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愉快的學校生活

俾斯麥8歲時進入柏林小學就讀,同學們都是中產階級子弟,隻有他一個人是貴族後裔。學校的教育方式很嚴格,這更加深了俾斯麥的痛苦。俾斯麥對中產階級的反感及對自由主義者的憎惡,可能與他少年時代的成長環境有關。

俾斯麥12歲上中學,母親幫他選的學校,也是中產階級的子弟學校。在學校裏,俾斯麥身為沒落的地主貴族後裔,在新興階級的子弟間,遭到了眾人的嘲笑謾罵。

“等著瞧吧!你們等著瞧吧!”俾斯麥經常在心中這樣呐喊。當時俾斯麥很喜歡語言學這門學科,他有這方麵的天賦,他學英語,後來他能流利地運用英、法兩種語言。此外還學俄語,還學了一些荷蘭語、波蘭語。這是他日後成為卓越外交家的重要本錢。

除了語言學,他深愛曆史學,他喜歡研究古希臘史及古羅馬史,精讀德意誌史和英國史。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很多的大政治家在年輕時期都喜歡閱讀曆史書籍。

從15歲開始,俾斯麥每年夏天都回鄉下的家中度假。在他的家中,隻有一位家庭教師、一位女仆,還有比他大5歲的哥哥為伴。他母親成天忙著社交,根本無暇照顧他,俾斯麥的父母對宗教都不熱心,幼年的俾斯麥沒機會接受宗教教育。

家庭生活冷淡,學校生活不愉快,雙重壓迫之下,俾斯麥比一般的青年早熟,也逐漸養成了凡事懷疑的態度,他對人生的看法充滿了諷刺,毫無少年的天真、憧憬之心或青年的詩樣情懷。缺乏溫暖的生活環境,極易讓人步入歧途,俾斯麥在十五六歲的時候,就有一些很不好的行為,而且停止了每日的祈禱。他自己說:“祈禱和我對神的觀念不符合。如果神真是全知全能者,就算我不祈禱,也會按照他的方法支配一切,引導我的行為。如果我的意誌是獨立而與神無關的,就要用我自己的意誌來影響神的傲慢不遜。所以我認為祈禱是不必要的。”這些話出自16歲的少年之口,實在非比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