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兩全

自從林則徐北上參加會試之後,遠離家鄉和親人已經長達十年了。這期間,林家的家境因為林則徐的原因而有所好轉,林賓日在福建結交朋友,討論學問,過得很是悠閑愜意。 他還養了一對白鶴,並畫了一長幅“飼鶴圖”。林則徐請了當時的名流俊彥詠詩題字,然後裝裱起來珍藏。雖然如此,林則徐對不能陪伴在雙親的身邊還是心存愧疚,一直想要將父母接到京城共享天倫之樂。然而林老先生卻寄給兒子一句詩來表明自己的心意——江湖遠涉煩舟楫,菽水長留勝鼎鍾。

雖然林賓日不願去投靠兒子當老太爺,但是林則徐的母親因為思念兒子和孫子們,於是當林則徐到杭州上任時,就去和兒子們生活在一起了。她在杭州住了一年,堅持過著樸素的生活,並不因為自己的兒子做了官而有任何改變。她經常說做人要惜福,不能忘記生活在苦難中的百姓。每當得知有窮人吃不飽、穿不暖時,她總要幫助別人才能心安。

雖然和兒子在一起生活感到很開心,但是林老夫人終究還是不放心自己的丈夫。後來她聽說丈夫在福建病倒了,頓時心急如焚。林則徐急忙陪伴母親回到福州看望父親。後來林賓日的身體漸漸康複了,林老夫人再也不忍和丈夫分離,一定要留在身邊照顧他,但是林賓日又固執地不肯跟兒子走,林老夫人隻好尊重丈夫的意思,陪他住在福州。林老夫人在福州和丈夫過了三年相濡以沫的日子,最後了無遺憾地離開了人世,享年65歲。

林賓日的生活情趣也深深影響了林則徐,他也十分喜歡種梅養鶴,對於同宗的祖先——詩人林和靖的“梅妻鶴子”的高遠情懷向往不已。在杭嘉湖道的任上,林則徐曾重修林和靖的墓。林則徐雖然身在官場,但偶爾也會流露出一種出世的心態,他曾有詩雲:“梅鶴因緣已漸深”。這種淡泊的心境,讓他沉浮於官場而始終不分心地為老百姓辦事,能進能退,有為有守。正是由於這種修養和情懷,他才能在以後的政治生涯裏坦然麵對各種阻礙,在西北和西南樹立了豐功偉績,而沒有像賈誼那樣憂憤而死。

杭嘉湖道是很多人都渴望的職位。由於父親林賓日病倒了,林則徐放棄了官位,匆匆交了官印,帶著母親和即將臨產的妻子倉促上船。

一家人心急如焚地趕路,林則徐曾經在給友人寫的信中說過,當時的情形實為狼狽。一家老小一路顛沛,林則徐的夫人懷孕已足月,也顧不得休息而一路相隨,最後在中途衢州府生了女兒敬紉,就是後來鼎鼎大名的沈葆楨之妻。她出生的那一天,正是中秋佳節。

眾人一路奔波,總算趕回了家,林賓日的病情已經好轉。考慮到父親已經年近古稀,林則徐實在不忍心再作遠遊,留父親一個人在老家,於是37歲的林則徐有了退隱之心。這段時間,林則徐重修了烏石山的積翠寺,它成為了福州城內的唯一名勝。

林則徐賦閑在家幾個月,家中的收入驟減,林則徐被逼無奈,隻得再度北上。妻子由於產後失調留在杭州療養,林則徐則一路北上到京師。

林賓日雖然生了林則徐這麽一個傑出的兒子,可是讓他感到遺憾的是,另一個兒子林霈霖卻給他添了很多煩惱。也許是從小就被過繼到了林賓日的哥哥家,沒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霈霖雖然在30歲時也中了舉人,但後來卻染上了鴉片癮。這件事讓整個林家都十分痛心。這也是林則徐心頭的一樁隱憂,讓林則徐對鴉片的危害深有體會,使他對鴉片極為痛恨並立下徹底鏟除鴉片禍害的決心。

