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陳三年

公元前492年,孔子已經60歲了。他最初離開衛國時,本想直接到陳國的,可是經過匡城之圍後,久未能如願。這一次,他終於到了陳國。

自此以後三年,孔子一直往來於陳國、葉城、蔡國之間。

孔子到達陳國後,陳國的君主湣公對孔子非常禮遇,他也很虛心,經常向孔子求教。

有一次,湣公收到消息,說魯都發生了火災,且殃及宗廟。湣公把這件事告訴孔子,孔子十分肯定地說:“不會殃及所有宗廟,一定是桓公、僖公的廟受到了影響。”

湣公心想,你又沒有親眼看見,怎敢如此肯定?他忍不住問道:“您怎麽知道不會殃及宗廟呢?水火無情,難道它還會長眼睛不成?”這句話當然很不客氣,也有些失了陳君的風度和禮儀。

孔子正色回答:“魯國的先祖裏麵,有勳績的尊之為祖,有德行的尊之為宗,然後立廟奉祀,以示不忘先祖的功業。桓公、僖公並沒有什麽勳德,他們的廟本就不該留下,隻因國君不忍廢棄,所以才保留至今。但是,人是拗不過天命的,我想它一定難逃天災。您如果不相信,就等著瞧吧。”

過了幾天,魯國又有消息傳來,果然不出孔子所料,焚毀的正是桓公、僖公的廟。從此,湣公對孔子更加敬服。

還有一次,一隻隼掉落在湣公宮殿的後花園裏。隼是一種比鷹略小的鳥類。它的身上插著一支箭,箭頭由石頭製成,箭杆長一尺八寸,是陳國從未見過的。湣公把這支箭拿去請教孔子。

孔子接過箭來,仔細端詳了一會兒,說:“這隻隼是從很遠的地方飛過來的,因為這種箭是肅慎國(古代國名,在今東北吉林省)所產。

“當年周武王滅了商朝以後,與四方不同民族交好,恢複往來,他們曾呈獻各自的特產給周朝,以示朝賀尊崇之意。當時肅慎國呈獻的就是這種箭。

“武王把肅慎國進貢的箭分賜給長女太姬,又把太姬許配給您的先祖虞胡公。武王當年把珍寶玉器賞賜給同姓諸侯,是要推廣加深親族的關係;將遠方獻納的貢品分賜給異姓諸侯,是讓他們不要忘記自己的職責和義務。所以肅慎國的箭分賜給了陳國。”

湣公隨即命人清查府庫,果然發現了當年武王所賜的石箭。從此之後,湣公對孔子的博學佩服得五體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