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齊返魯

當時齊國的宰相晏嬰和鄭國的子產、吳國的季子被稱為“三賢”。晏嬰也是隨齊景公訪魯的時候認識了孔子。

晏嬰,字仲,諡平,習慣上多稱其為平仲。他富於機智,口才極好,“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的故事流傳甚廣。晏嬰平時與人交往時,推心置腹,謙和有禮,很夠交情,所以深受人們的尊敬。孔子曾經讚譽他說:“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就是因為齊國有高昭子和晏嬰這兩位老朋友,孔子才來到齊國。他希望能夠在齊國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協助魯昭公返國,恢複過去的秩序。如今一看,齊景公實非明君,孔子不由得生出了離開齊國的念頭。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使孔子下定決心離開齊國,那就是晏嬰對他的妒忌和排擠。

關於晏嬰排擠孔子這件事,前人的史書中一直存疑。錢穆的《孔子傳》中也認為此事不足信。

無論如何,孔子知道自己在齊國是很難有所作為了。不過,孔子在齊國期間,也有一些值得一提的收獲。

其一是,高昭子對他的友誼。孔子決定要離開齊國時,高昭子曾挽留說:“您一心想要輔佐魯君,即便不能稱雄天下,也希望可以成為諸侯中的強國。這樣的理想很偉大,我非常欽敬您。但是目前魯國的形勢實在是難以讓您實現理想。我聽說三桓已經擁立新君繼位,稱定公,他毫無實權,隻是主管一些祭祀的事,徒具虛名而已。

“其實就您的先祖而論,宋才是您的祖國。可惜,宋國自襄公以來,國勢漸弱,如今還不如魯國,隻怕更沒有什麽作為了。依我看,您如果想成就功業,還是留在齊國最為合適。齊國自管仲助桓公稱霸以來,國勢日強,府庫充足。您輔佐景公成就霸業,可謂易如反掌。不如您再多考慮一下。”

孔子說:“管仲是個仁人,他主張內尊周室、外攘夷狄,最難得的是,他能夠不起兵亂,便助桓公稱霸於諸侯。管仲應該受到萬民的稱頌。如果沒有他,桓公不但不能成就霸業,周朝的天下怕是也會成為夷狄的天下,那時候,我們就隻能披頭散發,穿夷狄的服飾,變成夷狄百姓了。”

其二是,孔子在齊得以專心學習韶樂。《論語》上說,孔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但他對韶樂仍然有困惑的地方。有一次,吳國派季子出使齊國,高昭子曾替他們引見。孔子向季子闡明了自己的困惑,他說:“我到齊國以後,親自聽到了韶樂,確實優美無比。可是,有一件事,我始終深感不解,想向您請教。”

季子說:“不敢當,隻要是我知道的,一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請說吧。”

“請問,韶樂在前,武樂在後,武王為什麽不仿效韶樂,而偏偏作這種聲容不大、歌意晦澀的武樂呢?”

“這是因為他們的處境不同。當年堯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舜,後來又把天下禪讓給他。舜一直處於順境,他作《南風歌》,不僅聲容宏大,而且歌中充滿了快樂。後人聽到韶樂,完全可以想象出舜盛德化民的場景。

“至於武王,他出兵伐紂時,軍中帶著文王的牌位。行軍途中,曾有人攔馬諫諍,說做臣子的不可以伐君。商紂雖然暴虐無道,但是武王仍然擺脫不了以臣伐君的批評。對武王來說,他處於逆境。在這種情況下作樂記功,自然不能過分彰顯自己的功德,也不能盡情描述商紂的罪惡,所以武樂就顯得吞吞吐吐、曲折難解,令人感到晦澀了。”

季子這一番剖析,真是精辟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