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邊墾荒
在廣東的時候,林則徐曾經向道光提出過造船製炮,改善軍備的建議,但是道光卻憤怒地指責他“一派胡言”,林則徐憂心如焚,但隨後就被派遣到新疆來,沒有機會再進言了。後來林則徐在去伊犁的途中經過揚州,和好友魏源進行了一番暢談。林則徐的想法觸動了魏源,給了他編寫《海國圖誌》的靈感。魏源根據林則徐請人翻譯的《西夷四州誌》來編寫,希望能夠借此普及國人的世界知識。
當時俄國的勢力已經延伸到了印度,和英國的摩擦已經不可避免,為了爭取優勢,俄國不斷慫恿中國斷絕和英國的貿易。而且俄國也同樣對中國垂涎已久,包藏禍心,不可不防,但當時並沒有多少人意識到這個問題,隻有林則徐是較早關注俄國的人,可算是近代中國第一個具有現代知識和曆史眼光的人。魏源繼承並進一步推進了他的思想,使中國的士大夫階層對國家的對外關係以及國際關係的認識有所提高。
清朝的中國,南麵經常受到英國人的侵擾,北麵還受著俄國的威脅,而中國起先隻注意到了東北邊境的俄國人,特許他們和那裏的人通商,並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和《恰克圖條約》。但是在乾隆、嘉慶兩朝,英國人遣使要求通商,卻被中國嚴詞拒絕,英國人憤怒之下便想要憑武力解決,以達到通商開埠的目的。
英國的武力侵擾吸引了中國全部的注意力,以致大家都忽略了一個潛在的敵人——俄國。其實英國人東來的本意,隻是想要和俄國獲得同等的權利,但是自以為是的清政府完全沒有了解他們的意圖,而且也完全不懂得在外交上利用英、俄之間的利害衝突坐收漁人之利。
從地理位置上講,西北地區與俄國接壤,高屋建瓴,對於控製中國來說十分重要。《尼布楚條約》後,許多有識之士已經注意到了俄國的野心。他們的密使偽裝成商人,準備勾結準格爾,意欲染指新疆,偷偷地從事政治上的顛覆活動。
當時俄國已經在中亞有了一定的根基,控製了吉爾吉斯草原,正在進一步到伊犁搜集資料。到了道光二十年(1840年),俄國和伊犁之間的貿易往來愈來愈頻繁,俄國出口到伊犁的貨物價值已高達八十九萬八千英鎊。道光二十五年,一條從奧倫堡至伊犁的公路修建而成,俄國人已經開始為侵略新疆作準備了。而這一切都被林則徐看在眼裏。
因為重要的國防地位,清朝一直都很重視伊犁。它位於天山的一塊盆地之中,北、東、南三麵環山,伊犁河從西麵流過,成為了俄國人進入新疆的捷徑。伊犁南可控製南疆,北可通往烏魯木齊和塔城。素來都有一種說法,那就是要想平定全疆,必先占據伊犁。伊犁將軍之下有副都統、四大領隊大臣等高級官吏,伊犁城素有“銅牆鐵壁”之稱。在新疆未設行省之前,伊犁是這裏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
當時國人對新疆的認識很有限,一般人都覺得那裏隻是一個文化落後的沙漠地區而已。但當時的俄國人卻認識到了新疆的重要價值,因為那裏有著豐富的資源,礦產有石油、煤、金、銀、銅、錫、鎢,還有非常稀有的鈾。
左宗棠有過一段很著名的對新疆戰略位置的分析:“重新疆,所以保蒙古,保蒙古,所以衛京師。西北指臂相連,形勢完整自無隙可乘。若新疆不固,蒙古不安,匪特甘、陝、山西各邊,時虞侵略防不勝防,即北關山,亦將無家寧之日。”
當年林則徐托人譯了許多西方資料,主要目的就是想要增進國人對海上強敵的認識。隨後中、英之間爆發戰爭,舉國上下都將目光投向海上,忽略了背後伺機而動的敵人。命運的安排讓林則徐在這個時候來到伊犁,他當然要仔細研究一下這個敵人。
為了徹底認識俄國這個潛在的敵人,林則徐主要從兩方麵著手:一方麵搜集各方資料,撰成《俄國國紀要》,提醒國人不能隻關注海上的戰事,還要加強對陸上強國的注意。另一方麵就是從根本上充實邊防,他四處考察,改進水利,提倡耕種,改屯兵為操防。林則徐重視對北麵俄國的防衛,他的想法和認識都受到了後來湘軍的重視,所以林則徐對湘軍有很大的貢獻。後來到了光緒年間,朝中就防日還是防俄的問題爭論不休,李鴻章就主張放棄新疆,集中力量擴充海軍以防日本。而後來的湘軍首領左宗棠卻堅決反對放棄新疆,這個立場之所以這麽堅定,就是受了林則徐的很大影響。林則徐不但是提拔左宗棠的人,也是左宗棠最敬重的前賢。
