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曆洛陽

孔子最敬慕、佩服的人就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周公名旦,周朝的禮儀、文化,大半是周公所創,孔子對這些無不盡心研究。周公後來被封於魯,是魯國開國先祖。

孔子在杏壇收徒講學之後已經是當世廣受敬重的夫子,卻仍然覺得學無止境。於是有一天,他邀請敬叔一起去洛陽遊曆。洛陽當時被稱為周京,周武王開國之初,定陝西西安為都城,後來,西方犬戎作亂,周平王時遷都河南洛陽,這就是曆史上把周朝劃分為西周、東周的緣故。孔子遊曆洛陽有兩個目的,一是參觀先王遺製,並考察禮樂的源流,還有就是順便拜訪老聃。

老子雕像

老聃就是老子,《史記》上記載,老子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裏人,姓李名耳,字伯陽,一說字聃。當時,老子是保管文物兼記錄曆史的史官,是一位極具名望的思想家。

孔子知道老子博古通今,深曉道德的精義、禮樂的奧旨,便有拜訪求學之心。

當時規定,一般的平民是不準擅自離開國境的。這主要是因為我國古代曆來將人口的多寡作為衡量國力強弱的一個重要指標。人口多,則勞動力多,生產就會增加,一旦遇到戰爭,兵源也就充足。也正是基於這個原因,孔子才會把前往洛陽的意願向敬叔吐露,並邀他同行。

前麵我們講過敬叔和孔子的關係,他與哥哥孟懿子被父親孟僖子要求待孔子以師禮。而孔子也認為這兄弟二人是難得的賢士,因此交往日厚,常常一起出遊。尤其是敬叔,已經成了孔子很好的朋友。

敬叔欣然同意了孔子的邀約。不過,出國這樣的大事,必須先得稟明國君得到允許才行。

國君素知敬叔是個賢臣,孔子又是一個極其勤勉好學的學者,因此對於他們準備出國遊曆的事,不但欣然同意,還賜給他們兩匹馬、一輛車用來代步。

從魯國到洛陽隻有幾百裏的路程,以現在的交通條件,幾個小時也就到了。但是古代的交通大多是靠步行,即便孔子有魯君賜給他的車輛,也著實經過不少時日的顛簸,才抵達洛陽。

周朝日漸衰微,洛陽也再沒有了往日的繁華。不過,周朝的一切文物、典章還是很完整地被保存了下來。我國的古老文化發源於黃河流域,洛陽作為黃河沿岸一個曆史悠久的文化中心,有著極為豐富的文化寶藏,許多的學者、樂師等也都聚集在這裏。

孔子和敬叔一進洛陽城,就看到了以前他們從未見過的景象:建築物巍峨高聳、鱗次櫛比,道路寬闊平坦。其實當時魯國也屬富庶之地,但與都城洛陽一比,真是“小巫見大巫”了。

孔子和敬叔安頓好車馬、行李以後,就迫不及待地到各處參觀。他們遊覽的地方當時叫什麽名字已不可考,其功能作用相當於今天的圖書館和博物館。裏麵陳列著各種典籍,包括曆史記錄、醫藥、天文、農耕等等,種類之雜、數量之多,令人驚訝。這時候距離中國大範圍使用紙張還有623年,如此多的典籍都是把文字刻在竹簡上,再將一片片竹簡連綴成冊,其保存之不易可見一斑。

令孔子和敬叔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一個叫“明堂”的建築,這是周王接見各國諸侯的地方。這座建築宏偉異常,正殿的四周牆壁上,繪著古聖天子堯、舜的像,旁邊還有他們施行仁政的相關記載;也有暴君桀、紂的像,以及他們的暴行的記載。仁君與暴君皆立碑作傳,目的是讓後人有所榜樣,有所警惕。

正殿中央的牆壁上,繪著成王接受諸侯朝拜的情景。當年成王隻有13歲,還是個孩子,根本無法治理國家。周公忠心耿耿,輔佐幼主,施行善政,奠定了周王朝國祚綿長的基礎。

孔子看了以後,不禁對周公的偉大和賢德肅然起敬。

接著,他們又參觀了許多先王、聖人遺留下來的青銅製品,包括鼎、壺,以及祭祀用的各種器皿。這些器皿做工精細,雅致莊嚴。孔子和敬叔心裏產生了一種矛盾的感情:一方麵自豪於古聖先賢的成就,一方麵惋惜著周王室的日薄西山。兩人流連徘徊了很長時間,不忍離去。

第二天,他們又去太祖後稷廟參觀。後稷,名棄,相傳是周朝的始祖。

廟前右邊的石階上,豎立了一個與真人一樣大小的銅鑄人像,人像的嘴巴上用三根釘子封著,人像背後刻著一段銘文,其中有一句是“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這是古代說話謹慎的人,警戒啊”,接下來的銘文詳細闡述了三緘其口、出言謹慎的必要性。

孔子回過頭來對敬叔說:“古聖先賢們都以‘言不顧行’為恥辱,這銘文實在而中肯,合情而可信。我們應該多多體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