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勇抗戰除荷虜

鄭成功下定決心要攻打台灣,因此就開始儲備糧草、練兵造船、偵察敵情等準備工作。還製定了周密的作戰策略,即首先收複澎湖作為進軍的根據地,然後通過鹿耳門港在台江登陸作戰,並切斷荷蘭軍建造的軍事基地台灣城與赤嵌城的聯係,並將其一一殲滅,再收複台灣全島。

永曆十五年(1661年)二月,鄭成功率領將士們在金門舉行隆重的誓師儀式。在二十三日,鄭成功親自率領第一支隊伍從金門出發向台灣海峽前進,次日到達澎湖列島。鄭成功知道距台灣最近的澎湖軍事位置十分重要,便把這兒作為根據地,留兵駐守,他則繼續率大軍前進,不料,海麵上一連好幾天都刮著暴風,眼看不能按預定時間到達鹿耳門港,鄭成功便決定強渡。

為什麽必須在預定時間到達鹿耳門呢?這裏要先來說說鄭家軍所用的船隻。

鄭成功的海上軍事力量一直勝過清軍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鄭成功擁有非常堅固和利於作戰的福船。當初戚繼光對付倭寇就是使用的福船。福船要比當時日本人所造的船更加堅固、高大,因此福船也是海戰中最有力的武器。

明末清初最好的船隻可以分為福船和廣船兩種。福船就是福建生產的,因為當地有製作船隻所需的優質木材和良好的工藝。與體積龐大笨重、種類單一的廣船相比,福船根據船的大小有好幾種,其中最大的福船稱做大福船,適於在海洋中航行。但是過於龐大的船隻在作戰時反而不方便,因此較小的福船(分為哨船和冬船兩種),就是用於作戰的船隻。其中還有更小的稱做鳥船和快船,這是用來偵察敵情、協助哨船和冬船作戰,或者是突擊敵方的。在軍事上,福船非常符合作戰的需要,而長期駐守在福建沿海的鄭家軍所用的船大部分都是福船。

如果福船在五年之內沒有好好地保養修理,將會全部腐爛。鄭成功收複台灣後卻始終沒有找到適合製造福船的木材。而清政府當時實行遷界政策,禁止任何木材運往台灣,鄭成功隻好向日本、南洋等地去尋求製造福船的才料。即使能夠買到,但是運費昂貴,使得製造成本提高了好幾倍,經濟上的負擔極為沉重。同時也缺乏精於造船的技術人員。這對鄭成功來說,在後來與清政府的對抗中是極為不利的。

介紹鄭家軍的所用船隻,是因為鹿耳門的水位非常淺,鄭家軍所用的福船體積較大,在一般情況下是無法通過鹿耳門港的。要想順利進入鹿耳門,必須利用每月初一日或十六日的大潮,如錯過時機,就要向後推遲半個月。因此鄭成功的軍隊必須在預定的時間內到達。

鄭成功親自率船隊冒著暴風橫渡海峽,終於在四月一日到達鹿耳門港外。鄭成功之前已弄清楚了從鹿耳門到赤嵌城的路線,於是他先派出一小隊人進入台江內海偵察荷軍情況。鹿耳門潮漲後,鄭成功命令軍隊迅速通過。順利通過鹿耳門後,立即兵分兩路,一路登上北線尾;一路駛入台江,準備在禾寮港(今台南市禾寮港街)登陸。

荷軍的戰略基地台灣城、赤嵌城位於台南市。這裏海岸曲折,兩城之間有一個內港,叫做台江。荷蘭軍曾在北線尾島(位於台江海中)北端建有熱堡,後來在一次台風中倒塌後便沒有再駐軍。荷蘭軍認為鄭成功的軍隊一定會從南航道駛入。他們決定利用所處的險峻地理位置,再用艦船封鎖南航道海口,與台灣城、赤嵌城的炮台相配合,就可阻止鄭軍登陸。想不到鄭成功的軍隊從鹿耳門駛入台江,這樣就遠在荷蘭軍大炮射程之外。荷蘭侵略者麵對浩浩****的鄭軍船隊束手無策。鄭家軍按照之前製定好的作戰策略,迅速切斷了台灣城與赤嵌城荷軍的聯係,準備從側背進攻赤嵌城。在北線尾登陸的一支鄭家軍駐紮於鹿耳門,以牽製荷蘭侵略軍兵船。

台灣當地的漢族和高山族百姓見鄭家軍到達,不僅熱烈歡呼,還大力支援,為鄭家軍的順利登陸創造了條件。

荷蘭殖民者首領揆一迅速展開對鄭家軍的攻擊。憑借著荷蘭軍的堅船利炮分三路進攻,一路戰艦向台江進攻;一路由貝德爾上尉率兵向北線尾的鄭家軍進攻;一路由阿爾多普上尉率兵增援赤嵌城。鄭成功也調整了部署,命部將王大雄、陳蟒率兵控製鹿耳門海口,以便接應第二批到來的鄭家軍;令陳澤率兵防守北線尾一帶,以保障主力側後安全,並置台灣城荷軍於腹背受敵的境地;另派一支軍隊監視台江江麵,切斷赤嵌城與台灣城的聯係,為從海、陸兩麵打敗荷蘭侵略軍做好準備。

