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事之秋

鹹淳六年(1270年)九月,文天祥被免官後回到家鄉。他深感人心險惡,世道汙濁,決意息影林泉。他在文山修建了一所山莊,隱居於此,寄情山水。閑暇的時候,一個人閑居獨坐,偶爾也跟朋友吟詩、釣魚,日子倒也過得逍遙自在。

然而,他的內心一點也不寧靜,每見落葉蕭蕭,涼月墮階,憂國憂民之情就油然而生。我們可以從他留下的詩來讀到他心中的抑鬱不平之意,如:“桑弧未了男子事,何能局促甘囚山。昔年此日作初度,賓客如雲劇歡舞……簸揚且聽箕張口,丈夫壯氣須衝鬥。夜闌拂劍碧光寒,握手相期出雲表。”

就在他隱居文山的第三年,有一個京城的朋友來看他,朋友感歎說:“天祥老弟,你還有心情在這裏飲酒啊,北方的襄陽、樊城都已經失守了!”

“呂文煥不是死守襄陽城嗎?”

“襄陽被圍了五年多,一心盼望救兵來到,無奈久困援絕,聽說呂文煥每次巡城,便向著南方痛哭不已。”

文天祥痛心疾首,問道:“現在的情形怎麽樣了?”

朋友告訴他,忽必烈又從四川增兵,襄、樊兩城所受壓力越來越大,到1272年,襄、樊糧食已基本耗盡,但兩城軍民依然鬥誌昂揚,元兵始終無法破城。

這一年,南宋大將李庭芝派張貴、張順率3000士兵,攜帶城內急需物資,成功突破元兵的包圍,衝進了襄陽,這是五年內第一支進入襄陽的援兵,極大鼓舞了全城軍民的士氣。

此後,襄陽宋軍與外圍的宋軍取得聯係,雙方約好共同夾擊元軍。隻是有叛徒向元兵投降,出賣了這個計劃,致使襄陽宋軍遭到元軍埋伏,損失慘重,再也無力反攻。

呂文煥屢次告急於朝廷,太師賈似道表麵上請皇帝派他親自上陣,而私底下,卻叫他的同黨上書留他在京城,如此反反複複。

朋友說:“樊城被攻破以後,守臣範天順殉難而死。元人運來了巨炮,炮彈重150斤,大炮發射時,震天動地,所到之處,皆為齏粉。這一炮就毀了襄陽的城樓,呂文煥無法再支撐下去,便出城投降了。”

聽到這個消息,文天祥的心情非常沉重。

襄、樊失守後不久,文天祥再被起用,派為湖南的提刑使。這時候,他已經是37歲,在文山隱居了將近三年,雖是堅決請辭,但終究沒有獲準,隻好上任了。

到了湖南以後,聽說江萬裏先生出任荊湖南路安撫使兼知潭州,於是文天祥便前往長沙去拜見他的老師。

兩人見麵格外歡喜,話過家常以後,江先生語重心長地對他說:“我已經老了,看目前的情形,恐怕不久就會出大亂子。我見過的人雖然不少,但是將來能夠擔得起救亂重任的,隻有像你這樣的人了。”

文天祥一聽,想起目前的危難、朝廷的混亂,以及老師的托付,不由得悲從中來,眼淚奪眶而出,哽咽地說:“我文天祥本無所長,唯有一片孤忠罷了。”

二人經過這次會麵以後,江萬裏以年老多病辭去官職,回到饒州老家。文天祥為了便於奉養老母,也請調回江西去了。

就在他回江西贛州的這一年,元世祖忽必烈命伯顏任中書左丞相,統率各路軍馬,由襄陽城一路進攻下來。伯顏、阿術領一軍,由襄陽入漢水過長江,以降將呂文煥為先鋒。史天澤也是軍中統帥,但在進軍途中病死。右丞相博羅歡以及阿塔海、劉整、塔出、董文炳領另一軍,自東道取揚州,以劉整為先鋒。

臨安城這邊卻在忙著替賈似道的母親辦喪事。

由西湖邊的半閑堂,一直到錢塘江,一路上全紮滿了素彩素花。重要的官員都趕到賈公館陪著孝子孝孫們哭靈。出殯的那一天,雖然下著大雨,但是文武百官全恭恭敬敬站在大雨裏。

這一年真是多事之秋,在位十年的宋度宗也在這一年病死,時年35歲。

太後謝道清召大臣商議立帝。眾人認為楊淑妃所生趙昰年長當立,賈似道卻擁立全皇後的四歲幼子趙,於是趙被立為宋恭帝,謝太後被尊為太皇太後。雖然名義上由太皇太後垂簾聽政,但賈似道依然獨專朝政。

京城裏正忙著辦不完的喪事,而湖北這邊,也響起了喪鍾。鹹淳十年(1274年)十二月,阿術軍自漢水渡江,宋將夏貴戰敗逃跑,鄂州都統程鵬飛投降。伯顏留四萬兵守鄂州,自領大軍東下,直指臨安。

朝廷命大將李庭芝為淮東製置使,並加派陸秀夫做他的參議官,協同扼守淮東一線。

正月二十日,伯顏的先鋒部隊進到魯港來了。

京城裏的太學生們議論紛紛:“要師相賈似道出來。” 群臣也上疏說道:“師相賈似道曾經在鄂州不是三路大捷嗎?應該請他出來,都督天下兵馬。”

賈似道不得已,在太皇太後的要求之下,隻好趕鴨子上架,勉強接下了這個重任。

他率領諸路精兵13萬,還有大批裝載著無數金帛、器甲和給養的船隻,甚至帶著妻妾,軸艫銜接,綿延百餘裏。賈似道膽小如鼠,又貪生怕死,根本不思抗擊,隻是一味巴結元人,請求議和。他給元丞相伯顏送上禮品,請求割地賠款,但伯顏罵他不守信義,還扣留了使者郝經,便拒絕議和,率兵衝擊。

賈似道幾乎未加抵抗,就和幾個屬下一起乘小船逃走。南宋軍隊一片混亂,糧草輜重全被元軍奪去,軍士死傷逃亡不計其數。

太皇太後心急如焚,隻歎自己命苦,最後,不得已降下一道“哀痛詔”,述說繼君年幼,自己年邁,民生疾苦,國家艱危,希望各地文臣武將、豪傑義士,急王室之所急,同仇敵愾,共赴國難,朝廷將不吝賞功賜爵。

各地官員收到詔書後,響應的極少。他們中有的正準備降元,有的持觀望態度,有的想抗元,但擔心力量不足。多數官員都認為宋朝即將滅亡,原來的俸祿都難保了,新的爵賞怎麽還會有呢?

詔書下達後,響應的隻有文天祥和張世傑兩人。

當時文天祥在江西贛州任知州。他是以服侍年邁的祖母和母親為理由,由湖南調回江西的,贛州與他家鄉吉州相鄰。讀到這份詔書後,想起國家的處境,以及王室的悲哀,他不禁痛哭失聲。於是,他首先響應詔書,如火如荼地著手進行募兵、籌餉等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