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威廉二世矛盾重重

腓特烈親王即位時58歲,但他已病入膏肓,所以天下人民的期望都集中在了他的兒子威廉親王身上。威廉親王年僅29歲,是一位天生的殘障者,左手幾乎完全殘廢了。他曾經苦練騎術用右手操縱馬匹。就因為身體上有缺陷,又能戰勝殘疾,所以個性傲慢,加上他天資聰穎,就更加驕傲了。

身體殘障,家庭缺少溫暖,威廉親王的思想很偏激。王子妃因自己的親生兒子威廉親王是個殘廢而感到厭惡,這種感情使他們母子間產生了隔閡,所以親王對被他母親所支使的父親也很反感。威廉親王不知道什麽是愛,他在家庭內沒有得到父母的愛,自己也不愛父母。他的婚姻是由他人決定的,沒有愛情可言,他根本不知道犧牲自己去愛別人的可貴。這不僅是他個人的不幸,也是德國民族的大災難。

威廉老皇帝逝世後不到100天,新帝腓特烈也去世了,年方29歲的威廉親王繼承德國皇帝之位成為威廉二世。新帝即位後,俾斯麥在議會上發表演說,公開聲明德國的統治權應全部屬於皇帝,宰相隨時可以由皇帝任免。他想以此事來確定德國憲法,使皇帝的地位穩固強大,來壓抑當時逐漸抬頭的民眾勢力。對於宰相本身的罷免權,他以為連威廉老皇帝都畏他三分,相信年輕的新帝也不會輕舉妄動的。他雖然有洞察人心的天才,但獨攬大權26年之久,難免恃寵而驕。他沒有發覺當時的德國人對他長期的領導已感到厭煩,同時,他也忽視了國民對年輕的新帝所寄予的莫大同情和期待,他更沒注意到新帝的心已日益遠離他。

因為俾斯麥長期采取的彈壓政策,使國民對他很反感。內閣因為每天戰戰兢兢地察看獨裁者的臉色,也感到不耐煩。

登基後的威廉二世發現宰相對他隻是個絆腳石,而他的虛榮心也不允許年老的宰相與他共存。腓特烈大王不是就在他登基初期,把有功的老臣免職了嗎?他的寵臣華德傑建議他說:“腓特烈大王如果不把老臣罷免,那他可能不會成名。”

威廉二世心想:“對!如果我不把俾斯麥免職,就無法在後世留下大名。”

圍繞在新帝四周的人們,個個都向他進俾斯麥的讒言。而俾斯麥卻因為新帝是先皇委托給他的,而盡力去幫助他,甚至比以前更加賣力。這樣一來,雙方的衝突也就無法避免了。首先是軍事預算。因為議會不承認政府所提出的預算,所以1890年1月末,召開禦前會議,新帝在會議上表示要雙方妥協;但俾斯麥主張不能讓步,就在新帝表示反對意見時,俾斯麥不客氣地說:“如果陛下不容納臣的意見,那臣就無法擔任現職。”

威廉二世回顧其他內閣閣員說:“這話實在讓我無法裁決,不知各位意見如何?”

此時大家默不做聲,這種情形是28年來的第一次。後來陸軍司令出來打圓場,氣氛才緩和下來。但在新帝和老宰相二人心中卻無法釋懷。

很快第二次衝突又出現了。1月31日舉行的議會,新帝沒有出席。但內閣閣員們還是站在新帝一邊反對俾斯麥,因為他們這次終於抓住了報複十幾年來俾斯麥壓迫政策的機會。議會即將結束時新帝突然出現,他反對俾斯麥的意見,讚成勞工優待法案。俾斯麥終於察覺出了新帝的心意。2月末,他提出辭呈,新帝默不作答,這可以說是一種默認。

不久的總選舉,新帝第一次感受到了失望,這正是俾斯麥所預料的,這時俾斯麥理直氣壯地向新帝說:“事到如今,臣就無法掛冠求去了。”

老年俾斯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