與魏源等人積極主張設立新疆行省不同,左宗棠更重視在新疆的設防,他的很多主張都可以說是林則徐思想的延伸。新疆當年的情勢和蒙古類似,但最終卻沒有走上外蒙古“獨立自治”的道路,這其中離不開林則徐和左宗棠的努力。
後來林則徐回到中原,《南京條約》已經簽訂,英人占據香港,五口通商,正是氣焰囂張的時候。大家紛紛問林則徐對時局的看法,林則徐的回答卻出乎大家的意料,對於英國,林則徐已經不怎麽關心了,反而俄國是他心中最大的不安,而當時俄人已有數十年沒侵犯中國了。林則徐看事情眼光長遠,他認為英人之患是一時的,而俄人之患將遺於後世。
新疆地廣人稀,糧產量不足,如果爆發戰爭的話,要從千裏之外運輸糧食,很不方便也很不安全。所以林則徐就抓緊墾荒,厚植國力。他當初那個沒有實現的《畿輔水利議》的計劃,也剛好可以在這裏派上用場。已經60歲的林則徐興致勃勃地埋頭苦幹,對於他來說,不管在什麽地方,都可以實現人生的價值。
當伊犁將軍布彥泰把林則徐協同墾荒的事上奏給皇上的時候,道光決定把開墾推廣到其他的地方,除了伊犁和烏魯木齊之外,還要擴展到吐魯番及其南疆。林則徐不顧年邁的身體,奔波於萬裏黃沙之間,親自勘察了庫車、阿克蘇、喀什噶爾、葉爾羌、烏什、和闐、伊拉裏克、塔勒納沁等城,足跡遍布天山山脈中的吐魯番和哈密。
伊犁附近的阿齊烏荒地曾經被開墾過,最後卻由於無法引入水源而功虧一簣。但是水利工程是林則徐的強項,他憑借著豐富的經驗,親自督建最重要的工程,自己也承擔了一部分的花費。布彥泰終於見識到了林則徐老練的辦事能力,認為生平所見過的人,無人能出其右。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正月,林則徐要到烏魯木齊和吐魯番考察。途中看到許多水坑,林則徐好奇地向當地人打聽起來,才知道這些水坑叫“坎兒井”。林則徐仔細研究了一陣,發現了讓他振奮的事情。原來這些坎兒井能引水橫流,由南向北,漸引漸高,水能從土中穿穴而行,這個發現能夠解決很多地方的灌溉問題。
“坎兒井”實際上就是豎井和暗渠的合稱,最主要的部分是地下的“暗渠”。暗渠非常寬大,可容得下兩人並行,每年春天都要對其進行泥沙清理。暗渠上再鑿“豎井”通於地麵。暗渠有長有短,最長14公裏,上有7個井,最短的3公裏,上有2個井。鑿井首先要探查出哪裏有豐富的泉源,然後鑿地為泉,為了避免水滲漏,必須要鋪上羊氈,井與井之間一般相隔五六丈,最後打通暗渠,使它們相連。井通常都被鑿在四麵有高山的沙漠綠洲,以便用高山融水形成的地下伏流作為灌溉用水。
其實坎兒井由下而上出水是人們的一種錯覺,而實際上完全相反。因為地下暗渠的坡度小於地麵坡度,讓人誤以為是水往上流。平時豎井的井口是封閉的,形狀像是饅頭。井旁都堆滿了沙礫,隻有要清理淤泥的時候才打開。
開鑿暗渠的花費很大,而且技術要求也很高,之所以要用“暗渠”而不用明渠,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一是沙漠幹燥,水源珍貴,用暗渠可以減少蒸發;二是在這一地區,地下水遠遠比地上水的資源豐富,開暗渠更能引來水源。三是用明渠土質易塌壞,而地底的暗渠由於拱力的關係則沒有這項缺點。
坎兒井的發明無疑是經過了長時間的探索才成功的,它的應用給新疆帶來了很多好處。吐魯番是個高山環繞的盆地地區,氣候燥熱,幹旱少雨,是坎兒井帶來的水維持了當地的生活和生產,讓吐魯番成為了一個物產豐富、盛產瓜果的地方。
此次勘察,湖南人黃冕一直跟隨在林則徐的左右,當年林則徐在江南興辦水利工程的時候他就從旁協助,在鎮海製炮的時候也有此人的參與。這一次,黃冕又協助林則徐對坎兒井進行改良,進而推廣到其他地區。新疆地區的人民對林則徐感恩戴德,為了紀念林則徐的恩德,他們將這些灌溉係統稱之為“林公井”,和後來甘新公路兩旁紀念左宗棠的“左公柳”同樣有名。
天山的積雪成為了這些坎兒井的豐富的水源,吐魯番四季都十分炎熱,冰雪消融得很快,坎兒井很少有斷水的時候。還有一井分兩道掘開,形成了一個“人”字,這樣湧上來的水就更多了。
