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斥喜戰分子

宋國不能推行仁政,孟子的下一個目標是梁。惠王當時正在厚禮招賢,孟子欣然欲往。當時的孟子已經52歲,宋王聽說他即將遠行,特地派人送了黃金700兩,孟子欣然接受。當時,因聽說有人欲加害孟子,孟子起了戒心,便取道薛。薛君派人送來了黃金500兩,孟子也接受了。

陳臻感到不解,問孟子:“從前老師離開齊國時,齊王送黃金1000兩,老師沒有接受。宋君送來700兩,卻收下了;薛君送來500兩也收下了。如果從前不肯接受合理的話,那現在接受便不合理了;反過來,如果現在接受合理的話,那以前不接受,便不合理了。老師的做法,必然有一件是不合理吧?”

孟子對他說:“都合理。我在宋國的時候,宋王知道我要遠行,對遠行的人一定會贈送路費,這是禮節。而宋王的措辭是“送行”,我為什麽不接受?到薛國時,薛君聽說有惡人要加害於我,讓我有戒心,便派人送來金子,做防衛的必備之用,我為什麽不能接受?

“而在齊國時,安居無事,如果接受贈金,從道理上是說不過去。無緣無故就接受饋贈,那是用財貨來收買我,君子怎麽可以被財貨收買呢?”

孟子一行人快到魯國邊境時,聽說魯景公讓樂正子主政。聽到這個喜訊,孟子興奮得睡不著覺,他為自己的理想和抱負能通過自己的弟子得以實現而高興。

關於樂正子,孟子對他的評價是,他是一個善良、誠信的人。而孟子對善和信的解釋是:“人人對他的行為都有好感,不認為他可惡,這就是善;良善的行為完全發自於內心,不是虛偽欺騙,這就是信。充實善行而至於完滿,這就是美;既充實完滿又能發揚光大,這就是大;既能擴大又能演化無窮,這就是聖。達到了聖的地步,那他的作為就如同天地自然的變化,別人無法預測,也就達到了神妙不可測的地步。樂正子的品格,在善、信之間,在美、大、聖、神四等之下。”

公孫醜為這件事問孟子:“是不是因為樂正子辦事能力強,具有決斷大事的智謀思慮,見聞閱曆豐富?”

孟子說:“統統不是。”

“那老師為什麽還高興得睡不著覺呢?”

孟子說:“他的為人好,喜歡做善事。”

“喜歡做善事就夠了嗎?”

孟子說:“愛做善事的人,即便治理天下也綽綽有餘,更何況治理一個小小的魯國?一個人如果喜愛美善,四海之內的人都會不遠千裏而來,把善事告訴他。反過來,如果一個人不喜歡美善,別人會說他是自作聰朋,不願聽取好言好語。即使告訴他,他也會以自作聰明的態度和口吻說‘我早就知道了’,這樣就會把別人拒之於千裏之外。好人被拒絕了,那說長道短、搬弄是非、諂媚阿諛的小人就都來了,跟這些小人在一起,怎麽能把國家治理好呢?”

30年前,孟子遊學時的魯國,文風很盛,笙歌不斷,還是一個禮儀之邦。現在再次來到故地,孟子是既興奮又感慨。魯國的學者和那些年輕的士子紛紛前來請教他,對他表示歡迎。在當時的文化學術界竟激起了一陣漣漪,但隨之而來的,卻是遭人暗中嫉妒。

一天,魯平公正準備外出,他身旁的得寵小臣臧倉說:“君上以往出宮前,會先吩咐執事的臣子,告訴他去什麽地方。今天車子都已備好,執事臣子卻還不知道君上要去哪裏,所以特來請示。”

平公說:“想去看孟子。”

臧倉趁機進讒,說:“君上怎麽會自降身份去拜訪一個平常百姓,莫非他是個賢人?禮義是應該由賢人先做出榜樣,別人再去學習的。可孟子在辦理母親的喪事時,隆重的情況遠超過從前辦理父親喪禮。這樣的人,君上沒必要去看他。”

就因小人的一句話,平公便打消了此意。

樂正子進宮謁見平公,問為什麽不去見孟子。平公便把把聽來的話告訴了樂正子,認為孟軻是不懂禮義的人。

樂正子說:“君上所說的喪禮上逾越的部分指的是什麽?是指以前用士禮,後來用大夫禮;以前用三鼎,後來用五鼎嗎?那是因為孟子後來有了官職,禮數上不一樣了。”

平公說:“不是說這個,是說後來的棺槨衣表都比以前的華美。”

樂正子說:“這也不能算逾越,因為貧富情況不同啊。”

樂正子辭走後,又去見了孟子,說:“我曾把老師的道德學問告訴過魯君,魯君本想親自前來拜望老師的,卻被寵臣臧倉阻擋,所以沒有來看老師。”

孟子說:“大道能行,或許是有力量在暗中推動;如果大道不能行,也許有力量在暗中阻止,隨他去吧。我不能和魯侯見麵,豈是臧倉這個人的能力所操縱的?”

魯國和齊國是世仇,素有積怨。魯國想任命慎子做將軍,統兵攻伐齊國。孟子不以為然,他說:“不先用禮儀教導人民卻叫他們去打仗,這是禍害人民。在堯、舜時代,是絕不會這麽做的。即使該戰擊敗了齊國,取得了南陽地方,道理上也是講不過去的。”

慎子聽了該話,臉色驟變,他很不高興,說:“我真不明白你這話是什麽意思!”

孟子說:“我來告訴你,周朝初期規定,天子的地方是方圓一千裏,如果不夠的話,就不能接待諸侯的朝覲。諸侯的土地方圓一百裏,如果不夠的話,就不能保守宗廟祭秘的典製冊籍。當初周公封在魯國,方圓一百多裏,不是因為周朝的土地少才給他這麽多;薑太公封在齊國,也是方圓一百多裏,也不是因為周朝的土地不夠。

“現在魯國的土地麵積有一千多裏,你認為如果出現聖王,魯國的土地會減少還是會增加?如果不以戰爭的方式把南陽地方從齊國取過來給魯國,有仁心的人尚且不願意這麽做,何況是用戰爭殺人的方式去取得呢?君子侍奉國君,一定要引導他做合理的事,讓他的心誌往仁道的方向發展才對啊。”

孟子責備慎子不引導國君仁政愛民,反而引發戰爭,傷害人民。這幾句話,義正詞嚴,說得慎子無言回答。孟子繼續開導他說:“現在一般侍奉國君的人,動不動就自誇:‘我能夠替君上開拓國土、充實府庫。’這所謂的良臣其實就是古時候所說的民賊。國君心不向正道,誌不在仁政,還幫著他搜刮民財,這簡直就是助紂為虐啊!

“還有人說,他能替君王結約盟國,作戰一定能夠勝利。照著這個做法,不改變現在的人心風氣,即便把天下都送給他,也不會安穩的。”

孟子對這種喜歡殺伐、征討的好戰分子,從來都是毫不留情,當頭棒喝。孟子的一生遭遇,與孔子大致相似,既不能在諸侯中推行仁政,便決心返回故裏,從事教育工作,於是便和弟子們起程還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