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定宛城與丹水

一天,劉邦大軍正在行進過程中,搜索警戒的士兵突然報告說有秦國大軍駐紮在前方十裏的穀地中,人員兵馬都遠超過劉邦的部隊。劉邦聽了之後不知道是該進攻還是繞道而行。如果繞道而行,還得走很多的冤枉路,而且如果遇到敵人不戰而退,這樣會影響士氣。如果選擇進攻敵軍,自己的力量過於弱小,隻怕這樣會讓自己實力減弱。劉邦猶豫不決,覺得選哪個都很糾結,不過最終他還是決定前去攻擊敵人。

劉邦將部隊兵分四路,一路遠遠繞過秦軍後方,準備隨時切斷秦軍的補給線,並截住秦軍撤退的後路。其他三路分成三支,左右夾擊,中路迎頭衝擊敵軍。待到陣勢布好之後,劉邦一聲令下,頓時萬箭齊發,那些秦軍還正在搭灶做飯,當劉邦的部隊從四麵八方衝過來的時候,殺聲震天,突如其來的衝擊讓秦軍立刻震驚了,秦軍大部分士兵都手足無措,各自逃命,連一點招架之力也沒有,一會兒工夫已經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秦軍到處人心惶惶,紛紛奪路四處奔逃。

劉邦看到這種情形,更是有了信心,他讓士兵大聲喊叫,又讓號兵鼓手頻繁地吹打,秦軍聽到這種聲音之後,個個嚇得魂不附體。秦軍的將領楊熊舉著兵器大聲阻止逃兵,但是沒有人肯聽他的了。楊熊情急之下斬殺了幾名逃兵,仍舊製止不了兵敗的頹勢,眼見兵士們死的死、逃的逃,後來楊熊本人也打算逃走的時候,一支流箭射中了他的腦袋。秦軍的主將戰死,軍隊更是群龍無首,慌亂中死傷極多,有些秦軍終於衝出重圍,還沒來得及喘氣,忽然戰鼓四起,四麵八方又衝出劉邦的部隊,他們沒有了退路,隻好都拋下武器,束手就擒了。

這次戰役劉邦打得十分幹淨利落,贏得酣暢淋漓,秦軍部將楊熊被殺,而且部隊全部被殲,劉邦的士兵們也由此聲勢更壯,士氣更高。劉邦大敗楊熊之後,又乘勝追擊,一鼓作氣攻取了穎陽,與張良會合。

張良自從從項梁那裏得到一支軍隊之後,就受命為司徒輔佐韓王成在韓地駐紮,牽製秦國的武力,讓秦軍沒有辦法全力還擊義軍。但是由於兵力十分薄弱,雖然攻克了幾座小城,但卻沒有持久的力量,過不了幾天再度被秦軍奪回。

張良原本打算一方麵為劉邦培植基本的武力,同時還能牽製秦軍,減輕劉邦西進的阻力。所以,盡管自己處於劣勢,但是他仍然運用極少的軍力和熟悉的地形,采取迂回的遊擊戰術,和遇強就避、遇弱就攻的戰略。因為張良所屬的軍隊與百姓結合得很緊密,所以即使突然失利,他們也能得到掩護。而秦軍卻消耗了十萬的軍力深陷在韓地的泥潭之中。

張良早就有了打算,他認為韓王成雖然不是一般人,但他也隻是才智稍微出色,跟明君的距離差得太遠,最近聽說劉邦聲勢不斷擴張,能夠和秦軍抗衡,所以當劉邦的部隊經過韓地的時候,張良立刻帶領部隊前來迎接劉邦。

之前張良在劉邦身邊之時,劉邦隻是覺得他用計如神,但不是很重視他。但是到了後來張良去了韓地,劉邦雖然打了幾次勝仗,卻始終覺得不能得心應手。雖然身邊有蕭何、曹參、酈食其等謀士頻繁獻計獻策,但是,沒有一個人像張良那樣能在事先將各種狀況全部考慮周到,還能夠能分析利弊得失,讓劉邦能很快地作出最佳決策。當經過韓地的時候,劉邦本來打算前去召張良回到自己部下。沒想到張良竟然過來迎接,實在讓他感到很欣喜。

