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專家

嘉慶十三年和十四年的會試,林則徐都沒有參加。林則徐一直在張師誠那學習,作為張師誠的幕僚,他和張師誠亦師亦友,相處得很愉快。嘉慶十六年(1811年),林則徐北上赴考,一舉中了進士,在237名考生中脫穎而出,名列第七。

年紀輕輕就高中進士的林則徐隨即進入翰林院供職,開始了人生的全新旅途。翰林院是一個為國家儲備人才的研究機構,為那些過去一直忙於應付科舉考試的人提供學習的便利,讓他們盡快熟悉民情政事等“經世致用”之學。雖然離開了張師誠,但林則徐從沒忘記張師誠對他的栽培,一直和他保持著書信往來。

林則徐並不滿足於學習儒家的倫理道德,他深信王陽明所說的“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他興趣廣泛,實事求是,是個從不空談的幹吏。他還是一位很傑出的水利專家,後來對地方建設,如漕運、河工、水利,都有卓越的貢獻。在翰林院期間,林則徐就立下了“不求做大官,隻求做大事”的誌願。另外,他還對經濟有很大的興趣,經常和另一位湖南籍的進士陶澍討論經濟民生。林則徐希望能夠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去切實解決民間的疾苦,去了解社會的弊端,他明白讀書人一定要走出那個封閉的殿堂,去融入廣闊的社會,才能真正實現自己所學的價值。

林則徐在翰林院的研究終於有了用武之地。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林則徐被任命為杭嘉湖道。一上任,林則徐就努力讓自己的所學派上用場,潛心研究當地水利灌溉的情況。當時連續兩任的浙江巡撫,陳若霖和帥承贏都是關心百姓的好官,有了他們的支持,林則徐終於能夠大展拳腳,為百姓做事了。他認真執行修補海塘和大興水利的工作,這也是他一生中對水利貢獻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