道光二年(1822年)四月下旬,林則徐受到了剛即位不久的道光皇帝的召見。林則徐活躍在政治舞台上的時間,就是道光當政的三十年間,所以這位道光皇帝和林則徐的一生有著極密切的關係。林則徐銷煙的成敗,受到道光皇帝的很大影響。道光皇帝早就聽說過林則徐這個人,對他很是欣賞,所以格外恩準,隻要浙江的同等官一遇缺,馬上讓林則徐優先遞補。林則徐十分感激道光的重視,祈禱自己能夠再次回到杭州。他和杭州的百姓相處得很好,曾說過“士民於我若投膠”的話。

後來林則徐得到了一個眾人眼中的肥缺,要協助浙江巡撫帥承贏辦理浙江鹽務的改革,由於表現出眾,林則徐一路升遷。第二年,也就是道光三年(1823年),他被調到江蘇接任淮海道,不到一個月又升為江蘇按察使,林則徐又馬上趕到蘇州上任。按察使的工作是掌管風紀,澄清吏治。工作的重點在刑政和賑務兩方麵。江蘇乃繁華富庶之地,社會結構複雜,民風奢靡,世家望族很多,對於林則徐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林則徐一上任,就開始進行大刀闊斧地整頓,處理各類案件,絕不向那些“土豪劣紳”低頭,被當地人稱為“林青天”。

在江蘇為官的時候,有一段時間雨水過多,田中的禾苗都被淹沒,靠天吃飯的農民們沒有了收成,心急如焚,鬆江一帶一些饑民逼不得已發生暴動。當時的巡撫韓文琦準備調兵鎮壓,林則徐連忙勸阻了他,他認為高壓政策隻會火上加油,加重人民的怨憤。那些平民百姓要的僅僅是維持生活,生存不下去自然就會聚眾鬧事。為官者應該表示理解,當務之急是如何解決問題。林則徐親自到徐州查訪民情,擬出了切實可行的辦法,一場民變最終得以避免。

河川壅塞,一下雨便成災是江浙兩省水患的最大問題。林則徐想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於是在道光四年主動辭去管理刑政風紀的按察使工作,轉而為掌理民政財政的布政使,以便完成江南七府的水利計劃。更讓他感到高興的是,他的恩師伯樂張師誠被任命為江蘇巡撫,更方便了林則徐施展他的抱負。然而就在他為此準備的時候,得知了母親逝世的消息,林則徐傷心之餘立即離任,日夜兼程趕去奔喪。

道光五年(1825年),就在林則徐在家守喪的時候,南河高家堰十三堡決口,道光皇帝火速命他趕去督修堤工,林則徐想要為母親守喪,不料卻被老父責備了一番:“在國家有難的時候,還死守三年之內守喪者不得服官服的規矩,那就是迂腐了。必得素服前往,全力以赴。不為國家盡忠就是不孝。”

聽了父親的話,林則徐隻好素服前往高家堰督工。完工之後又回到故裏繼續守喪。後來道光皇帝又給他一個肥缺,要他以三品銜署兩淮鹽政,但這次林則徐堅決地懇辭了。

道光五年,林則徐在翰林院的老友陶澍擔任了江蘇巡撫,而張師誠則被調到了安徽任巡撫。由於洪澤湖堤壩決潰,運河阻塞,為了治河不得不暫停河運,所以陶澍積極主張籌辦海運的新工作。在這方麵,林則徐倒是與這位新巡撫誌同道合,無奈就在此時,林則徐患了瘧疾,大病一場,無法參與到其中。

又過了兩年,皇帝打算任命林則徐為陝西按察使及布政使,後來考慮到林則徐心中惦念遠在福建的老父,就改任他為江寧布政使。林賓日有感於皇帝的恩德,就答應接受兒子的奉養,但是卻在途中逝世於浙江衢州府,林則徐悲痛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