為了補償韓王,劉邦特地為韓王奪取了十幾個城池,使韓王得以穩固,直到將韓王定都陽翟(韓國都城,屬今河南禹縣)之後,劉邦才帶著張良進攻南陽郡。

南陽郡守叫焦騎,他早就聽說劉邦軍隊精銳,接二連三地攻占了秦國的數十個城池。盤算著如果劉邦乘勝而來,軍隊士氣定當不減,不能輕舉妄動,於是他就退守宛城(今河南南陽),想借著宛城堅固的防禦與劉邦拚死一搏。

劉邦看到宛城防守十分堅固,地勢還很險峻,如想把這座城攻下十分困難。所以他找來張良發表自己的看法。劉邦認為秦將焦騎退守宛城,憑著堅固的防禦與他們作戰,如要強攻,損失會很慘重。不如暫且越過宛城不管,繼續向西進兵,等到四周城池都攻占之後,宛城勢成孤立,就無法獨立與劉邦軍對抗,到時候可以不費一兵一卒將宛城占領。

張良安靜地聽完劉邦剛才的戰略,沒有反對也沒有讚成,他在地上撿了幾塊小石頭,擺成一條直線,不緊不慢地告訴劉邦,此去關中還有大大小小好幾個關卡,每一個關卡都駐有重兵,由於此地距鹹陽已經很近,所以守城的都是秦國最精銳的部隊。宛城是個大郡,方圓數十裏地之間有數十個城市,人口大多數十萬,糧草充足,雖然焦騎退守宛城,但是他還有戰鬥的能力。如果軍隊繼續向西進攻而留下宛城在後邊,前麵的秦軍死命防守,而後麵的焦騎在後麵截擊,到時候軍隊腹背受敵,形勢必然會很糟糕。

劉邦聽完之後出了一身冷汗,趕快詢問攻破宛城的妙方。

張良認為,兵貴神速,不妨發出奇兵,連夜出兵將宛城重重困住,首先孤立它,斷絕它的外援,造成守將精神上的壓力,然後再就形勢善加運用,趁機攻破。

於是,劉邦采取了張良的建議,把宛城重重包圍,而且日夜攻城,使得宛城的軍民心理慌亂。南陽郡守焦騎一看情形不對,立刻召來門客陳恢商議對策。陳恢認為宛城的失守隻是遲早的問題,此時反賊四起,天下大亂,秦軍自顧不暇,如果盼望援軍前來解圍,希望不大,陳恢勸焦騎及時自作打算。焦騎覺得秦國的軍令如山,守城的將帥要與城池共存亡,失城隻有一死。即使冒險突圍而出,仍免不了落個失職之罪,最後還是一死。依目前的情勢看來,堅守城池也隻不過苟且個兩三天,終究難保一命,所以焦騎打算自刎謝罪,免得城破以後,讓賊寇辱沒了自己的名節。正當焦騎要拔劍自刎的時候,陳恢連忙上前拉住他的手,嚴肅地告訴他說:“如果您以死殉國,自刎以報皇上,節義實在是感人。但是您有沒有想過,當今的聖上是什麽樣的人?是否值得我們為他效死?二世皇帝登基以來,橫征暴斂,弄得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因此才有陳勝、吳廣在大澤揭竿起義,項梁、項羽、劉邦隨之繼起,六國紛紛複立,您看在這情勢危急的當頭,二世皇帝卻為了李斯、趙高之間的權力紛爭,為趙高做劊子手,造成宮廷內的動**,而趙高更玩弄政權使天下數百萬的百姓顛沛流離,無安身之地。像這樣一個天怒人怨的暴君,誅之猶恐不及,又怎麽值得您為他盡忠效死呢?”

