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宋國推行仁政

本打算回鄉的孟子聽說宋王偃有心實行仁政,孟子便想趁此機會去看看。於是,他帶領弟子浩浩****地來到了宋國。孟子的到來讓宋國君臣及全體人民都很高興,列國間也都知道宋國將實施仁政了。

孟子的弟子萬章曾憂心忡忡地問孟子說:“宋是個小國家,如果實行仁政,一定會遭受齊、楚等大國的嫉妒。如果他們出兵征伐,將如何應付?”

孟子說:“從前商湯在亳邑,鄰國是葛國,葛伯行為放縱,不講道德,不祭祀祖先,湯就派人去問他。葛伯說沒有牲畜供祭祀。湯就派人給他送去了牛羊,葛伯把牛羊宰殺吃掉,仍沒舉行祭祀。湯又派人問他,葛伯說因沒米穀供祭祀。湯便讓亳邑的壯年人替他們耕種,老弱的送飯菜給耕種的人吃。葛伯卻領著自己的人民,在路上搶劫了酒和飯菜。有個小孩本是拿飯和肉要送給田裏耕種的人的,葛伯竟殺死孩子,搶走了他的飯和肉。《書經》上記載‘葛伯把送飯人當成了仇敵’講的就是這回事。湯因葛伯殺死了送飯的孩子,便起兵討伐。普天下的人都說,湯這次攻伐不是想占有天下的財富,而是為天下平民報仇。商湯第一次的征伐就是從葛國開始的。他一共征伐了11次,天下沒有人能抵敵。因為他向東征伐,西邊的人就抱怨;向南征伐,北邊的人也埋怨,他們都抱怨為什麽不先征伐他們。人民仰望他,就像旱田盼雨水一樣。而商湯軍隊所到之處,商賈沒有停止交易,田裏的人照樣耕種。商湯征伐一個國家,都是殺了有罪的國君,慰問受苦的百姓,對百姓們如同降落的及時雨,他們自然高興得不得了。《書經》記載:‘等待我們的君王,君王一來,我們就不會再受暴君的刑罰痛苦了。’又說:‘有些諸侯幫助商紂,不肯做周朝的臣子,武王就起兵向東征伐,安撫那些受苦的人民,人民用竹籃裝了幣帛來迎接,並且說,他們受紂王的虐政已經太久了,現在能夠侍奉順天休命的周王,受他庇蔭,大家都願意歸服於周朝。’

“當時,商朝的官吏把錢和絲帛裝在竹籃裏迎接武王的官吏;老百姓則用竹筐盛滿飯菜,拿著酒來迎接武王的軍隊,這都是因為武王能把他們從水深火熱的暴政中拯救出來,把殘害人民的暴君除掉的緣故啊。這麽說來,宋國不施行仁政便罷,如果真的能施行仁政,那四海之內的人民,都會抬頭仰望他,奉他為君王。齊、楚兩國雖然強大,又有什麽可怕?”

這就是孟子“仁者無敵”的政治理想。

戴不勝是宋國的一位大夫。孟子對他說:“你想讓你們的國王成為一位賢君嗎?那我告訴你,打個比方,如果一位楚國的大夫,想讓他的兒子學說齊國話,那他會請齊國人來教,還是請楚國人來教呢?”

孟子微笑著說:“如果一個齊國人教他說齊國話,但是周邊有很多的楚國人卻用楚國話喧擾他,那即便老師天天鞭打他,讓他把齊國話學得很好,也是不可能的。如果把他放在齊國首都最繁榮的地方住上幾年,即使天天鞭打他,讓他仍說楚國話,那也是不可能的。

“你說,薛居州是個好人,便舉薦他隨侍在宋王左右,以便能時時勸諫宋王施行善政。試想,如果宋王左右,無論年紀大小、官位高低,都能像薛居州一樣心善、有才幹,那誰會和君王做壞事呢?反過來,如果宋王左右,無論年紀大小、官位高低,都不像薛居州那樣心善、有才幹,沒人與君王做善事,就單靠一個薛居州也是無濟於事的。”

事實確實如此,如果環繞在君王左右的都是一些諂佞之輩,即使有一兩位賢臣,也很難讓君王變好。而且忠良的賢能之士一定會遭受妒忌,不但站不穩腳,弄不好還會被奸人讒害,丟了性命,這種例子,在曆史上屢見不鮮。

孟子來到宋國,也很想一盡心意,期望協助宋君實行王道政治。有一次,他和宋國的大臣們談論到稅收問題。孟子的意思是應該減稅,田賦減少,關卡和商品稅捐要免除,這樣,天下的商家才會聞風而來,不用多久,宋國就能富強。

宋國大夫戴盈之對孟子的提法沒有當麵反對,但認為難以實行,他推托道:“老師建議我們征收田賦時,采取古代井田製度,免除關卡及商品的稅捐,現在可能還做不到。隻好請宋王把舊稅減輕一些,等明年才能完全廢止,不知道老師意下如何?”

孟子說:“比如現在有個人,每天偷鄰居家的雞,有人對他說,這不是君子的做法。偷雞的人說,那我就每月偷一隻,等明年再完全歇手。想想這話能不能說通?如果知道一件事不合理,就應趕快罷手,何必非要等到明年呢?”

孟子又進一步說:“古時候的征賦,有春天征收的帛布稅、秋季征收的米穀稅,以及冬季征用的勞役。有道的國君,每季隻征一種,其他兩種可得到寬緩。如果一季征兩種,人民會餓死;征三種,人民就要妻離子散了。”

在宋國這段時間,孟子曾見過滕文公。當時滕文公還是太子身份,一次要去楚國,聽說孟子在宋國,特地經過去見了孟子。

孟子見他虛心請教,便誠懇地把人性本善的道理向他詳盡解說,並列舉出堯、舜的言行來說明。幾天後,太子從楚國回來,又到宋國看了孟子。

孟子說:“太子懷疑我的話嗎?凡是做人的道理,隻是一個性善就是了。從前齊國的勇士向齊景公說:‘他是個男子漢,我也是個男子漢,我為什麽要怕他?’顏淵說:‘舜是什麽樣的人?我是什麽樣的人?隻要有誌做,一定可以像他一樣。’魯國的賢人公明儀也曾說過:‘文王是我的導師,周公難道會欺騙我嗎?’

“滕國現在雖小,但善於取長補短,方圓隻有五十裏的土地,一樣能夠成為完善的國家。《書經》上說:‘假如一個人服藥後,不覺暈眩,這表示藥力不足,那病是看不好的。’希望太子了解人性本善,也一定可以做出像堯、舜一樣的事跡,不要自暴自棄,自認堯、舜的道理高遠難行,便不用它來振興滕國。”

孟子強調人性本善,堯、舜同樣是人,就人的本性而言,堯、舜並不比別人多出什麽,隻要肯努力向善,人人都能成為堯、舜。孟子語重心長地勉勵滕國太子,希望他不要因自己的國土太小,認為無所作為而自暴自棄,要振作起來才是。

孟子發現宋國的權臣們都缺乏為政者的改革熱忱,凡事都因循敷衍、優柔寡斷,抱著得過且過的消極態度,即使宋王有心實行仁政、力圖振作,沒有得力助手,也不會有所作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