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中原
林則徐奉旨回京,長子汝舟早就等候在了甘肅玉門縣。林則徐身體越發虛弱,一路的勞頓之後,顯得非常疲憊,想要找個地方好好休息一下。然而在這偏遠的小城裏,旅店全都是狹小黑暗,肮髒不堪。一行人隻好去和甘州的知縣商量,看能不能先到公家的行館小住一下,沒想到這個縣官竟然一口拒絕了。他見林則徐隻是個遠戍歸來的謫官,不過是四五品的京堂候補,便不放在眼裏。
原本布彥泰因在新疆墾荒的工作而受到嘉獎,被任命為陝甘總督,不料布彥泰還沒到任,朝廷又降旨陝甘總督由候補四五品京堂三品擔任,署三品總督。那位勢利的縣官開始的時候到處去找這位新到任的陝甘總督都找不到,後來才明白過來,就是早先那個遠戍歸來的謫官。
原來那個候補四五品京堂的小官,竟然一下子榮升為省內最高官,成為了他的上司。縣官一下子慌了手腳,連連捶胸頓足,後悔不該怠慢林則徐一行人,嚇得冷汗直流。
事已至此,縣官也隻好硬著頭皮去向林則徐道喜,見到他們住在簡陋不堪的小旅館中,連忙請他們去公家的行館居住。其實已經習慣邊疆生活的林則徐對環境也不是十分挑剔,隻不過是前兩天實在覺得疲勞,便想找個舒服點的地方,此時林則徐自覺已經恢複疲勞,過兩天還得繼續趕路,不想搬來搬去,就辭謝了縣官。
第二天一大清早,知縣就上門來邀請林則徐四處參觀,林則徐也想出去散散心,於是欣然前往。知縣帶著林則徐遊覽,走著走著就到了行館的門口,隻見大門口貼著一副紅聯紙,墨跡還沒幹透。林則徐好奇地湊上前一看,上頭寫的是:
鶴鳴九泉其子迎鴻飛遵渚我公歸
林則徐覺得此聯文采不錯,不由稱讚道:“不錯,不錯!想不到在這麽僻遠的縣城中,也有懂得文墨之人!”林則徐的稱讚讓知縣鬆了一口氣,忐忑不安的心總算定了下來。林則徐想要參觀一下行館,便信步往裏走去,一進門才發現,原來自己的行李已經被搬到了這裏,他回頭看了看那個有些惶恐不安的知縣,心中覺得好笑,他經曆過了那麽多風風雨雨,哪會因為這點小事與人計較,但如果不答應的話,恐怕這個知縣就不能安心,所以林則徐笑了一下,和顏悅色地說道:“也好,我們就在這兒住兩天吧。”
通常封疆大吏被任命後都應入京複命。鄧廷楨入關回京後,就曾前往覲見道光,據說當時皇帝對他說:“我看你的才能,似乎不如林則徐。”然而道光雖然賞識林則徐的才幹,卻似乎不想麵對他,於是在林則徐入關後,道光下了一道旨意:“毋庸來京,可赴任時,即赴新任。”回到中原的林則徐先後擔任陝西巡撫、雲貴總督,但是道光皇帝始終不召他入京,道光也許是心中有愧,不願見林則徐,但很顯然朝中也有人一手遮天,從中挑撥,不讓林則徐有發表言論的機會。這一點從林則徐的官位中也可以看出來,林則徐生於江南,治理江南的時間也很長,對於那裏的民情和政策的利弊都很清楚,但是當兩江總督的位置空缺時,朝廷寧可任用李星沅也不用林則徐;林則徐回中原後總是在偏遠地帶任職,顯然是朝中權臣的有意安排。
久戍邊疆,和家人分開已久的林則徐十分希望和家人團聚,但是剛回來沒多久,朝廷又是一紙詔令給了他新的任務,要他平定青海、甘肅邊界的番族叛亂。林則徐隻好留在甘肅,已經到了天寒地凍的季節,林則徐拖著年邁的身體,往來於甘、涼、西、湟諸郡,好幾次受了寒瘴,病得差點沒命。
那些作亂的番族十分猖獗,而且聲勢很大,根本就不把官兵放在眼裏。而事實上這些官兵也是毫無軍紀可言,根本不是那些亂賊的對手,導致番賊的聲勢像野火燎原般的壯大。
林則徐常常強調,要鞏固國防,改善軍備,必須要擁有現代化的武器不可。英國人曾經查獲了林則徐在鎮海鑄的炮,發現竟然是仿造得很好的加侖炮,可見當時的兵工技術在林則徐的領導研究下已大有進步。
這一次平定叛亂,林則徐特意讓曾經協助他製炮的黃冕留下,打算把西洋的製炮技術應用到實戰當中去,經過了反複的實驗,他們製作出來的大炮試放的效果極佳,威力巨大,士兵們見識後都非常興奮,於是軍心大振,個個奮勇衝鋒,最終平定了叛亂。戰後的善後工作,林則徐也是秉承著毋枉毋縱的原則,使得所有人心悅誠服。而後來的琦善就是因為濫殺無辜,再度遭受革職,最後落得個發放吉林的下場。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中國的經濟出現了很嚴重的問題。長期的鴉片貿易導致中國出現了銀荒,貿易赤字很大,錢價也跟著波動,物價節節上升,人民的生活日益艱苦。原本通貨膨脹的現象就很嚴重,而各地所采用的貨幣又不統一。東南沿海一帶早已通用洋銀;黃河以北通用的卻還是紋錢與製錢;境內有銀礦的雲南多用銀不用錢;西北地區由於貧困,貨幣還是多數用錢。
這時期林則徐擔任陝西巡撫,為了改善農民的處境,他在這一地區實行農貸及平擢法,並督導那些官員幫助一些老幼廢疾的貧民,他自己更是承擔了西安省城內三四千人的生活費用,這些經費一部分是自捐,一部分是籌募得來。雖然林則徐在陝西的任期隻有九個月,但是那裏的人們永遠懷念他的恩德。
在陝西的時候,林則徐萌生了退隱之心,長期的操勞和顛沛流離,使他的身體越來越壞,瘧疾和疝氣也時常發作。也許是感覺到自己時日不多了,林則徐動起了分家產的念頭,他將為官三十六年所剩下的僅有一點積蓄折為三股,分給了三個兒子。這些家產微薄得可憐,和同級別的大官們根本沒法比,一向清廉的他還經常散盡家財去幫助百姓,這僅剩的家產還是林則徐為父母所置。而林則徐的父母也是生活節儉,從不貪圖享樂的人,他們舍不得享用,又都給林則徐留了下來。現在孩子們都已長大,這些家產就隻能留給孩子們了。
林則徐的清廉曾經讓曾國藩感慨萬千,他在給七弟國荃的信中說:
林文忠公三子分家各得六千串,督撫二十年,家私如此,吾輩當以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