簽訂統一條約

攻陷色當城猶如敲響了德國統一的曉鍾,數千年來一直威脅著德國民族的強大的法國軍隊,一夜間解除了武裝,德國人心中充滿了喜悅之情。

“統一吧!”“建立帝國吧!”連南部德國也出現了要求統一的呼聲,當初的南部德國認為與其居於北部德國的下風,倒不如與奧地利合並或者幹脆投降法國,但得知法皇在色當城投降的消息後,便掀起了願意與普魯士合並的運動。他們齊聲喊道:“快奪回阿爾薩斯和洛林吧!”這個口號逐漸傳遍全德,其目的就是想統一德國。

原本反對進攻巴黎,沒想奪取阿爾薩斯和洛林的俾斯麥也逐漸被輿論打動,改變了政策。一向注重現實政治的俾斯麥,對國民的意向很在意。如今他認為如果要達成統一的最終目的,自己必須退讓一步,按照民意奪回阿爾薩斯及洛林,而且他發現這也是讓南德諸邦並入普魯士的最佳誘餌。受輿論影響,南德諸邦君主紛紛遣使來見俾斯麥,要求加入北部德國邦聯。眼見枝頭的果實就要成熟,俾斯麥仍按兵不動,他想等果子完全成熟時再說。

他時刻注意著統一的“果實”,如果還未成熟就摘取,會減損果實的價值。不能因一時的勝利而貿然行動,否則會遇到難以預料的困難。他注意到了英國很可能會出麵幹涉,對巴黎的無政府狀態也很關注。他不想讓這個統一德國的大好機會從他的手中飛逝,但他並不著急,因為他一生都在焦躁中沉著等待機會的來臨,但是總有許多阻礙意外橫生。

王子主張父王威廉一世登德國皇帝帝位,把其餘所有的德國小邦君主都位列群臣,並且公布統一德國的憲法,建立名副其實的獨立帝國。如果誰反對就武力鎮壓。這位王子過去是自由主義者,他曾建議父王停止與奧戰爭,也曾數次反對對外宣戰,但當他看到俾斯麥躊躇不前時,又主張速戰速決。王子以責備的口氣對俾斯麥說:“到了這個地步,你還猶疑不決,難道是在否定自己的力量嗎?”

王子的這番話也許會讓俾斯麥偷著樂,因為這是自由主義者的王子對自己力量的肯定。俾斯麥不著急,慢慢作答:“目前南德諸邦是我方的友軍,就憑著這一點,我們就不能用武力威脅,否則隻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投向奧地利的懷抱。”

俾斯麥堅持自己的看法,但王子卻固執己見不肯讓步,於是他用他的辦法,說道:“既然如此,我隻好請陛下另覓長才了。”王子終於不再堅持。

此外一個麻煩是巴伐利亞反對統一。南部四邦中巴伐利亞領地最廣,王室也為歐洲世家,所以不願屈居普魯士之下。雙方派出的使者在凡爾賽和慕尼黑往返了很多次。

巴伐利亞主張郵政、電信、鐵路獨立,享有平時軍隊獨立權;外交方麵,主張設立以巴伐利亞代表為議長,由各國派遣代表出席的常設委員會。同時,其他各邦也頑固地要求采用各自軍隊的製服和徽章。

俾斯麥幾乎忍無可忍,耐性全無,他本想策動各國民眾威脅他們的君主。但是在攻下色當城後半個月,各國都同意簽署條約。

當晚,俾斯麥愉快地回到自己的寓所,在客廳中對部屬說:“巴伐利亞終於簽署了條約,德國統一總算完成了。今後要以德國皇帝的名義統治了,這是件大事。當然這個條約還有缺失,就是這個條約使我們更強大了!不完美的地方,以後會慢慢改訂。”

也有一些人說俾斯麥對巴伐利亞過於讓步,尤其是德國議會內的統一派議員,紛紛打電報給俾斯麥,要求他訂立一個更為中央集權的條約。俾斯麥立刻回電表明自己的辭意,當然這個方法也平息了反對派的爭議。克服一切障礙後,俾斯麥將要完成統一德國的大業了。