焦騎也向陳恢訴苦,說他怎麽能不知道秦王的暴虐無道呢,隻是現在他身為秦將,劉邦入城必定處置自己,如果棄城而逃回到鹹陽還是一死,同樣是死,沒有什麽好留戀的了。

陳恢覺得焦騎說得未免有些偏激,事情並不是像他所想象的那麽嚴重。他聽說劉邦是個仁厚的長者,而劉邦的目的隻在於誅殺二世皇帝和趙高那班首惡之徒,至於宛城隻不過是秦國的一個城池,而他也隻是秦國的一個郡守,劉邦不會濫殺無辜,他攻城的目的隻是要他屈服而已,絕不可能殺他的。陳恢還說,他聽說劉邦一路上打著義師的旗號,曾經許諾隻要投誠就既往不咎,所以他才能一路西向伐秦,大小會戰幾十次,兵力非但沒有損耗,反而越聚越多,越戰越盛。陳恢認為如果焦騎能夠借此機會投降劉邦,與義師共伐暴秦,劉邦應該會很歡迎的。

焦騎聽了覺得陳恢說的話很對,再也沒有輕生的意思,就詢問陳恢派誰去請降。陳恢請命擔當此重任。

劉邦聽到陳恢是過來投降的,十分激動,就設宴好好地招待了他,而宛城也就和平地加入了義軍的陣營。劉邦收取了宛城之後立即揮兵西下,由於宛城的投降,許多城池的守將也步其後塵,紛紛不戰而降,此後連下了幾座城池,戰爭可謂十分順利。

後來,劉邦的大軍到了丹水,守將王陵負隅頑抗,雙方一直處於對峙局麵,劉邦心急如焚,又找到張良問計。

張良認為王陵這個人驍勇善戰,而且用兵得當,如果強行攻堅,就算攻下了,劉邦軍隊的傷亡也必定少不了,可以一麵圍城,一麵派人遊說,先使他們內部產生混亂,再趁機攻下城池。而且,張良認為今天晚上沒有月光,是偷襲的最好時機,王陵很可能會前來夜襲。

於是這天夜晚,劉邦把部隊都妥善安排好給王陵來個將計就計。不一會兒的工夫,王陵果然來偷襲了。當王陵的軍隊順利掩殺到劉邦的帳外,慶幸劉邦晚上沒有設防,他們立刻衝進大營,隻見營內空無一人,王陵才發現中計,於是趕忙撤軍,不過已經太晚了。在帳外的草叢中突然開始放亂箭,劉邦的軍隊衝了出來,將王陵部隊團團圍住,殺聲震天。

王陵縱橫沙場數十年,經驗十分豐富,情急之下他還能鎮定自若地指揮隊伍,帶領部隊從圍困的劉邦大軍中衝出一個缺口,雖然損失了一些人馬,但是還是讓大部隊安全地撤退了。

等到王陵的部隊在撤退的時候,劉邦向王陵叫囂,說他千算萬算,卻沒有得逞。王陵聽完之後十分惱怒,沒等劉邦話說完,就朝劉邦射了一箭,正射中劉邦的左臂。

劉邦結結實實地挨了這一箭,但是他為了不影響軍心,就忍著痛還是直直地坐在馬上,挖苦王陵連箭都射不準,更沒有資格與他對陣。王陵看到那支箭明明已經射中了劉邦,而且勁道十足,而劉邦竟然一點事沒有,越想越懊惱,萬般無奈之下隻好調轉馬頭逃走,臨走之前,瞥了一眼劉邦,看看他到底有沒有事,但是劉邦仍舊是悠閑自得的神態,於是王陵立刻快馬加鞭,落荒而去。

等到王陵遠去之後,劉邦再也支持不住,兩側的參將將他攙扶到營帳內敷藥療傷。張良進來拜見劉邦並且還恭喜他。劉邦此時正是痛苦至極,隻好齜牙咧嘴地問他自己都這樣了,有什麽好恭喜的。

