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定決心收複台灣

北伐失敗後,鄭成功退到廈門,重新修理船隻、製造武器、整編軍隊,想重新組織兵力反攻回去。和鄭成功作戰了十幾年的清軍,對他的個性摸得很清楚,斷定他還會再度舉兵進攻的。因此打算先行下手,徹底地消滅鄭成功在廈門的勢力。

當年三月,清政府命安南將軍達素統率大軍,另派施琅、黃梧在浙江、福建、廣東沿海集結軍隊待命。五月十日,清軍從漳州和泉州兩港出發攻打廈門。鄭成功親自率領將士在海上和清軍作戰,結果清軍慘敗,安南將軍達素引咎自殺。

自從清政府實行遷界政策以後,鄭成功從沿海各地,已經沒有辦法得到糧食和其他物資了,鄭家軍出現了嚴重的物資危機。北伐南京的失敗,致使鄭家軍損失慘重,必須找個根據地休養生息。這時,鄭成功想到了父親年輕時曾經避難到過的一個地方,就是位於福建東南方領土廣闊的海島台灣。台灣在明天啟四年(1624年)被荷蘭殖民主義者霸占了。鄭成功以前就想把它收複回來,但是一直與清朝作戰,根本沒有剩餘的兵力與荷蘭殖民主義者作戰。更重要的一點是,鄭成功壓根對台灣的地形、環境都不了解,不能製定正確的作戰方略。但目前的形勢對鄭成功而言,收複台灣是迫在眉睫了。

恰好這時發生了一件事,讓鄭成功解決了這個難題。當時占領台灣的荷蘭總督揆一,派一個叫何斌的中國人來見鄭成功,希望能和鄭成功通商,鄭成功答應了。而後鄭成功委托何斌在台灣收稅,結果這件事被荷蘭殖民主義者知道了,逼著何斌把所有的稅都交還給荷蘭殖民主義者。這件事使何斌非常生氣,因此他就偷偷地畫了台灣的地圖,圖上有良田萬頃以及各條河流的小道,還有許多森林樹木。何斌把地圖帶到廈門獻給鄭成功,勸說鄭成功攻打台灣。他說,台灣領土廣闊、土地肥沃,可以生產足夠的糧食,而且森林樹木品種繁多,可以作為造船的材料。況且你父親過去曾在台灣居住過,那裏就相當於是你的故土,如果你能夠占領台灣,就能解決鄭家軍的糧食問題。而且台灣四麵是海,清軍處於劣勢無法前來攻打。你還可以從事國際貿易,自給自足,這樣你的實力必然大增。鄭成功聽了他的建議,非常高興,就開始認真考慮以台灣為根據地的可行性。

從另外一方麵來說,鄭成功的部下長年過著離鄉背井、漂泊海上的生活,早就盼望著能安定下來。而當時人煙稀少的台灣急需有人去開墾。為了解決迫在眉睫的糧食問題,鄭成功決定把軍隊帶到台灣去。於是就召開會議,和部將們商議遷往台灣的事宜。

在會議上,部將們聽說鄭成功準備遷往台灣,許多人表示不同意,其中以吳豪反對聲浪最高。因為他是鄭成功的將領中唯一到過台灣的人,他對台灣的情況最為了解。他說:“台灣那兒的港口很淺,軍隊現在使用的這種較大的船隻根本進不去。況且台灣的陽光長年直射,天氣又熱又潮濕,瘴氣很大,我們這些長期生活在內陸的人很難適應那兒的環境,會造成水土不服。還有占領台灣的荷蘭殖民主義者,他們的武器十分先進,恐怕不是我們的軍隊可以抵擋的。”因此,他再三勸說鄭成功慎重考慮。一些將領很讚同吳豪的看法。

鄭成功的手下將領中,凡是從清政府那投降來的稱為“北將”,從福建來的原本是鄭成功舊部的都稱為“南將”。可是,這一次反對到台灣的多半是南將,而北將卻是大都讚同到台灣去。

有一個叫馬信的北將就十分同意去台灣。他在會議上極力反駁吳豪說,荷蘭殖民主義者的槍炮也沒什麽值得害怕的。如果真的盡了全力還是打不過荷蘭殖民主義者,就再回到金門和廈門也不為遲。

對於馬信反駁吳豪的話,鄭成功感到非常欣賞。事實上,後來攻取台灣的時候馬信確實建立了很大的功勞。他率領鄭家軍的主力軍隊,將武器先進的荷蘭軍隊打得潰不成軍,因此軍中都稱他“馬本督”。馬信還因為這一場國際戰爭揚名世界,外國人都稱他為“BePontok”。馬信去世後,當地的百姓給他建了一座廟,就是現在台南市的“馬公廟”。

看到爭論不休的場麵,參軍陳永華出來打圓場。他說,你們都有各自的道理。吳豪是因為對將軍和部下很愛護,擔心那兒的環境不適合大家。馬信所說,是作為軍人應有的態度,凡事盡力而為,然後再作定奪。

為什麽會有如此大的分歧呢?這是因為鄭成功和父親鄭芝龍一樣,不僅領兵作戰,而且還從事商業活動。他的那些舊部都做過生意,擁有一定的財產和社會關係,他們雖然想有一個安定的環境,但是卻不願意離開自己的老本營到荒無人煙的台灣去,而從清朝降過來的那些將領,卻想到台灣開拓新天地。

因此,在這次會議上,究竟去不去台灣並沒有得到定論。會議過後,性格倔強的吳豪再三勸說鄭成功,鄭成功對此很不高興。後來鄭成功在攻台灣時,就以吳豪搶劫老百姓的金錢、私藏糧食等借口,把他給殺了。

沒過多久,這時仍在長江上遊駐守的張煌言,聽到鄭成功的這個想法,連忙來信表示反對。他認為鄭成功如果退守台灣,就會與大陸失去聯係,會令天下的老百姓都感到失望。張煌言之所以力勸鄭成功不要去台灣,就是擔心鄭成功去台灣後對光複明室就不會那麽出力了。甚至於他還害怕鄭成功到台灣後自立為王。不隻是張煌言,許多人對鄭成功去台灣都抱著懷疑的態度,鄭成功對遷往台灣承受很大的壓力。

鄭成功卻認為前往台灣是解決當前困難最好的辦法。但是部將們意見不統一,讓他十分為難,於是他費盡心思想了一個辦法。

鄭成功給了何斌一筆錢,暗自命令他回台灣到一些荒山野地中布置神跡。於是,何斌立即回到台灣操作起來,並不斷散播關於神跡的謠言,那些謠言一時之間廣為傳播,沒多久就傳到大陸了。這些神跡的謠言有,在現在高雄鳳山濱海的地方,有一塊很大的石頭。有一天石頭突然自動裂開,上麵墨跡斑斑,寫著鬥大的字:“鳳山一片石,堪容百萬人。五百年而後,閩人來居之。”

還有一個傳說,住在安平的一位農夫,正在犁田的時候,忽然發現一塊石頭上麵刻著“山明水秀,閩人居之”。又有人傳說,在澎湖的山上也看到“閩人來,萬民泰”的字跡。

最初,鄭家軍對這些謠言不是很相信,但是傳的人愈來愈多,還愈說愈起勁,他們自然也就愈聽愈心動了。鄭成功這個計策果然奏效了。一段時間以後,許多部將都改變主意,紛紛表示願意到台灣去。

鄭成功帶著龐大的軍隊和招來大量的內陸百姓開墾台灣,開創了海島經濟的模板,才有了台灣今天的繁榮富強。鄭成功在確立台灣屬於中國的主權上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