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蔡之困

公元前489年,孔子63歲。

吳國大舉攻陳,由於陳國與楚國結盟,且一向尊楚君為主,所以這次楚昭王親自率軍,助陳反攻。楚昭王的大軍駐紮在一個叫城父的城池,在今安徽省亳州市東南。孔子很早就聽說楚昭王非常開明,一直有心到楚國走一趟。楚昭王也聽說孔子此時正在陳國,於是派人來邀請孔子。

從陳國到楚國,要經過很多小國,這些國家一直處於吳、楚兩大強國的爭奪之中,其中有一個就是蔡國。蔡國曾一度傾向吳國而遷往州來(今安徽省鳳台縣),但是有一部分人卻被楚國遷到負函(今河南省信陽市)。如果要前往楚國,就必須經過名義上屬於蔡國的負函。

這一段路程正是吳、楚交兵的地帶,非常危險。孔子一行人隻好冒險前進。

當陳、蔡兩國知道孔子準備投奔楚國時,心裏非常著急。他們深恐一旦楚王重用孔子,楚國就會更為富強。楚國實力強大,楚君也早有稱王天下的野心,到時候如果想吞並各國,像陳、蔡這樣的小國,自然首當其衝,所以兩國商量一定要盡力阻止孔子赴楚才行。結果,兩國商量出來的辦法是派兵把孔子一夥人團團圍住。他們並不是想加害孔子,隻是想借包圍之勢斷了他們的糧食供應,使他們打消去楚國的念頭。

孔子和弟子們被圍困在荒郊野外,糧食日漸減少,最初尚可飽三餐,漸漸地改為兩餐,最後改為一餐,眼看就要粒米皆無了。

弟子們疲憊不堪,餓得都站不起來了,都頭暈目眩地躺在草地上。孔子卻仍然講習誦讀,演奏歌唱,傳授詩書禮樂,毫不間斷。

子路脾氣火暴,性情剛直,他問孔子說:“請問夫子,君子也有窮困的時候嗎?”

孔子說:“君子自然也有窮困的時候。但君子能夠在窮困中恪守本分,小人一旦窮困就會不顧一切地為非作歹了。”

孔子又繼續對弟子們說:“《詩經》上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卻疲於奔命在空曠的原野上。我們的學說有不對的地方嗎?我們為什麽會在這荒郊野外受苦呢?”

子路搶著回答:“我猜想是我們還不夠仁德吧,所以人們不相信我們;或者是我們還不夠智慧,所以人們不肯實行我們的主張。”

孔子搖搖頭說:“是這個原因嗎?如果仁者必能受到信任,那伯夷和叔齊也不至於餓死在首陽山了;如果智者的理論必能通行於世,那比幹也就不至於遭受剖心之刑了。”頓了一頓,孔子又再剖析說,“你要知道,遇或不遇,要靠時機,君子博學深謀而懷才不遇的,自古以來就很多。生長在深穀中的幽蘭,並不因無人欣賞就不散發清香。君子修德立道,不能因為窮困就放棄自己的原則。當年晉公重耳被困於曹衛還能保持爭霸的雄心,越王勾踐被困於會稽還能發憤圖強成就霸業。”

子路默然而退。

孔子又叫子貢上前來,拿同樣的問題問他。子貢恭敬地回答說:“我想也許是夫子的道理過於高深,夫子的理想過於崇高,所以人們都不能理解。如果把它略為降低些,說不定就可以行得通了。夫子以為呢?”

“子貢,你要知道,即便一個終年辛勤勞作的農夫,也不能保證年年豐收,遇到天災,他也無能為力;一個手藝精巧可奪天工的匠人,他製作的東西也未必能使每個人都滿意。你不去研究自己的學說,反而希望降格來取悅迎合世人,這誌向未免有點小了。這是不對的。”

子貢虛心受教,也默然退下。接著,孔子把顏回叫過來,還是問他同樣的問題。

顏回答:“夫子的學說極其博大,夫子的理想極其崇高,所以天下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容納。即使如此,夫子還是盡全力去推廣實行。不被容納怕什麽?正是不被容納才能顯現出君子本色!如果說,我們自己的學問不夠,那是我們的過錯;如果我們的學問已經完善修明,卻還是不能被采納,那就是掌權者的恥辱。所以,不為世俗所接納,這絕不是夫子的過錯。”

孔子聽後,欣喜不已,對顏回大加誇讚,並且用這番話轉而安慰大家。

圍困到第六天,存糧已經告罄,迫於無奈,隻好冒險突圍去求救兵了。

子貢自告奮勇願意一試,他趁天黑時,偷偷潛至包圍圈附近,伏低身子,仔細探察動靜。士兵們由於連續多日的圍困,也多已疲憊不堪。子貢見他們抱著戈矛蹲在草地裏打瞌睡,就悄悄摸了過去,然後小心謹慎地穿過封鎖線。他不敢怠慢,星夜趕往城父向楚軍求援。

楚昭王得到消息後,馬上派兵相迎。孔子和弟子們被困在陳蔡之間七天,這下總算脫險,並馬上被護送到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