在北線尾,陳澤率大部兵力從正麵迎擊,另派一部分兵力迂回到敵軍側後兩麵夾擊。貝德爾指揮的荷蘭軍頓時手足無措,許多人甚至還沒有開火便把槍丟掉落荒而逃了。南路增援赤嵌城的荷軍,也被鄭軍打敗。這時赤嵌城的荷蘭守軍力量單薄,處境十分危急。鄭成功隨即加緊對赤嵌城的包圍,同時勸赤嵌城守軍將領投降。沒多久就收複了赤嵌城。

台灣城是荷蘭殖民者在台灣的統治中心,城牆堅固,槍炮先進,防禦設施非常完備。但是赤嵌城被鄭成功占領之後,台灣城已是一座孤城,城內缺糧、缺水,荷蘭軍處境十分困難。鄭成功幾次寫信給揆一,讓他主動投降,揆一堅決不降。鄭成功調集大炮摧毀了台灣城大部分防護牆,荷蘭軍於城上集中槍炮還擊,並出城搶奪鄭家軍大炮,被鄭家軍弓箭手擊退。但是台灣城城池堅固,一時難以攻下。鄭成功一方麵派遣提督馬信率兵圍困荷蘭軍,一方麵把剩下的兵力派去開荒。

五月,荷蘭殖民當局得到荷蘭軍在赤嵌城戰敗和台灣城被圍的消息後,匆忙派兵支援,均被鄭家軍打敗。台灣城的荷蘭軍被圍數月,軍糧得不到補給,士氣低落,不願再戰。十月,揆一為了挽救即將戰敗的命運,企圖與清軍勾結夾擊鄭成功。揆一的使者到福建後,清軍要求荷蘭軍先派戰艦幫助他們攻打廈門,然後再解台灣之圍。結果揆一派出援助清軍的軍隊逃走了,勾結清軍夾擊鄭軍的企圖完全落空了。荷蘭士兵為求活命陸續向鄭軍投降。這時鄭成功開始轉守為攻。

之前,鄭成功為了攻下駐守熱蘭遮城堡的荷蘭軍,增建了三座炮台。反守為攻後,鄭成功首先下令猛烈攻擊熱蘭遮城堡,隨後便攻下了。於是利用熱蘭遮城堡居高臨下的地理位置向台灣城猛烈轟擊。揆一在城上督戰,看到城防已被突破,走投無路,隻得同意與鄭成功談判。經過會談,揆一“願罷兵約降,請乞歸國”。

被荷蘭殖民主義者占領了三十八年的台灣,終於光複了!

鄭成功曾對部下說:“感謝蒼天有眼,讓我得到台灣這樣一塊地方。能夠在這裏開墾耕種,這就是所謂的天無絕人之路吧!現在有了台灣,我們可以先把軍隊投入農業生產,使自己在糧食方麵能夠自給自足,然後再做光複明室的打算。”

鄭成功收複台灣以後,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糧食問題,於是定下了寓兵於農政策,並立即著手實施。他帶著何斌、馬信、蕭拱辰以及幾百名士兵,先後到新港、麻豆、目加溜灣等地去巡視,最後回到安平宣布了寓兵於農的政策。所謂寓兵於農,就是為農者七,為兵者三。平時無戰事的時候士兵就作為農民,一旦有戰事立即回到軍中。當時鄭成功的屯墾區大多在現在的彰化、嘉義、台南、鳳山一帶。在台灣濁水溪的北方,以及淡水一帶很荒涼,人跡罕至。台南市周圍則被當地的百姓開墾過了。

當時的鄭家軍總共還不到十萬人。在這些人中,大部分都有軍事任務,不能參加開墾荒地。由於人手不足,鄭成功開始派部下大做宣傳,希望沿海不能保障生活的百姓,都可以到台灣來耕種土地。在鄭家軍的大力號召下,吸收了十餘萬從大陸來的百姓,他們對發展台灣農、漁業是功不可沒的。

在台灣發展的過程中,鄭成功的部下也發揮了不能忽視的作用,其中就有一個名叫陳永華的人。他是之前為守同安城而戰死的將領陳鼎的兒子。陳永華在父親殉難之後,就投奔了鄭家軍。

陳永華聰明過人,善於運籌,明智果斷,有“小諸葛”之稱。鄭成功也非常信任他,來到台灣後,有關軍政農教措施也多采用陳永華的建議。

實行“寓兵於農”的屯田政策就是陳永華提出的,這個政策使人人各盡其能,發揮最大的人力發展農林業。教百姓種植甘蔗,生產食糖,再將食糖遠銷國外,發展了台灣糖業,大大增加了稅收收入。

在遷界政策中,那些喪失房屋財產、流離失所的沿海居民聽說移民台灣的人,生活比他們安定、富足,因此都願意到台灣來。陳永華就給他們以優待,吸引更多的大陸居民遷到台灣。每年渡海而來的有好幾萬人,使開發台灣的人力大量增加。陳永華又設立學校,發展教育,並從大陸請來許多飽學之士做教師。

這樣,鄭成功不僅解決了糧食問題,還擴大了自己的軍事實力,為以後的戰爭做足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