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會議與歐洲和平

1878年6月13,在柏林召開的柏林會議與德意誌帝國的誕生,都是俾斯麥一生中的外交盛舉。這是拿破侖戰敗,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以來的第一次世界性會議。當年出席維也納會議的小小德國,如今已成為一方之雄,而且該次會議的地點還在德國首都柏林,議長是德國首相俾斯麥,難怪德國上下都會為之欣喜若狂。

會議起因於俄國與土耳其的戰爭。作為北方大國的俄國一直都希望在南方能擁有一不凍港。俄國在南方有4條出路。

第一條是巴爾幹半島,先占領君士坦丁,然後進入地中海。如果俄國占領巴爾幹半島就會嚴重威脅到奧地利的安全,如果俄國進入地中海,就會妨礙英國本土和印度間的交通,所以英奧兩國便從中全力阻礙。

第二條是從中亞經波斯灣進出印度洋。這等於橫奪了英國的寶庫——印度,英國一定會誓死保衛。

第三條是從中國北部或朝鮮南下,為此,日本後來就與俄發起了大戰。

第四條是從中亞穿過新疆、四川,自廣東出海。俄國的間諜曾在華南地區活動。

1877年4月,俄國以虐殺保加利亞人為口實,對土耳其宣戰。第二年3月,土耳其戰敗投降,雙方訂立條約。

當時,英國內閣為狄斯累利領導的保守黨,外交政策較強硬。因此狄斯累利將英國艦隊集中在博斯普魯斯海峽,同時把印度兵團調到了馬耳他島,並在議會通過兩千萬英鎊的軍事用款,英國國民也在街道上示威遊行。

全世界都屏氣凝神,靜觀是否會發生一次歐洲大戰。大家注目的焦點是俾斯麥。因為歐洲強國中德國與巴爾幹半島的利害關係最少,而且德國的首相是歐洲第一位大英雄。要和要戰,都要看俾斯麥的舉手投足而決定。

2月19日,俾斯麥在德國議會發表演說,為了歐洲和平,他挺身而出,想要擔任英俄兩國糾紛的調解人。一開始,俾斯麥就認為英俄間根本不到發生衝突的地步,他曾對身邊的人說:“鯨魚和大象是不會打起來的。”

英國是世界第一海上強國,俄國為世界第一陸上強國,兩者都很強大,但一海一陸,根本無法一決高下。俾斯麥願意出麵調停,對英俄而言是求之不得的事。

6月3日,邀請函正式發出,13日,各國代表聚在柏林。當時的俾斯麥73歲。

俾斯麥的官邸大廳裏聚集了七大國的20位代表。他首先用法語宣布開會,他魁偉的身軀和洪亮的聲音,震撼了全場人士。俾斯麥致辭後,在他右方第六位的瘦小老人站了起來,臉色略顯蒼白,相貌略似東方人,黑眸、黑發、多須,這一切都和俾斯麥不同。這位老人開始低聲說話。

聽眾們都探出上身,專注傾聽,不過即使聽到了聲音,也聽不懂內容。失望之餘,眾人開始竊竊私語,隻有俾斯麥不時地點頭表示讚許。這位老人究竟是誰?他在用哪國語言發言?大家都猜不出來。這位老人就是頂頂大名的英國宰相狄斯累利,他在用英語演說。當時的國際會議規定使用法語,狄斯累利竟敢漠視規定用英語演說,而且聲音微小,這真的是英國第一雄辯家的演說嗎?

各國代表交頭接耳,他們都不認識狄斯累利。其實這是狄斯累利的一種戰術,他有意在俾斯麥演說後用小聲而無表情的態度演講,當他發現眾人皆不知他所雲時,不禁暗自竊笑。沒有人知道他是故意裝出來的,當然俾斯麥早已看穿。

接著發表演說的是比英國首相狄斯累利和德國首相都年長、瘦骨嶙峋的俄國首相高柴可夫。他臉色光潤,拄著拐杖,以流暢的法語演說。

坐在議長席上的俾斯麥低著頭,似乎在專心聽這位老者的演說。他手裏拿一支鉛筆,不停地在紙上畫著,原來他正用德文寫了一大堆“過分,過分,過分……”。

第一天的議程結束後,第二天進行討論。俾斯麥擔任議事的裁決工作,他的確有一套。會議進行得很順利,過去的維也納會議花了半年時間,而這次的柏林會議隻用時一個月,這全歸功於俾斯麥。會議自6月13日起召開,到7月13日結束。

其中最大的問題是俄國和土耳其所締結的條約該如何處理,關鍵在保加利亞等地的歸屬問題。保加利亞問題,英、俄兩國都堅持己見,互不相讓。英國首相甚至在參加會議前就完成了一切的戰事準備,還命令他的秘書準備好專用火車,以便隨時離開柏林。俾斯麥聽到這個消息後,立即到旅館拜訪了狄斯累利,提出各種妥協方案。但狄斯累利表示在倫敦與俄使已詳細談過,所以決不讓步。

俾斯麥問他:“這算是你的最後通牒嗎?”

狄斯累利明白答道:“是的!”最後俾斯麥說:“我現在要去王子那裏,今晚你能否到舍下用晚餐?”

