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出了第一步
什列斯威格和荷爾斯坦的問題很複雜也很難解決,這兩個地方位於德國北方,近接丹麥國境,麵積不到2000平方公裏,人口不過百萬,但是關於這兩個地方的歸屬權和政治地位等問題,經過了幾百年的紛爭仍沒有一個定案。該區的居民大多數是德國人,也有一些丹麥人,所以德國國內主張收回該區。俾斯麥知道,該區的重要性在於它有麵臨波羅的海的基爾良港,如果能把該地的地峽開鑿成運河,就能連接波羅的海和北海。
奧布斯坦公爵提出這兩個地方的主權問題時,與丹麥發生了糾紛,俾斯麥看到有機可乘,就逐步展開了他的吞並計劃,這是1863年年底的事。俾斯麥決心出兵占領這兩個地方,這也是統一德國的第一步。
同時,俾斯麥也想趁機試試他反對議會強行擴充軍隊後的實力究竟如何,但該事涉及的外交問題很微妙,盡管小小的丹麥軍力不值一提,但歐洲列強的態度會如何?這是個需要考慮的大問題。
對於普魯士擴張勢力的舉動,法國會不會坐視不管?俄國可能會因為俾斯麥這些年來的親俄政策而保持中立,但是英國估計不會袖手旁觀,尤其是奧地利,很可能會從背後偷襲普魯士。而其他德國各邦又會不會讚同此舉呢?此時該是俾斯麥展現其非凡外交手腕的時候了。他就像變魔法一樣,誘使奧地利與普魯士聯合,組成普、奧聯軍,進駐了什列斯威格及荷爾斯坦。
眼看著普、奧兩國聯合宣戰,英、法、俄也不敢輕舉妄動,因為如果要出麵幹涉,必會牽連到德國國內的內政問題,另外,在普奧聯合的情況下縱使勝利了,什列斯威格與荷爾斯坦兩地也不會被普魯士獨占。所以拿破侖三世決定采取觀望態度,英國政府也決定保持中立。
在普魯士國內,俾斯麥也麵臨著許多難題。首先是說服國王裁定該次戰役,因為俾斯麥對議會說明吞並什列斯威格和荷爾斯坦兩地的問題時,威廉一世曾反對他,說:“我對這兩個地方沒有任何權力!”
當時,俾斯麥堅決地回答:“陛下的祖先曾占領過西裏西亞之地,當時他們對這些地方是否也有權力呢?依我看,普魯士王家的君主全都是領土擴張者。”
聽到如此莽撞的言辭後國王很震驚,無言以對。但王子竟情不自禁地舉起雙手來表示讚成,其他的議員都一語不發地繼續進行另一項議案,在他們眼裏,俾斯麥所有的計劃都是魯莽而不實在的。
不過,俾斯麥已下定決心,無論如何都要強迫人民讚同這次征伐丹麥之舉,後來在議會提及軍費預算案時,遭到議員們的憤慨抨擊。他們決定以多數票來否決該議案,於是俾斯麥立即解散議會,他已不再顧及全國國民的反對,堅持要完成該次並吞計劃。俾斯麥憑借堅強的意誌最終排除萬難,使普王對丹麥宣戰。普、奧聯軍勢如破竹,不到3個月便完全占領了什列斯威格和荷爾斯坦。
但對如何處理兩地使得兩國意見相左,彼此關係惡化,幾乎宣戰。當時俾斯麥決定不惜一戰也要吞並這兩個地方,但是因為普王的猶豫不定使目的未能達成。後來在1864年8月24日,雙方協議訂定了和平條約,把荷爾斯坦與勞恩堡割讓給奧地利,什列斯威格則並入普魯士。
丹麥之戰算是俾斯麥政策上的一大勝利,但卻是英國的一大敗舉。當時英國曾數次遊說他國幹涉普、丹戰事,都未成功,終使普、奧兩國恣意**丹麥,基爾良港落入了普魯士之手,這對英國的海上霸權是一種威脅。這是英國外交上的一大挫折,同時也更顯示了俾斯麥的成就之偉大。俾斯麥在關係複雜、利害錯綜的歐洲本土上三次用兵,且未遭受任何國家的幹預,這種出色的外交手腕,實在是無與倫比。
普魯士國王封俾斯麥為伯爵以獎勵他的功勳,俾斯麥對這個爵位也相當滿意,他認為這為他的家族增添了無上的光榮。
取得拿破侖三世的支持
普、丹之戰是統一德國的第一步,這次意外的大勝利,使俾斯麥的身價高漲,不過他並不在乎這些虛名,現在的他猶如餓虎撲羊般想急切尋找第二個獵物,那就是奧地利。如果不把奧地利趕出德意誌邦聯,普魯士領導統一德意誌的願望就無法達成。俾斯麥認為隻有依靠武力才能實現這個統一的目標。但是在普軍擊潰奧軍前,他必須要運用外交手段讓奧地利在歐洲被孤立。
