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求索

杜赫寶教派與《複活》

杜赫寶教徒於18世紀後半期出現在俄國,他們有其獨特的信念。

他們確信所有的人類都應該是平等的,所以誰也沒有絕對的主權,就算是皇帝也一樣。他們雖然不承認皇帝的存在,但對同胞的愛卻很濃厚,徹底發揮了相互扶助的精神。他們還有共同的會計製度,家畜都是共有的,耕地當然也是共有的,甚至孤兒院也是共同經營的。

杜赫寶教徒也遵照基督教的教義,反對人們拿槍去打仗。俄國政府對這些教徒沒有辦法,就將他們放逐到外高加索地區,這是一種政治流放。

但是,這對杜赫寶教徒來說,正是求之不得的事。俄國幅員廣闊,皇帝權力所不及的地方很多,外高加索就是其中之一。杜赫寶教徒進入外高加索山中後,按照自己的理想,過著和帝王政治毫無關聯的快樂、充實的生活。1886年以後,皇帝的政治力量逐漸延伸到這座山裏。皇帝發出布告,命令他們充當屯墾兵,為皇帝軍隊服務。杜赫寶教徒非常驚訝與生氣,但是他們不能作無謂的抵抗。於是多數人服從了命令,但這種強製人服從的命令必然是無法維持長久的。

杜赫寶教派的領導者讀過托爾斯泰的書,對托爾斯泰的宗教觀點很是推崇。

1895年6月下旬,杜赫寶教徒分散在三個地方,一邊唱著讚美歌,一邊舉行莊嚴的焚毀武器儀式。但由於間諜的告密,行動很快被鎮壓下去。結果參加儀式的3000多人被送進法院判決,一些幹部們立刻被送進監獄,剩下的人則被放逐。可是他們並沒有因此而放棄抵抗。

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有470多人被判處死刑,41人被送進監獄,74人被判了18年的流放。不但如此,有些幸存者被責令不得與親人共同生活,如果被發現偷偷與親人相見,則會受到鞭笞,甚至被槍杆打得頭破血流。

托爾斯泰得知這個消息後,立刻趕到現場,希望能做政府與教徒們之間的談判橋梁,但是卻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

托爾斯泰盡全力想辦法,讓這些教徒們能得到一片土地過他們自己向往的生活。他不僅向國內,更向美國和英國請求援助杜赫寶教派。托爾斯泰在文章中寫道:

住在高加索的12000名杜赫寶教徒,現在正遭遇著非常恐怖的境遇,他們因拒絕服兵役而被關進監獄,遭到嚴厲的鞭打和慘無人道的逼供。至於之前服預備役的200人,先在牢獄裏痛苦地度過兩年,之後又被迫與家人分開,被流放到高加索的蠻荒地區。那裏沒有耕地可供種植五穀雜糧,也沒有任何救濟及房屋,更沒有購買糧食的地方,他們大都瀕臨餓死的邊緣。

這些人的家屬也遭到了嚴厲的處罰,他們被禁止離開現在所居住的地方,如果發現有下列的任何情況,則要處以罰金,或被關進監牢。

1.不遵守政府命令隨意露麵;

2.出入製造麵粉場地(唯恐他們偷取麵粉接濟教徒);

3.父母訪問子女的居所(子女為教徒者);

4.到森林撿拾柴薪(唯恐以燃料接濟教徒)。

三年間,這些教徒已陸陸續續地離開世間,不論小孩,老人全都死了……

托爾斯泰將這些實情向全世界的人們報告,希望能博得同情,拯救杜赫寶教徒。

不久之後,加拿大政府歡迎他們移民,並提供了一塊自由的土地。於是,托爾斯泰等人又開始為他們籌措旅費,差不多需要70萬盧布,這是一筆龐大的費用,如何籌措呢?政府是絕不會拿出一分錢的,而且也不允許募捐。托爾斯泰沒有辦法,一方麵偷偷讓人募捐,一方麵開始寫小說,以稿費來籌措這筆費用。這就是促使托爾斯泰完成《複活》的原動力,此書於1899年完成。

這部小說在很早以前托爾斯泰就已經在構思了,但是因故未能及早完成,現在為了要籌集善款,所以必須盡快完成。這不是托爾斯泰的自傳,是他在自己聽過的一個故事的基礎上,加上個人想象凝合而成。

最初這部小說的名字是《尼克的手記》,故事的內容描寫了一個很有地位的公爵聶赫留朵夫曾誘奸了姑母的養女卡秋莎,使其未婚先孕,後來淪落風塵。聶赫留朵夫後來當了陪審員,有一次在法庭上,他與卡秋莎重逢了。卡秋莎這時候的名字是瑪斯洛娃,她被控故意殺人。這個機緣巧合,使得聶赫留朵夫良心發現,他頓時受到良心的譴責。瑪斯洛娃被判流放西伯利亞,聶赫留朵夫百般奔走,最後終於使瑪斯洛娃得以取消原判而被特赦。但是瑪斯洛娃在囚禁期間認識了政治犯西蒙,她決定與他一道去西伯利亞。聶赫留朵夫也從《聖經》中得到啟示,開始了新的生活。

托爾斯泰以抒情的筆法,將這樣一件政治性、社會性的事件擴大,並借此探討人性的本質,尤其揭發了俄國沙皇時期審判、宗教以及行政製度的不合理。

這部作品在發表前,曾經受到政府的檢查,審查官員認為作品中表達的思想不對,又說那處寫得不妥當,這裏也不行,最後將很多地方刪得支離破碎,甚至有一章全部都被刪去。托爾斯泰非常生氣,可是卻無可奈何。

由於遭到太多刪改,文中的語義已無法連貫,所以托爾斯泰不得不重新改寫過,最後這部小說的篇幅增加了很多,因此稿費也增加了。它獲得了全世界範圍內的好評。

同時代的法國思想家、文學家羅曼·羅蘭說:“透過這部作品,能夠見到托爾斯泰閃耀的眼睛。他那雙灰色而銳利的眼睛,能夠立刻看穿人心,並且能找到人性的精神所在。”

這部作品的稿費被全部捐贈給杜赫寶教徒,加上之前托爾斯泰的積極呼籲,杜赫寶教徒們移居加拿大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