在林則徐的精心改良下,坎兒井受到了大家的歡迎。沒過多久,附近托克遜境內也成功開出了坎兒井,為開墾田地解決了最根本的問題,是一項造福一方的工程。後來有一些商人出資鑿井,專做供水的生意,田畝的租值也靠有幾口井而定。甚至漸漸產生了一個極具特色的風俗,詢問他人的財產,常常是問這一家人有幾口井,坎兒井日漸成為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活設施了。
托克遜往西的伊拉克裏被當地人稱之為“板土戈壁”,那裏土壤肥沃,地形平坦,西麵緊鄰沙石戈壁,戈壁上時常有山泉湧出,甚至匯成一條大河,可惜水勢散漫,很難加以利用,最後這些泉水白白流入沙漠之中。由於無法得到灌溉用水,這裏一直都是板土戈壁,荒涼而人煙稀少。
林則徐看了那裏的情形後覺得很可惜,下定決心一定要把這些水充分利用上。經過一番研究,林則徐的心中終於有了規劃方案。他命人將沙石戈壁的水想辦法納入渠中,然後築起一座水壩,這樣就可以實現對水量和水勢的調節。另外,他還命人修建了可通往板土戈壁的支渠。完工之後,林則徐又進行了一番檢查,然後啟動水壩放水,水順勢而行,周邊的百姓看了都興奮不已。
經過了多番努力,水利設施已差不多完成,接下來就該安插墾民,發放領地了。林則徐以“人、壽、年、豐”四字為編號,各選一位誠實公正的農民管理編號內錢、糧、水利之事。安排妥當了這裏的事,林則徐顧不上休息,趕到南疆阿克蘇等八城,深入到了距嘉裕關萬裏之遙的大西北。這裏曾經有過很高程度的文明,幾處綠洲都曆史悠久,十分有名。林則徐不停歇地工作,忙起來的時候甚至連家信都沒有時間寫,就這樣一路風塵仆仆,最終完成了那裏的勘測工作。
由於工作內容繁瑣,任務量大,朝廷派全慶輔助林則徐辦理開墾和安民的工作,一旦遇到土地肥沃之處,就大量開墾屯田,安插民戶,然後開渠引水。雖然有很多人從旁協助,但這些工作都是隻有林則徐最能勝任,他不但是水利工程方麵的專家,而且閱曆豐富,辦事精細老練,像丈量土地、分配農田、遷移民戶等各項工作,他都做得毫無紕漏,讓所有的人心服口服,這些工作也因此而能在短時間內發揮效用。
在新疆的日子,林則徐既安定了民生,也鞏固了國防。他的足跡遍布天山南北、東西十八城,尋找水源、開辟溝渠、劃撥田畝,督促民眾進行耕作,實行寓兵於農的政策,糧食的產量也大大增加,徹底改善了少數民族同胞的生活狀況。他以戴罪之身,完成了如此艱巨的任務,不但為國家節省了大量運輸方麵的人力、物力,還使得新疆地區每年上繳大量的田賦。這是新疆百年來從未有過的盛況,他的功績將永遠造福這裏的人民。
眾所周知,林則徐一生最偉大的功績是禁煙,中英戰爭起,林則徐遭奸人陷害,被革職戍邊,一時間,林則徐就像個悲劇英雄那樣成為全國目光的焦點,很多人都覺得他沒有東山再起的希望了,殊不知這正是他另一段功業的起點。林則徐從來都沒有放棄報國的理想,在西行的旅途中,他榮辱不驚,一路吟詩,心情舒暢,同時又奮發向上。雖然沿途關山險阻,朔漠無垠,一路顛簸,但他仍能坦然地欣賞關外山川景色的雄渾與壯麗,在偏遠的回疆腳踏實地,埋頭建設,開創出一片新的局麵,這種積極而大無畏的精神,值得我們後人效法。
林則徐的積極向上讓他再次贏得了命運的垂青。道光二十五年九月,道光收到了墾荒工作圓滿完成的報告,隨即封林則徐為四五品京堂候補,召他回京。布彥泰被嘉獎晉升為陝西總督,至於協同林則徐的全慶,也被升為“擢內閣學士典禮部侍郎銜”。以年邁之軀奔波勞碌的林則徐終於打動了道光皇帝,再度被朝廷重用。
林則徐並沒有想過要重回朝堂,加官封爵,身居要職多年的他早已看淡了宦海沉浮,他隻想在餘下的生命裏為國家和百姓再做些實事,沒想到這一番柳暗花明,又出現了轉機,心中真是感慨萬千。但林則徐還是很平靜地接了旨,堅持完成了他要做的工作,然後才踏上東歸的路。這時候的他,已經對西北壯闊的山川生出了幾許情愫,竟然有些難以割舍了,“格登山色伊江水,回首依依勒馬看”。
十一月的嘉裕關,風寒刺骨,遠處的冰雪依舊清冷,林則徐終於和西北的風沙告別了,他將一生珍重這一段人生經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