原來,張良恭喜的是劉邦能夠拿下丹水,劉邦更是疑惑,不知道為什麽張良會這麽說。

見到張良十分懷疑,他就笑著拍拍胸脯說,如果劉邦要是不信,就請他立刻派個人到王陵那邊約降試試。劉邦仍舊是不信的樣子。

張良隻好向劉邦解釋說,秦國的法律本來就十分嚴酷,守將們不敢輕犯,但是心中都知道秦王暴虐禍害人間,本來在平時的時候去遊說他們都會有五成的把握,但是今天晚上的這個下馬威,更是讓王陵驚慌失措,軍心動搖了,這樣一來,一定能夠成功了,而丹水也就如探囊取物了。

劉邦覺得張良說得玄之又玄,不過還是打算派個人過去試上一試。

王陵剛剛逃回了城中,還沒坐穩,就聽到消息說有劉邦派使者過來求見。王陵斥責使者不該來到這裏。

但是使者淡然一笑,說此次前來有兩件事:一是代劉邦向他問好,二是特地要為王陵尋個前程。王陵對使者的話十分不屑,而且認為兩軍對峙沒有什麽問好不好的,他自己的前程定當是由自己把握。

那使者近前一步,向王陵分析形勢。那使者說,目前劉邦與王陵雙方雖然是處於對立的態勢,可是劉邦說他久聞王陵的大名,對他傾慕很久了,而且,希望終有一天能夠與他化敵為友,並肩作戰。劉邦也擔心王陵因為一時的迷惑,喪失了自己美好的前途。那使者說著,又從懷裏取出一張地圖,放在王陵麵前讓他看看對陣形勢圖,丹水已經完全被劉邦的部隊圍住,與外界無法聲息相通,而且劉邦的軍力是丹水守軍的十倍,可是劉邦不強行攻城,隻是重重圍住而已,是因為劉邦對王陵十分珍惜,不希望他在戰鬥中有所損傷。

那使者見到王陵心動了,立刻接著對他進行攻心之計。使者說他這兩天總聽到劉邦說王陵將軍是個人才,竟然隻是在暴秦的麾下做一個小小的丹水城守將,秦二世太不懂得用人了,而且又聽劉邦說如果強行攻城雖然有十成的把握,但是難免會折損了王陵這樣的將才,後來部將們多次請命攻城,但是劉邦一直都沒有同意,所以戰事才拖到了今天。

王陵越聽越心動,但是他還是不太相信劉邦能夠甘冒動搖軍心的危險,在部下麵前盛讚敵將,就借剛剛那一箭之仇來詢問使者。

使者早就料到他會問這個,他說劉邦之前也是在外麵闖**,他生平最佩服的就是寧死不屈的英雄好漢。兩軍交戰,必有傷亡,如果總是記仇的話,之前投降的秦軍秦將,估計早就死無葬身之地了。劉邦之所以會舉兵起義,為的就是要拯救天下黎民蒼生,誅除暴虐的秦王和趙高,如果總是對降將沒有寬容之心,那跟秦皇的暴虐沒有什麽分別。末了,使者讓王陵不必為那一箭之仇而擔心。使者還說,今晚秦軍的夜襲,早在劉邦的算計之中,既然如此,劉邦讓他全身而退也是早打算好的。

說到了夜襲,王陵也就把剛剛撲空時候的情景回味了一番,覺得夜襲之事必定早在他們預料之中,雖然自己全身而退可能不是劉邦的意思,但是劉邦帳下一定有用兵如神的謀士,就是他現在不投降,也不能確保他以後就不會戰敗,而且戰敗隻有一死,與其這樣,不如現在就與劉邦同盟,共同討伐秦國暴君。

想到這,王陵就向使者說自己願意追隨劉邦,一起抗擊暴秦。就這樣,在張良的籌劃之下,劉邦又不費吹灰之力取得了丹水。

隨後,劉邦的大軍繼續向西高歌猛進,攻克了更多城池,大部分城池都不戰而降。在行軍之時,劉邦就下令,軍隊絕對不能騷擾百姓,所以劉邦大軍所到之處,都深得百姓的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