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京交友

林則徐又開始了守喪的日子。在這段時間內,他致力於鄉裏的建設。最重要的要屬位於今日福州城西郊的小西湖。當時的福州小西湖,湖心已經淤塞,導致無法灌溉周邊的農田,附近也都被居民強占居住,林則徐看到了那裏的情況,決心要整頓一番。首先要疏通小西湖,恢複周邊的灌溉,然後他打算美化一下周邊的環境,砌石種樹,沿湖還種了一些梅花,同時可以穩固水土。最重要的是,他要杜絕豪強強占土地的現象。

林則徐少年的時候經常在那個湖畔讀書,小西湖被整頓得煥然一新之後,他經常到湖畔的“桂齋”散步,懷念過去的生活。端午節前後,大雨持續下了十幾天,湖水都溢到了家門口,林則徐突發雅興,雇了一艘小船,穿梭在蓮花之中,心情很是舒暢。

現如今,桂齋有林則徐像,有沈瑜慶先生親筆題寫的“林文忠公讀書處”幾個大字。左宗棠也曾在此撰聯:

附公者不皆君子,間公者必是小人;憂國如家,二百年來遺直在。

廟堂倚之為長城,草野望之如時雨;出師未捷,八千裏路大星頹。

林則徐還經常察訪民間疾苦,思考很多問題,例如,過去的措施是否得宜,將來應有怎樣的改革等。道光十年(1830年),林則徐守喪期滿,他離開福州,顛簸了三四個月後回到京城,在京城停留了三個月。

回到京城的林則徐遇到了許多翰林院舊友,與他們談論時事,發表意見,吟詩唱和,感覺又長了很多見識。林則徐多年來一直獻身於地方建設工作,到了京城,他更能了解到全國的情形。當時的林則徐已經獲得了很高的聲望,皇帝本人對他也很是讚賞,許多人都爭相與他結識。

林則徐曾和一群好友組成了“宣南詩社”,在那裏他結識了許多知名人士,如襲自珍、黃爵滋、魏源等。這些都是位卑才高之士,他們的共同目標,就是匡濟時難。

魏源是湖南人,因父親在江蘇任官,所以一直在江蘇長大。陶澍很器重魏源,在整理鹽政時采納魏源的意見,於淮北實行票鹽。後來魏源又協同陶澍籌設海運。他和林則徐一樣都是致力於經世之學,後來林則徐當了江蘇巡撫,就常和魏源商議漕河鹽兵問題。

在鴉片戰爭前,林則徐請人收集、翻譯了許多外國資料,魏源據此編成了《海國圖誌》,在這本書中,他宣傳了林則徐“師夷長技以製夷”的主張,提出了早期的維新思想。然而這本書在當時卻沒有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反而是日本在明治維新的時候將它視為重要的資料。

魏源的另一部作品是《聖武記》,雖然由於時代的局限,其中不乏存有偏見的地方,但是魏源的文筆很好,而且書中采用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詳細記載了鴉片戰爭的事,具有很高的價值。

黃爵滋為人正直豪爽,關心時事民生,無論是國防軍備還是國計民生,他都有很獨到的見解,林則徐與他一見如故,相交甚厚。當時英國的船隻常出沒於閩浙沿海,並繪製當地的地圖,他就上言說:“外國不可盡以恩撫,而沿海無備可危。”他想要提醒當政者不可對外國人掉以輕心,要嚴加防範才對。

黃爵滋從小就以寫詩著名,經常把他那些犀利的文章拿出來給朋友們品讀,向大家征求意見。他一生留下來的作品很多,有奏議、海防圖表、詩文,以及其他雜著數十卷。林則徐離開京城之後,“宣南詩社”就由黃爵滋等繼續領導。

黃爵滋對鴉片早就有研究,是首先提議禁煙的人,他始終主戰,屬於激進的鷹派分子。他最著名的作品,就是道光十八年向皇帝上奏的一道奏章,文章長達2000多字,意在提倡禁煙。這是禁煙工作的第一炮,道光皇帝深受感動,即刻下令要林則徐著手一切禁煙事宜。鴉片戰爭失敗後,林則徐被革職遷調新疆,他也遭受免職的命運。

林則徐離京的一年時間裏就先後擔任了三個省份的布政使,先是湖北,然後是河南,隨後又被調回江寧。每到一個地方,林則徐都受到了百姓的熱烈歡迎。甚至在荒村野郊都流行著歌頌林則徐的歌謠,紛紛唱道:“林公來,我生矣!”

在上任的途中,林則徐從不要官員接送,從不勞民傷財,夥食等也都是自理,十足的平民作風。在河南當布政使期間,鄰省江蘇鬧水災,需要河南的糧食支援。林則徐采取了兩項十分英明的措施,他擔心河南的糧商和船夫在這節骨眼上會抬高價錢,特意擬了兩項辦法:一是,派人暗中探聽糧價,叮囑地方官先付定錢,將糧食準備好,等江蘇方麵的官員來驗收付錢。二是,暗中打探運費,然後分批付訂銀,大大方便了江蘇來買糧的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