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利除弊

巡撫的工作千頭萬緒非常繁瑣,但林則徐卻毫不畏懼,下定決心全力以赴把它做好。他擔任巡撫後的第一個舉措就是整頓吏治。在這項工作中,林則徐秉承著一個原則,那就是諸葛亮的“明賞罰”。林則徐對日常的考績非常認真,對考績和披閱試卷的評語寫得也是十分仔細,把它作為賞罰的標準。

為了避免因一時的印象而產生偏見,林則徐還格外注重長期的考察,隨時觀察屬下並暗自做記錄。除了他自己的觀點外,他還會廣泛征求大家的意見,綜合考量後才下定論。在此可以比較一下總督陶澍和林則徐的評語,以武進的縣官姚瑩為例,陶澍的評語寫道:“精勤卓練,有為有守。”而林則徐給他的評語是:“學問優長,所至於山川形勢,民情利弊,無不悉心講求,故能洞悉物情,遇事確有把握。前在閩者,聞其曆著政聲,自到江南,曆試河工、漕務、詞訟聽斷,皆能辦理裕如,武進士民,至今畏而受之。”相比之下,林則徐的評語更能讓朝廷判斷出這個人是不是一個合格的官員。林則徐一直力求公正,毫無私心,贏得了大家的尊重。

另一個讓林則徐覺得有改革必要的,就是科舉考試。江蘇是個人口大省,每次科舉考試都是人頭攢動,擁擠混亂。而由於試卷太多,主考官閱卷時也時常應付了事。對於很多寒窗苦讀多年的學子們來說是十分不公平的。

林則徐首先開始想辦法改善科場的秩序,讓一切都變得井然有序,就連考場衛生和考生們的飲食情況都十分關心。之前考場沒有專門的茅廁,考生隻能在院邊牆角隨處便溺,不到一會兒工夫就臭氣熏天,蚊蠅群集。林則徐再也無法忍受這種不堪入目的場麵,竭力改善這種環境。林則徐還親自查看科場內賣的飯菜以及糕餅點心,甚至有時不放心還要親口嚐一嚐,讓那些學子們很感動。

林則徐在翰林院的時候曾被派出去當過考官,所以在閱卷的工作上他還是很有經驗的。他精選一批認真負責的考官,把如何批閱考卷的原則詳細地告訴他們,千叮嚀萬囑咐,告誡他們對於那些“不出色”、“欠通順”等評語一定要謹慎,要詳細寫出原因來才行。經過這些考官的批閱,林則徐還要重新核查那些不合格的試卷,避免有“滄海遺珠”的情況。林則徐不滿當時舞弊成風的狀況,嚴厲處罰舞弊的行為,盡最大的努力維持考試的公平。

江蘇的連年水災是讓曆任巡撫都感到頭疼的大事,林則徐在處理這件事上顯示出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敢做敢當的魄力。林則徐就任巡撫那年,洪澤湖湖水泛濫,淹沒了下遊淮揚低窪地區。林則徐馬上下令整修被衝毀的堤壩,而附近的災民都靠公家的救濟金過日,紛紛逃到臨近的縣躲避水災。

林則徐很重視撫恤災民的工作,但是有些災民卻安於靠救濟金過日子,水災過後也不肯回家勞作。還有一些人趁機偽裝成災民騙吃騙喝,讓林則徐很是苦惱。於是林則徐在給貧困戶配發糧食的同時,還派官船遣送災民回家收拾家園,嚴懲那些冒充饑民的混混們。林則徐還派人調查農田荒蕪的原因,政府將幫助那些沒錢的農民購買種子,協助災民盡快恢複殘破的家園。

第二年,水災再次發生,糧食減產,林則徐便上奏請求減免田稅。不料快收割的時候又逢大雨,穀粒被雨水浸濕,全都發芽黴爛,農民實在是沒有能力交田賦了。林則徐原本打算再請求皇上減免田稅,誰知奏折還沒寫完,道光就下旨責備他,說是這幾年來江蘇等幾個省份每年的納賦都遲交,年年都要朝廷撥款救濟,嚴厲地批評了當地的官員。

皇帝都發火了,做臣子的隻有遵命的分了。總督陶澍一向老成持重,打算順著皇帝的意思做。但是林則徐實在不忍心不顧那些貧苦百姓,一定要為他們向皇帝請命。

陶澍很欣賞林則徐的一腔熱血,但是他很冷靜地反對林則徐的堅持,他認為那樣簡直是自討苦吃。他在官場打拚多年才做到了兩江總督的位子,不願為這件事情丟了烏紗帽。林則徐見狀也不再勸他,聲明此事自己負責,不連累總督。林則徐自己上奏,寫了一篇長達三千字的長奏章,聲淚俱下地描述了百姓的疾苦,終於感動了道光皇帝,致使他收回成命。

水災的範圍很廣,為了避免貪汙成性的官員們中飽私囊,林則徐派年輕的士子擔任救災放賑的工作。這個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後來林則徐在廣東禁煙,也同樣任用年輕的學子們去鏟除當地的煙販。

然而賑災減稅並不是根本的解決水患的辦法,還是要從水利工程上著手。林則徐在翰林院時就曾下過很大功夫去研究這門學問,可以說是一位傑出的水利專家。他上任之後就改進漕運,親自監督了多個水利工程,江蘇也由水患頻繁,漸漸變得連年豐收。在江蘇巡撫的任上,林則徐還寫了一篇京城一帶水利計劃的藍圖,那就是《畿輔水利議》。

當時京城的米糧都靠江南供給,在糧食轉運的過程中,最容易發生貪汙受賄的事情,而且京城一帶人口增加迅猛,對糧食的需求也日益增大,成為了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林則徐明白要想大力改革,必定與許多人的利益衝突,必定與一股大而複雜的勢力相對抗。但是他義無反顧地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那就是在北方試行種稻,糧食不再依靠南方的供給。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灌溉問題。

黃河攜帶大量的泥沙,而且一到雨季就泛濫成災,是北方的一大水害,林則徐絞盡腦汁,想要這個水害變成水利,那樣北方就可以種植稻米,既免去了漕運當中的腐敗作風,又可以改善當地的經濟狀況。

其實這個想法並不是林則徐的首創,早在宋朝,郭守敬就打算興辦畿輔水利,鑒於北方人不善種稻,本想雇用有經驗的江南人,但是由於曆史原因,元末起義不斷,社會動**,這項計劃最終沒能得到落實。

林則徐的計劃得罪了當時許多目光短淺的大臣,尤其是權臣琦善,這個計劃最終由於他們的反對而擱淺,而且也為日後鴉片戰爭埋下了隱患。

林則徐的計劃斷了許多人的財路,所以遇到了重重的阻撓,使他不得不放棄。最後還是在他被流放新疆的時候,在那種惡劣的條件下興修水利,開墾農田,也算是完成了當初的夙願吧。後來鹹豐皇帝重新提起畿輔水利之議,而林則徐已經垂垂老矣,沒有精力去籌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