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仕

政績斐然

公元前515年,孔子37歲時返回魯國,但是他並沒有從政,而是致力於教育事業。他的弟子越來越多,已經有幾位被朝廷任用,出而為官,政績斐然。

當時魯國國內的情勢是孔子拒不出仕的重要原因。公元前505年,季孫氏宗主之位傳到季桓子,季桓子年幼,軍政大權落到家臣陽貨手中。陽貨排除異己,軟禁幼主,儼然成了季孫氏的當家人。時年,三桓宗主皆幼,陽貨也就成了魯國第一權臣,領導著三桓少主,執政魯國。

公元前504年,陽貨想請孔子出來做官,借此籠絡人心。但由於政見不同,孔子沒有答應。後來,三桓聯手驅逐陽貨,魯國回複到魯侯坐朝、三桓執政的局麵,政局漸趨安定。季桓子對孔子仰慕已久,很想請他出來從政,以推行政治改革,富國強兵。

公元前501年,孔子51歲,魯定公任命他為中都宰。中都是今山東省汶上縣,宰即當地的地方官。孔子到任後,從三個方麵著手治理中都:一是改良地方風氣,實施禮治;二是預防水、旱災;三是倡導節約,革除陋習。

一年後,中都大治。男守忠信,女知貞節,商業繁盛,民風淳樸,可說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魯定公對孔子在中都的政績極為讚賞,曾召其入宮,問他:“你的政治主張,在中都極有成效。如果在全國範圍內推廣,可行嗎?”

孔子說:“自然可行。”

定公馬上任命孔子為大司空。大司空是掌管全國土地建設的官員。

孔子到任之後,馬上帶著幾個弟子考察全國,勘探各處土地的性質和肥瘠,把山林、川澤等一一測量。什麽地方的土壤適合種植什麽樣的農作物,什麽地方的池塘適宜養什麽樣的水產物,什麽地方的河川該築堤還是該疏浚……凡此種種都調查得一清二楚,然後付諸實行。

不久以後,地盡其利,人盡其才,魯國已無一片荒地,也見不到一個遊民。物產豐饒,人民富足安定,國家的稅收也增加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