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內政,鞠躬盡瘁

堪稱歐洲巨人的俾斯麥在外交上的偉大事跡和卓越功勳我們都知道了,那內政方麵呢?一流外交家在內政方麵是否也一樣成功呢?

當時眾多的內政問題中,需優先處理的問題就是宗教問題,也就是天主教問題,這是兩千年來歐洲的大問題,很多國王和政治家都曾因此而遭受挫折。梵蒂岡教皇是宗教上的領導者,同時在政治上也有權力,所以很容易與各國君主的政權發生衝突。

現在,俾斯麥也麵臨了這樣的危機。在1870年7月,俾斯麥要與法國開戰時,教皇公布了一項“絕無錯誤主義”,即“教皇的一切行動都是神的意旨,所以絕不會有錯”。這一宣告給了俾斯麥很大的打擊,如果承認教皇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確的,那將來政權和宗教權發生衝突時,占德國人口三分之一的天主教徒,恐怕就會服從教皇的命令而不服從普魯士國王的命令。這是件很矛盾也很危險的事,因此俾斯麥決定打破這個難關。

法國就在“絕無錯誤主義”宣告後的第二天向德國宣戰。普法戰爭時德國國內成立了中央黨,這個黨是以溫索斯特為中心組成的天主教政黨,在第一次總選舉中,就獲得了57議席的多數,成立了一個反俾斯麥的強大權力集團。而且新政黨又和社會民主黨互相聯合。

這使得俾斯麥下定決心排除教皇勢力,並計劃趁中央黨還沒有強壯起來就把它連根拔起。所以普法戰爭一結束,他馬上就采取行動,製定了各種法律,試著驅除德國國內的天主教勢力。最後終於和教皇發生了正麵衝突,俾斯麥鎮壓天主教的舉動,引起了議會的激烈討論,俾斯麥的正麵敵人是溫索斯特。這位個子瘦小的政黨領袖,以尖銳的言辭和俾斯麥周旋。此時,向俾斯麥伸出援手的是自由主義者斐爾科,他是科學家出身,幫助俾斯麥的原因是站在科學的立場上認為宗教和政治應該分立。因此引起了宗教和科學、政治和教堂的雙重鬥爭,這不僅是德國的國難,而且波及全歐洲。

原來,早在普奧戰爭以及普法戰爭時,俾斯麥就感到了天主教的威脅。因為奧、法兩國的皇室都是天主教徒,所以教皇一定會因同情這兩國而反對普魯士,尤其是法國政府選定教皇公布“絕無錯誤主義”的第二天就向德國宣戰這件事,讓他倍感必須要趁早消滅禍根,所以他發布了有名的“五月法”,開始迫害天主教徒,放逐神甫,並禁止德國國內傳播天主教教義。這樣一來,占德國人口三分之一的天主教徒沒有了神甫,失去了精神依托。同時,俾斯麥拒絕接見教皇派來的大使,教皇便公開宣布俾斯麥的罪行,衝突日益嚴重。

這種情勢的發展震撼了全歐洲,當一位年輕的天主教徒企圖暗殺俾斯麥時,全歐洲更是動**不安。大家都以為震撼中世紀歐洲的宗教戰爭將在德國重演。全世界的人都在睜大眼睛注意著俾斯麥和教皇的鬥爭,將會持續到何時。1878年,教皇拜亞斯九世去世,利奧十三世被選為教皇。自此以後,情勢大變,因為新教宗認為如此鬥爭下去對雙方都不利,所以逐漸緩和了對德國的政策。俾斯麥也開始緩和對國內天主教徒的迫害,另外,還派王子訪問西班牙,順便到羅馬去訪問教皇。教皇當時還索取了俾斯麥的照片,俾斯麥為了報答教皇的誠意,也曾經邀請教皇評判有關卡露林群島的歸屬問題,並調解德國和西班牙兩國間的糾紛。如此一來,俾斯麥和教皇間的關係逐漸改善了。國內的中央黨也願意以它四分之一議席的勢力支持俾斯麥,國內外一片和諧。