俄國已站在普魯士一方,而隔海的英國根本無意幹涉歐洲大陸問題,最要注意的就是法國的拿破侖三世。現在最重要的行動就是籠絡拿破侖三世。過去10年俾斯麥處心積慮,不斷計劃,他發現討伐奧地利的勝敗關鍵不在維也納,而在巴黎。
俾斯麥突然稱妻子身體不適,要帶她到法國西北岸的琵亞瑞茲海灘療養,他在拿破侖三世的別墅附近租下一間房子,希望能抓住機會與法皇談談。他所等待的機會很快就來了!一天,兩人並肩在海邊散步。
拿破侖三世為了保住他的皇位,必須要不斷地有所表現,為了取悅人民,他實行了很多措施,巴黎居民舉行世界博覽會時,每個人都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而歡欣雀躍,前些日子,美國報紙評論拿破侖三世比他的伯父拿破侖還要偉大。按照目前情況,法國皇位無疑會由自己的子孫繼承下去。
拿破侖三世心裏雖然這麽想,但他還是提醒自己千萬不可大意,因為巴黎的人民很善變,他們隨時可能再發生暴動,所以拿破侖三世認為把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國外才是上上策。那麽下個目標到底該是哪一國呢?看來看去,還是以奧地利最為恰當。
奧地利領土廣大,但軍力不強,還是一個標準的君主專製國,巴黎報紙常借此攻擊它。
“對了,再向它挑戰一次,也好奪些領土。”拿破侖三世雖有這樣的想法,但也知道必須謹慎行事,否則不知道普魯士會采取什麽行動,那個首相——俾斯麥是個老狐狸。同時,俾斯麥也在想無論如何得拉攏拿破侖三世才行。俾斯麥終於先開口說話,他大膽提出了德國領土萊茵區,他說:“如果你不要,我也不會勉強送給你,不過,你若是想要的話,我絕不會插手幹涉。”
“不,普魯士擴張勢力,我並不反對。”這實在是令人意外的回答。
他們兩人磋商後,法皇又說:“如果世界情勢需要我們兩國洽商時,請貴國國王不要客氣,直接通知我好了。”俾斯麥聽出他話中有話,但也不是沒有希望。
另外,俾斯麥還發現拿破侖三世的健康狀況已大不如前,健康對一個政治家而言比財富更重要,知拿破侖三世患了**疾病,他的精神也逐慚衰弱,已經越過了生命的巔峰期而走下坡路,當俾斯麥發現一切都沒問題後,便安心離開了法國。
接下來就需要攻克威廉一世的問題了。
俾斯麥心想:要讓這位信仰虔誠、性情率直的軍人皇帝同意發動一次毫無理由的戰爭,戰爭目標還是同文同種的鄰國奧地利,恐怕比說服拿破侖三世還要困難。對付壞家夥不是難事,但碰上憨直的人,真不知如何下手,而且在國王身邊還有三位反對者,這該怎麽辦好呢?
俾斯麥的辦法是:讓這位老國王相信是維也納主動挑戰,如果不進行反擊,會讓祖上蒙羞。正好,當時的維也納政府在治理荷爾斯坦時發生了難題,便唆使前荷爾斯坦統治者奧布斯坦公爵發動暴亂,來破壞普、奧兩國所締訂的條約,維也納政府打算高價出售荷爾斯坦給普魯士。
俾斯麥對國王說:“奧地利這樣欺負普魯士實在太過分了!我們難道就因為對方是大國就放棄條約上的正當權利嗎?”1866年2月,國王在議會中嚴肅地宣布:“我們不會主動挑起戰爭,但我們也不會逃避戰爭!”同時國王還補充道:“為保護荷爾斯坦而戰是正當的,我祈求神明得到啟示,戰爭是正道!”
國王明言後,俾斯麥很高興,現在他已無所顧慮,但細心的俾斯麥仍舊考慮到其他方麵的問題。他明白最麻煩的就是議員,如果他們在議會中持相反意見,很容易使一般民眾轉而反對戰爭。所以他派檢查官監視議員在議會中的言論,為此全場嘩然,議員群起攻擊叫囂道:“如今連溫和之士都認為除了采取報複手段外,別無他途!”議員暗示要發動革命威脅俾斯麥。
俾斯麥不甘示弱,說:“難道你們認為議員有資格無限製地發言來毀謗一切嗎?”議場一片混亂。普魯士國王這時展露了他的軍人本色,他勉勵這位勇敢的宰相。議會再次被解散了,俾斯麥再度以個人的力量引導著全普魯士對抗奧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