南德四個主要的邦國要求和北德合並時,統一的準備一切就緒了,但是意外又發生了,那就是元首的稱謂問題,威廉國王反對稱自己為“皇帝”。他說自己是普魯士人,深愛“普魯士國王”這個名號。

國王說他不能放棄這個具有很深曆史意義的“普魯士國王”的稱號,而把過去視為敵人的頭銜加在自己身上。

剛開始俾斯麥也同意國王的意見,但是為了統一德國,他相信普魯士一定會改為帝國,而普魯士王也必須改稱德國皇帝。而王子一開始就同意稱“皇帝”,國王的女婿巴登大公也持相同看法,但他們兩人無法做主,俾斯麥也是一樣。這件事最好請普魯士以外的邦國巴伐利亞建議。所以俾斯麥就想請巴伐利亞的路易王獻冠給威廉一世,但是路易王也反對普魯士王稱帝。俾斯麥該如何讓這位反對稱帝的巴伐利亞國王把皇冠戴在同是反對者的威廉老王頭上呢?

路易王喜歡音樂,講究氣派,他常在慕尼黑宏偉的宮殿內欣賞歌劇,他接到了堂弟巴登大公寄給他的有關德國皇帝問題的信件,但他沒有理會,因為他反對帝國,也反對皇帝,所以不願被牽扯進去。

後來他接到一封邀請函,信函中說如果他有意到凡爾賽,就請他住在路易十四所建的美麗宮殿的別館中。這讓路易王心動了,因為這樣的機會實在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路易王派荷爾斯坦伯爵向俾斯麥詢問其別館——特裏儂宮殿的情形。這也是俾斯麥求之不得的事,俾斯麥緊緊掌握了荷爾斯坦伯爵和路易王的心態,他寫了三封信交給荷爾斯坦伯爵。

第一封信的目的是說服路易王。俾斯麥說如果德國統一後,由“普魯士王”幹涉巴伐利亞內政,傷害了巴伐利亞國王的尊嚴。因為“巴伐利亞國王”和“普魯士國王”是平等的,並無尊卑之分。但是如果改稱“德國皇帝”就另當別論了。縱使德國皇帝幹涉巴伐利亞內政,巴伐利亞國王也沒理由感覺羞辱,俾斯麥這樣滿足了路易王的虛榮心。

第二封信中,俾斯麥詳細說明了自己家族和巴伐利亞王室的關係。因為巴伐利亞王的祖先在布蘭登堡時是俾斯麥祖先的國王,為此,俾斯麥在信中誠懇地向巴伐利亞路易王表示感戴之意。

第三封信是一份擬稿。俾斯麥建議路易王如果能按照擬稿回信,那是他無上的光榮。該擬稿內容為巴伐利亞國王勸告普魯士王答應稱帝之事。

荷爾斯坦伯爵帶著這三封信返回慕尼黑,呈遞給路易王。因牙痛臥床的路易王看了俾斯麥的來信露出笑容。他再三閱讀來函後,提筆按照俾斯麥的要求,抄寫了第三封信,交給荷爾斯坦伯爵,這件事他連內閣的意見都沒有征詢。

荷爾斯坦伯爵帶著國王的書信回到凡爾賽,當威廉國王聽到巴伐利亞王有信來的報告時說:“那是首相的事,先給俾斯麥看看。”當天所有宴席結束後,王子邀請國王一同聽俾斯麥念出來函的內容。俾斯麥不動聲色,以莊嚴的語氣念出自己所擬的信函後,老國王很不高興地說:“為什麽在這個時候有這種信呢?”

國王不知道這是俾斯麥的計謀,氣憤地站起來回到宮中。王子感到很滿意,他緊握俾斯麥的手,高興得不得了。不過國王仍堅持他的意見,所以俾斯麥不得不再度想辦法,召開了柏林議會。議會中,他詰問議員,德國統一後,統治全德國的元首應該如何稱呼?代理首相立即起而宣讀巴伐利亞國王的來信。

結果,議會派了30名代表到凡爾賽宮晉見國王,要求國王戴上德國皇帝冠冕。

就這樣,當一切準備就緒後,就剩下正式的加冕大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