和師生關係為基礎組裝的政治勢力聯盟,黨派都以鄉裏命名。)出一口氣。

他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明朝的老三案翻出來找茬。

禮部尚書孫慎行直接上疏天啟皇帝,陳述方從哲的罪過,認為是方從哲是殺害光宗的幫凶,要追究責任。這個上疏太嚇人了。孫慎行是一名很有想法的官員,但這觀點未免有失公允。他除了將光宗死亡的原因扣在方從哲頭上外,還說方從哲在接替葉向高的職位之後,因為自己玩忽職守,才導致明朝不斷潰敗,遼東陷於危機。因此方從哲有不可饒恕的罪過。

其實這個說法經不起推敲,畢竟戰爭的成敗是與最高統帥有關係的。方從哲如果有罪,最多也隻能算做他沒有有效作為,後麵的說法更是淩空蹈虛,方從哲真沒有主見的話,也不會在這個職位幹了足足六年,畢竟萬曆皇帝多年不理朝政。

孫慎行的上疏送到天啟皇帝那裏,天啟按照老規矩,讓朝臣商量討論解決的辦法,結果,辦法沒有談成,雙方已經劍拔弩張,爭得不可開交。東林大臣對孫慎行的做法予以支持,而方從哲的人馬也不甘示弱,對東林大臣提出的說辭予以逐條反駁,兩邊吵得厲害,就給了魏忠賢勢力擴張以可乘之機。

方從哲在泰昌元年的時候迫於朝廷的輿論壓力就主動提出過乞休。這說明他是一個很有自知之明,遵守禮義廉恥的官員。

朱由校是明光宗的親生兒子,對父親的病狀和死因,肯定也比孫慎行更加清楚。天啟皇帝看了這個奏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舊輔素忠慎,可灼進藥本先帝意。卿言雖忠愛,事屬傳聞”。清楚的指出孫慎行說的並不屬實。

孫慎行的死咬方從哲,有人認為這是後來朝廷局勢失控的原因之一。

除了孫慎行做事情鑽死腦筋之外,還有另外一個人也這樣,那就是東林骨幹大臣之一趙南星,趙南星在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擔任吏部考功郎中,這個職位主要是對官員進行功過善惡之的考核,並詳加簿錄。

趙南星做事情一向嚴謹認真,認真得讓人有些發怵,在負責京官考察的時候,有蜘蛛在他身邊攀爬結網都沒有察覺。此人做事果斷負責,敢於六親不認,對於不合格的官員,則是毫不留情的直接予以上報。沒有任何遮掩,連當時內閣大臣趙誌皋的弟弟,和趙南星有姻親關係的王三餘,因為考核不過關,同樣被免掉職務,趙南星做事情公正投入在朝廷出了名。這一次,他翻出陳年舊事,指出浙楚齊黨因為結黨亂政的危害,上疏天啟,要求處理。

從另一方麵也印證了他的固執和拘泥。

天啟年間,明朝的人事變化很大,東林黨人雖然在朝廷上人數眾多,並且善於吸納朝臣,表麵上看,不斷的有人加入東林黨。團隊規模一再擴大,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東林黨一些具有舉足輕重分量的領袖卻被魏忠賢使用手段,分割處理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