當晚狄斯累利辭去英國大使的款宴,來到俾斯麥官邸。他們兩人邊吃邊喝,相談甚歡。最後,俾斯麥終於認定,英國首相的最後通牒絕非虛張聲勢。第三天,英國首相電告維多利亞女王:“俄國終於屈服,承認英國對土耳其帝國的歐洲國境有軍事、政治的支配權。”

英國女王立即回電嘉勉狄斯累利。狄斯累利回國後受到熱烈歡迎。柏林會議的成功是有代價的。俄相高柴可夫悻悻地返回俄國,俄皇也認為德國背叛了俄國,竟然不顧及普奧、普法戰爭時俄國曾給予的支持,反而處處與俄為難。於是俄國國內的反德分子趁機煽動,歐洲外交界也謠傳德、俄即將開戰,若真是這樣,法國也一定對德宣戰,德國將前後受敵。

就在此時,俾斯麥又展露了他一流的外交手腕。

1879年9月底,俾斯麥突然出現在維也納,但是僅僅停留了4天,就是這4天,他口袋中有了一份德奧軍事同盟條約。條約中約定,如果德奧兩國有任一國遭到俄國攻擊,另一國必得全力以助。這並非攻守同盟,而是單純的防禦同盟。但有了這個條約,德國安心不少。

這是俾斯麥外交策略上的一大成功,因為這個條約的簽訂,不僅僅奧地利答應了軍事援助,也說明奧地利已不再記恨薩多瓦戰敗之恥,而且為了征求親俄主義的威廉一世的同意與奧結盟,俾斯麥費盡口舌,最後不得不提出辭呈才勉強獲得了皇帝的許可。

俄國曾建議法國訂立兩國攻守同盟條約,但遭到拒絕,所以在歐洲一直孤立無援。1881年3月,俄皇亞曆山大二世遭人暗殺,俾斯麥立即提議各國訂立政治犯引渡協議,此舉使俄國政府深受感動,因而改變了與德對峙之態。同年秋天,兩國皇帝和宰相在但澤會見。雖然政治犯引渡協議沒有獲得各國的支持,隻有德俄兩國簽署成立,不過卻對德俄兩國關係的改善有很大幫助。

另外,俾斯麥暗中扶植土耳其的新勢力。在柏林會議中,他極力保全土耳其的歐洲領土,讓土耳其國王很感激,尤其歐洲列強中,唯有德國對土耳其沒有直接利害關係。因此土耳其國王便聘請德國的文武官員負責該國軍事、行政、財務等各方麵的內政改革之事。同時到德國留學的土耳其青年也逐年增加。可惜俾斯麥死後,德國政治家沒有善用他所扶植的土耳其勢力,反而加以破壞,造成德國的孤立。

俾斯麥很有先見之明,他不滿足於孤立法國,而且想到要讓法國有所發泄,所以建議法國向外獲取殖民地。柏林會議時,法國全權大使曾對俾斯麥開玩笑說,其他各國都獲得土地,唯獨法國未得任何好處。俾斯麥當場答道:“那你認為突尼西亞一地如何呢?那塊土地誰也不會去幹擾。”

後來,當法國侵占土耳其領地突尼西亞時俾斯麥毫不攔阻。因為他想讓法國人的注意力轉向非洲大陸,這有利於分散阿爾薩斯及洛林的膠著情勢。果然法國的全副精力都放在了海外拓展上,國內的反德思想也逐漸緩和。

俾斯麥的外交手法不僅是一石二鳥,有時甚至一石三鳥。他把突尼西亞默許給法國,博得了他們的歡心,同時使一向垂涎突尼西亞的意大利掀起了反法運動。過去意大利的第一敵人是奧地利,第二敵人是法國,後來因為拿破侖三世的援助,法意兩國關係改善了。如今,俾斯麥又使意大利和法國反目。

1881年,意大利國王伊曼鈕訪問維也納,這表示奧地利與意大利兩國間多年的仇視已消,也是意大利親德的表現。果然,在1882年,意大利便加入了德奧同盟,成立了三國同盟。

這個三國同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30年間,一直是歐洲外交的中心,維持了歐洲和平。此外,俾斯麥還注意到了西班牙。

當時的西班牙正陷於內亂,一次小型戰鬥中,叛亂者俘虜了西班牙國軍的一支分隊,其中有一位德國人,他以戰地記者的身份隨軍作戰,而叛軍誤認他是密探將其槍斃。

這件事如果發生在十數年前,德國也隻好認了,但現在不同了,俾斯麥絕不會放棄這個機會。他馬上派軍艦封鎖了叛軍占領的港口,使其無法從國外獲得糧食,並且警告法國不能再幫助西班牙叛亂分子,進而通知歐洲各國承認馬德裏的西班牙政府。除俄國外,其他各國都讚成俾斯麥的主張,所以西班牙內亂很快就被平定了。西班牙政府因感謝俾斯麥而實行了親德政策。

包圍法國的政策逐步完成。這時,突然掀起的風暴是俄國皇帝與英國首相格萊斯頓在哥本哈根會麵。多年來的對峙化解了,難道是因為反德政策的契合?這讓德國上下驚惶不已。不過俾斯麥卻冷靜地告訴德國國民說:“不要擔心,格萊斯頓是個頭腦冷靜的人,雖然身處《哈姆雷特》的鬼魅城堡中,但我相信他還不至於迷失。”

這話的意思是指當時哥本哈根郊外,有一座傳說是哈姆雷特看見他亡父幽靈的城堡,俾斯麥是說英國首相不會像哈姆雷特般失去理智。俄相高柴可夫去世後,新首相采取了親德政策,同時在1884年秋天,與俄、德、奧三國皇帝在波蘭會麵,使一度戰雲密布的歐洲又恢複了和平。

和平之風從德國東部慢慢地吹到了德國西部的萊茵河畔,也就是德法兩國締結的新同盟協議。俾斯麥的和平政策終於攻占了最危險的巴黎,一向彼此仇視的兩國將要締結盟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