俾斯麥勇於退讓的做法,也體現了他過人的政治才能,因為戰爭中最困難的不是進擊,而是撤退。作為一個政治家,最困難的並不是鬥爭,而是保持和諧。

威廉一世凱旋回到柏林的第二天,巴黎卻發生了社會黨的暴動事件。當時是1871年3月18日。

這次暴動引發了歐洲各地社會主義者的示威,德國國內也有民眾大示威運動。

俾斯麥見此情形,幾乎徹夜難眠。幸好巴黎的暴動不久便被鎮壓,但這次暴動也留下了後遺症。俾斯麥知道這次社會主義運動,不久後將會成為全歐洲的大運動,所以他決心拋棄社會主義思想而做一個彈壓社會主義的鬥士。

他馬上向議會提出組建治安維持法,但議會很快就否決了。

兩個月後,一位青年暗殺威廉國王失敗,聽到這個消息後,俾斯麥認為這是個好機會。

他下令立刻製訂新治安維持法,10天後向議會提出。他希望趁暗殺事件所造成的國民義憤尚未平息時,能順利通過議會這一關,但議會再度否決。

三個星期後,刺客再度突擊皇帝,這一次皇帝受了重傷。俾斯麥正帶著愛犬在腓特烈大莊園的林間小道上散步,接到電報後,他立刻離開公園踏上征途。他充滿勇氣,滿懷鬥誌地回到柏林,這次槍擊對年老國王的生命是一大威脅,他作為一個政治家,發覺這次謀殺事件可能是讓議會通過治安維持法的最好機會,所以又開始積極進行他的計劃。

暗殺國王事件後的第九天,議會被解散,又經過兩三周,俾斯麥終於在議會中獲得了絕大多數的讚成票,而80歲高齡的老皇帝也奇跡般地康複了。這讓全德國的國民歡欣不已,他們都認為老皇帝得到了上帝的恩寵,並且是位難得的明君。

俾斯麥有時利用保守黨,有時利用中央黨,向新議會提出嚴峻苛刻的治安維持法。最後終於獲得通過。這項法令嚴格壓迫民權自由,它賦予憲警取締一切影響公共安全的事物的權力,因此,社會主義者的一切言論自由都被剝奪了。

根據這項新法令,俾斯麥展開了全國性的大鎮壓行動,67位社會主義幹部被逐出柏林。在此後的6個月內,取締、禁止出售的社會主義書籍達600種以上,有數千人因此而失去了工作。

有人批評說:“這是近代德國曆史上最悲慘的事跡。”

萊伯克尼科特在議會的講台上大聲疾呼:“散播這些種子的人,不久將會自食其果,我們一定能獲得最後的勝利。”

俾斯麥根本不理會這些,他認為彈壓社會主義的措施是內政方麵的根本政策之一,必須要徹底執行,所以德國的社會主義者都潛入地下,結成了秘密組織。

普法戰爭後,普魯士因為從法國獲得了50億法郎的賠償金,國內經濟空前繁榮,事業發展、貿易振興、股票上漲,使得掌握實權的一部分權貴禁不起**,利用職權謀取財富。但俾斯麥對這一點特別小心,他曾經遭受過反對者的誹謗,所以他警告官員們不要貪汙,如果犯了貪汙罪,一律嚴辦。他要以肅清政風、維持紀律來爭取國民對政府的信用。

另外他努力維持軍備,雖然在巴黎時他曾經盛怒之下大罵軍人,並且反對擴張軍備,事實上,他很了解為了保持德國的獨立,必須隨時防備俄國和法國,所以他恢複冷靜後,就一心一意地擴充軍備以防外敵侵擾。

