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戰爭
1904年2月8日,俄國和日本的戰爭開始了。托爾斯泰年輕時親曆戰爭,以及他對戰爭的思考我們前麵已經提到過。
他在1853年6月看到軍官們酗酒的情形,於是在日記中寫道:“戰爭真是無法形容的大壞事,喝酒是為了想抹掉因戰爭而造成的良心不安,我開始對戰爭產生了厭惡的心理。”
克裏米亞戰爭中,曾有一次在經過一場激烈的戰役後,交戰雙方達成休戰協議,白旗高舉,俄國軍人和法國軍人都走到戰場上,開始收殮戰友們的屍骸。這時,托爾斯泰看見他們互相微笑著走近,互相替對方點煙,以手勢相互交談,甚至互相拍拍對方的手臂或肩膀,親昵地談笑。托爾斯泰不禁自問:“既然兩國的軍人可以和平相處,那為什麽要戰爭呢?這些軍人都是信奉愛與奉獻戒律的基督徒,他們對自己現在所做的事又是什麽感覺呢?當他們站在給予他們生命和靈魂、讓他們行善的造物主麵前,他們難道不會有所悔恨嗎?”
到了日俄戰爭時,托爾斯泰心中的反戰情緒高漲,決心不偏袒任何一方。他認為戰爭是最大的罪惡,它破壞了基督教義中最重要的“勿殘殺”的戒律。戰爭一開始,沙皇尼古拉二世就到各城市去動員年輕人加入戰爭,為了祖國奉獻自己的生命。政府控製的各家報紙一方麵辯護戰爭,極力宣揚俄國在戰爭中的正義性;一方麵發表了很多激勵性的文章,激發俄國人民對日本人的仇視心。這些宣傳起到了很大作用,血氣方剛的青年們被煽動起來,連很有理性的學者哲人們都喊著:“消滅日本鬼!”教會的牧師也忘了“勿殘殺”的戒律,祈禱戰爭的勝利。
托爾斯泰對牧師的行為很是驚訝,基督教教義禁止殺生,佛教也是如此。然而信仰這些規條的宗教國家,卻讓國民燃燒起憎恨的怒火,互相衝突,互相殘殺。托爾斯泰不明白國家和政府的用意何在?!
他在英國倫敦的一家報紙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文章的題目是《悔改》,其中闡述了他的反戰思想。
請各位反省吧,將你們現在做的工作停下來,自己問問自己:我是什麽人?從哪裏來?我現在做的事情是為了什麽?
如果再不自我反省,人類的生活將會陷入不幸的深淵中。如果這次戰爭結束後,人們仍不覺醒,那麽不久的將來,戰爭還會爆發。
我反對戰爭,當我看到各報紙對戰爭的報道時,總是感到心神不寧,所以我不想看報,其實是根本不忍看報。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還可以看出托爾斯泰的一種矛盾心理,那就是他一方麵反對戰爭,一方麵又不希望自己的祖國打敗仗。托爾斯泰將這種矛盾心理歸結為自己的愛國心,他在1904年12月的一篇日記中寫道:“當我聽到俄國軍隊在旅順投降的時候,我哭了。因為我認為這是件很慚愧的事,在我當兵的那個年代,絕對不會打這種爛仗。這是愛國心使然,從小我就被培養得具有愛國心,一直到現在,我仍然無法拋棄它,這完全是個人的利己主義、家族的利己主義,以及貴族的利己主義沒有被解除的緣故。所有的利己主義都在我的心中活著,所以才有這種矛盾的思想。但是我內心深處還有神的法則,將那些利己主義逐漸排斥減弱。”
托爾斯泰認為自己在請求全世界人們反省的同時,也應該先自省,他渴望拋棄利己主義,愛世界上所有的一切,並具有神一般的愛心。
有一天,兩位少女來拜訪托爾斯泰,她們想自願充當特別護士到前線去服務,所以來詢問托爾斯泰的意見。
托爾斯泰回答說:“戰爭是殺人的行為,你們還是不要去參加了。”
她們說:“可是戰爭中一定會有傷員,我們去救護他們,難道這有什麽不對嗎?”
托爾斯泰反駁道:“你們說實話,是不是想去建一些功勞?如果你們真是這樣想的,那真是大可不必。你們要是發自內心想要拯救可憐人的話,不妨到那些偏遠的農村去,那裏有許多貧窮而又不幸的困苦民眾,還有許多因為生病或食物不足而奄奄一息的人。你們不妨救救他們吧!”
當時的日本國內也有同樣反對戰爭的人。《悔改》不久後被轉載到日本的一份報紙上。托爾斯泰收到一位日本學者的來信,他的名字叫做安部磯雄。當托爾斯泰知道國外也有知己時,心裏興奮不已。
他立刻回信給安部磯雄:
收到你的信後,我更加確信在日本也有許多有理性、有道德、有宗教信仰的人,他們像我一樣也堅決反對狂熱的戰爭,並認為那是罪惡。
我對任何國家的戰爭都反對,所以非常慶幸有人與我有這樣的共鳴……
托爾斯泰的反戰思想在日俄戰爭中可以說是日漸完善並堅定,他在作品中提到,他認為戰爭不管是現在還是將來都是不必要的,甚至自古以來它就被認為是完全不必要的;但是它卻仍然時常爆發,以致破壞了人類曆史的發展進程,侵犯了全人類的權益,阻礙了人類的進步,所以任何國家都有人反對戰爭。
在《生活之路》一書中他也曾說道:“被刻在石頭上的摩西十誡之一——‘汝勿殘殺’,所指的對象不隻是人,也包括所有具有生命的物質。這句話在被刻在石頭上之前,應該早已被刻在人類的心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