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辦平民教育

公元前522年,孔子30歲。

當時的學校都是官辦的,死氣沉沉,難出人才。孟懿子的父親孟僖子早已看出官學的種種弊端,重病之時曾奏請國君,允許開辦私學。孟懿子謹遵父親的遺命,也非常支持孔子辦私學,以傳道授業,培養人才。

曲阜孔子廟中孔子講學的壁畫

這一年夏天,孔子帶著之前收的幾個弟子於自家院內壘土築壇,並移來一棵銀杏樹栽在壇邊,算是正式開壇收徒。這就是後來被稱為“杏壇”的地方。

孔子一生遵循的基本辦學方針是“有教無類”,他招收學生,不論年齡、籍貫、階級、人品,隻要一心向學即可。所以他的學生中,有父子兩人同隸門牆的,比如顏路與顏回、曾點與曾參;有魯、齊、楚、陳、衛各種籍貫的;有貴如孟懿子,富如端木賜(字子貢),貧如顏回、原憲的;也有狂如曾點,愚如高柴者;還有像公冶長一樣坐過牢的,孔子都一視同仁地對待他們、教導他們。這種辦學方針打破了當時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資源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

孔子教授的內容是六藝,六藝是古時候的六種知識和技能,包括“禮、樂、射、禦、書、數”。禮指禮節;樂指音樂、詩歌、舞蹈等;射指射箭技術;禦指駕馭馬車的技術;書指書法;數指算法、計數,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數學。這六藝後來成為曆朝曆代儒家學派對學生的基本要求。

孔子還講究因材施教。他通過談話和個別觀察等方法,先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性特征,在此基礎上,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麵的人才。其中,品行以顏回、閔子騫、冉伯牛、仲弓為代表,言語以子貢、宰予為代表,擅長政事者有冉有、子路,做學問方麵有子遊、子夏。這就是後世常說的“孔門十哲”。

孔子還很注意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其中的核心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範,“仁”為最高道德準則,二者相輔相成。在道德修養方麵,孔子提出樹立誌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

孔子在教育弟子時,以身教為言教之先,常常以自身的言行來感化弟子。同時,孔子在學生麵前,從不擺出一副獨斷獨行的專橫麵孔,而是注重聽取學生的意見,師生關係極其融洽。

孔子以私人身份從事教育活動40多年,相傳有門生3000人,可謂“桃李滿天下”。他的教育思想也對後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