他還做了一件大事,就是統一律法。原來,德國聯邦內的38個小邦都各有獨立的法律,各自擁有法院,但法治觀念上彼此頗有歧異,內容也複雜不一,所以他便開始著手統一工作,並在1877年製訂了帝國刑法。他下台後,在這方麵的努力仍未間斷。1889年,他成功地製訂了統一商法,1900年又統一了民法。

但是最高法院的所在地問題未能如俾斯麥所願,他主張設在柏林,但是議會依據地方分權的辦法,把它設在了萊比錫。

俾斯麥還計劃讓中央政府的財政獨立,他采取的第一個步驟是把鐵路收歸國有,但在他的任期內始終未能實現,僅做到了鐵路國營的地步,因此他不得不征收人民的間接稅作為中央政府的財政來源。

接著他還完成了貨幣的統一。德國統一前,各小邦都有自己的貨幣,甚至一個小邦內有兩三種貨幣。而且這些貨幣的價值很不穩定,嚴重影響國民經濟,因此俾斯麥將貨幣統一通用全國。各聯邦要求貨幣鑄造權,他想了一個折中方案,那就是在貨幣的一麵印上統一德國的徽章,另一麵則刻印各聯邦元首的肖像。

此外,他還著手改善關稅,廢止英國式的自由貿易製度,重新設立保護關稅製度。在社會福利立法上,他是近代國家中第一個實行強製性勞工保險製度的人。

1883年議會通過疾病保險法,規定雇主負責保險金的三分之一,而勞工負責三分之二,強製他們儲蓄,以備生病所需。

1884年訂立傷害保險法,規定礦場、工廠及其他各種職業,雇主都要負責全額的醫療費。此外,養老險提案直到1889年才獲議會通過,完成立法,其內容規定雇主、勞工和國家需共同負擔支付年齡超過70歲以上的退休勞工的養老金。

起初,這些社會立法遭受了激烈的反對,在議會中被數次否決,但他認為為了防備日後的風暴,必須要保障勞工的生活,所以他排除萬難以貫徹他的初衷。在他的提案第一次被否決後,他使出了破天荒的新手段:“以友為敵,以敵為友。”

統一德國的初期,他與國民自由黨友好,與保守黨及中央黨抗衡,但是當他發現依靠國民自由黨還不足以讓社會立法通過時就改變了態度,與過去的政敵保守黨和中央黨聯合,以便使新法案通過。其實在政治上不付出是很難有收獲的,他為了社會立法,付出的代價就是施行對保守黨有利的治安維持法。也就是說,他一方麵在改善勞工的待遇,另一方麵為了防止勞工勢力的激進,又訂立了彈壓社會主義者的法律,兩者相輔相成。另外,他給予中央黨的代價是緩和迫害天主教徒的行動以及與羅馬教皇言和。

俾斯麥為什麽會想到要改善勞工的地位呢?他自己曾經說:“我認為盼望退休金的人,比較容易受我們指使,例如一般公務員,因為他們有優厚的退休金,所以很順從我們而安分地工作。沒有退休製度的個人與社會,恐怕就不那麽容易了。所以,我認為為了滿足勞工大眾,即使花再多代價也是值得的,這是一種為了避免革命所做的投資。”

在內政方麵,俾斯麥還努力進行了另一項工作,就是操縱新聞。

俾斯麥是一位善於利用新聞的天才,他不斷製造和提供新聞給報社。他頭腦靈活,能如泉水般湧出許多新聞事件,同時他還很詳細地安排在何時何地把何種新聞發表在何種報紙上。不過他有一點與眾不同,那就是每次在製造新聞事件或雜誌論文時,他都會把有關他本身的宣傳或稱讚的文字刪掉。他不但不關心民眾對他的看法,對後世曆史家對他有什麽樣的批評也完全不在乎。有一次,他的左右對他說:“殿下一定會在後世的曆史上留下偉大的政績。”

他卻很生氣地回答:“你以為我是考慮後世的批評才每天這麽辛苦地工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