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公問政

孔子在陳國這段時間,經常往來於蔡國和葉城之間。

蔡國的轄地大致在今河南省駐馬店市蔡縣一帶,最初是周武王的弟弟叔度的封地。葉城在今河南省葉縣的南麵。

曾經有一次,葉城的地方官向孔子請教為政之道。

孔子說:“為政之道在於首先安撫身邊百姓,這樣就可以招徠遠方的賢人。”

孔子的這句話,是針對葉城的時勢有感而發。當時,葉城這個地方在楚國的勢力範圍內,但是因與蔡國接壤,所以境內有很多蔡國人。如果不能善待他們,勢必會引起亂事。

葉公固然對孔子十分欽佩,但孔子說的話,他似乎還不能徹底理解。於是他轉而向子路詢問孔子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子路覺得難以回答,就來稟告孔子。

孔子對子路說:“你應該這樣告訴他:孔丘做學問時從不感疲倦,教誨別人從不覺厭煩,發奮努力起來,就廢寢忘食。他樂於學習和教誨別人,以致於忘記了憂愁,也忘記了自己原來已經如此老邁。”孔子的這段話是對他一生生活態度的真實寫照。

有一次,孔子從葉城去蔡國,由於迷失方向,被一條大河擋住了去路。這條河河麵很寬,河上既無橋梁,河邊也沒有渡船,大家彷徨無依,不知如何是好。

孔子坐在車裏,遠遠看見河岸邊有兩個農人在田裏耕作,於是派子路去打聽路徑。

原來,這兩個人是隱士,一個叫長沮,另一個叫桀溺。

子路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作了一揖:“請問兩位,渡口在哪裏?”

手拿鋤頭,個子較高的是長沮,他沒有直接回答子路的問話,卻反過來問道:“坐在車子裏的人是誰?”

子路答:“是孔丘。”

“是魯國的孔丘嗎?”

“正是。”

“魯國的孔丘周遊列國,足跡遍天下,他怎麽會不知道渡口在哪裏呢。”

子路碰了個軟釘子,心裏有些氣惱,但不敢發作,隻能耐著性子轉向站在另一邊、手執釘耙的桀溺問:“請問仁兄可知道這條河的渡口在哪裏?”

桀溺抬起頭來,將子路從頭到腳打量了一陣,問道:“你是誰?”

“我叫仲由,字子路。”

“哦,你是孔丘的弟子?”

“是的。”

“如今這樣的時局,到處都是一片荒亂,哪有人能夠改變現狀呢?你啊,與其跟著夫子亂跑,躲避無道之主,追尋有道明君,還不如跟隨我們這些不問世事的人在一起耕田鋤草來得逍遙自在。”說完,兩人低下頭去鋤草,再也不理會子路了。

子路無奈,隻得回來把這些話原原本本地告訴了孔子。

孔子一時之間感慨萬千。良久,他歎息著說:“人怎麽可以和鳥獸住在一起?他們這些人隱居於山林,躲開了世事紛爭,隻和鳥獸往來,我可做不到。一個人如果不融入更廣大的人群裏,去關懷他人愛護他人,又能和誰共存於世呢?如果天下太平,百姓安樂,我又何必如此四處奔走,希冀改變世道呢?他們又何必恓恓惶惶東躲西藏呢?算了,我們就沿著河邊走,遲早會找到渡口的。”

一行人沿著河邊前進,果然沒走出幾裏,就發現了一處渡口,於是大家順利過了河。再往前走,子路不知何故落在了後麵,找不到孔子。他在路上看到一個拄著拐杖、背著柳條筐的老人。子路走上前去,恭敬行禮,打聽孔子的行蹤。

老人詫異地望著子路說道:“你們這些人從不勞動四肢,連五穀都分辨不清楚,我怎麽知道誰是你的老師?”說完,竟頭也不回地走了。

後來,子路追上了孔子一行人,把經過告訴了孔子。孔子說:“這恐怕又是一位隱士。你在哪裏碰到他的?我們追上去和他談談。”可是,這位老人早已走遠,不見蹤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