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葬母親

孟子從小沒有父親,家境清貧,母親含辛茹苦地把他養大。母親的的教育對孟子日後的影響也很大。孟子對母親也很孝順,在他巡遊列國時,為了便於侍奉,他一直與母親在一起,以盡孝道。

孟子在齊國出仕為卿,收入還不錯,生活上得到了改善。他希望年邁的老母能舒舒服服地頤養天年,但是事與願違,公元前321年,即孟子出仕的第二年,他的母親因年輕時生活困難,積勞成疾,現身體逐漸老邁,所以時常生病。孟子每天承歡膝下,不時買些補品給母親進補,但孟子的孝心對老母衰弱的身體幫助不大。

孟子當時已是名滿各國的大儒,桃李遍天下,齊君也對他極為禮遇,任他為三卿之一,他以仁義治天下的道理即將大行於世。母親看到這些,內心很欣慰,但是究竟年事已高,臥倒在床後便一病不起。孟子請良醫來為她診治,但是體溫始終未退,終日昏迷不醒。孟子日夜在病榻前照料,並到處訪求名醫,終沒能挽救母親的生命,孟母還是撒手人寰了。

遭此打擊,孟子悲慟欲絕,經同僚和弟子們竭力勸慰,才勉強抑製住哀傷的心情為母親料理喪事。因為以後再沒有機會孝養母親,孟子把殯葬之事辦得非常隆重,而且極為風光。孟子親自把母親的靈柩運回魯國,與父親合葬,然後再回齊國。

但如此一來,引來了一些非議。當孟子在魯國料理完母親喪事,在返回齊國途中,在齊國的驛站歇息時,他的弟子充虞就曾提起過這個問題。

充虞說:“前段時間太夫人病逝時,承蒙您看得起,命我去監督木匠製造棺木,因時間倉促,我沒敢多問老師。現在事情辦完了,我想私下問一下,那棺木似乎太考究了一點。”

孟子說:“上古時代,內棺外槨的厚度都沒有規定尺寸。到了中古周公製禮時,規定了內棺七寸厚,外槨的厚度要與它相配,天子到平民都一樣,這不是為了美觀,這樣做是為了滿足人子報答父母的孝心。

“法製上如果不允許,那做子女的就不能稱心、滿足;財力上不允許的話,做子女的也不能稱心、滿足。如果合乎法規,財力足夠,古時候的人都采用這種棺槨了,我為什麽獨獨不能這樣做呢?

“況且,把棺木做得厚一點,也能避免泥土太靠近死者肌膚,這不是能安慰人子的孝心嘛!我曾經聽說君子無論如何不能在父母身上節省錢,最好花在父母在世時,死了以後再花,不過是一種無可奈何的補償罷了!”

孟子對父母竭盡孝心,但是沒有逾越禮製、法度,盡管有人對他非議,孟子無愧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