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曆列國

鄒國答穆公問

孟子在外遊學,學成後教書,到後來又開始遊說旅行,這段時期,列國的局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公元前356年,趙、燕兩國的君主在山東穀陽會和,鄒、齊、宋三國君主在山東汶上會和。

公元前355年,齊、魏兩國君主在郊縣會和,秦、魏兩國君主在陝西澄城會和。

公元前354年,秦在陝西澄城打敗了魏軍,7000人被斬首,攻陷了陝西韓城。魏派元帥龐涓領軍攻打趙國,圍困趙都邯鄲。

公元前353年,齊命田忌為元帥,孫臏為軍師,直入魏境。魏撤軍回擊,兩軍在山東菏澤大戰,魏軍潰敗。韓攻東周,攻下了陵觀、稟丘。

公元前352年,秦國自商鞅變法後,國力增強,震懼諸國。

公元前350年,秦國遷都到鹹陽。

公元前349年,趙國國都從晉陽遷到邯鄲。

公元前346年,衛自貶為侯,對魏、趙、韓稱臣。

公元前341年,魏討伐韓國,齊命田忌為上將,孫臏為軍師,攻魏救韓,在河北大名縣東北方向大敗魏軍,魏太子被俘、龐涓被殺。齊相鄒忌汙蔑田忌謀反,田忌投奔了楚國。

公元前340年,秦大夫衛鞅聯合齊、趙攻打魏國,魏大敗,割地求和。衛鞅被封於商,號商君。

公元前337年,蘇秦以連橫策略遊說秦惠王,未被采納。兩年後,他又以合縱策略遊說趙,趙封蘇秦為武安君。

公元前334年,齊、魏兩國同時宣布稱王。

公元前333年,蘇秦挾合縱對抗策略在各國遊說,被各國重視,所以身佩六國(燕、趙、韓、魏、齊、楚)相印。秦王後悔失去蘇秦,便用提出連橫對抗策略的張儀為客卿。

公元前332年,秦唆使齊、魏聯合攻打趙,蘇秦害怕,請出使燕國。蘇秦離趙後,合縱對抗即告瓦解。

公元前330年,秦攻打魏,魏割地求和。

公元前328年,秦三次攻打魏國。任張儀為相。

公元前325年,秦惠王嬴駟正式稱王。

公元前324年,秦相張儀攻打魏。蘇秦任燕相,後因作風問題,被查,便逃到了齊國,齊國任他為客卿。

公元前323年,張儀與齊相、楚令尹在江蘇銅山相會。韓、燕二國同時宣布稱王。

公元前321年,齊相田嬰去世,田文嗣位,即孟嚐君。

孟子看著局勢如此紛擾動**,而自己的抱負和理想卻無法實現,心情焦躁苦悶,他曾經用伊尹來比喻自己的狀況,說出了他當時心中的抱負。

一次,萬章問孟子:“傳說伊尹是因為割肉烹飪的手法而得見了湯,並要求湯任用他,不知道有沒有這麽一回事?”

孟子認為這是無稽之談,他說:“伊尹以前是個農民,在鄉間耕作時就喜歡堯、舜的道理,如果不是堯、舜的主張,就算是把天下的高官俸祿給他,他也不會接受的。不合乎義理,不是正道的,他不會給別人,也不會接受別人的。商湯曾派人給他送去重禮,他卻悠閑自得地拒絕了:‘我要這些聘禮做什麽?出去做官,哪裏能比得上像現在這樣住在田野間,自由自在地陶樂於堯、舜的道理中呢?’

“後來,商湯曾三次派人聘請他,他才改變了原來的心意,他想自己與其在田野間陶醉於堯、舜的道理,倒不如努力讓國君們成為堯、舜一樣的君主,使人民都成為跟堯、舜時代一樣好的人民呢?他可以親身去體驗一下堯、舜時代的境況。

“伊尹說,上天創造人民,會讓先知道事理的人去喚醒那些後知道事理的人;而他就是人民中那些先領悟道理的人,所以他決定拿著大道理去喚醒一般人民。

“伊尹想讓天下人民都能蒙受堯、舜的恩澤,他願意把天下重大的責任擔負起來,所以他一到商湯那裏,就把這層意思向商湯陳說,勸他立即討伐夏桀,拯救人民。為了別人而委屈自己,這就是聖人。聖人的行為雖然與眾不同,或歸隱田園,或親近國君,或不屑做官,或固守職位,但都會保持聖潔的身心。我聽說的是伊尹以堯、舜道理要求商湯實行,沒聽說過他以割肉烹羹手藝求商湯任用他。”

這是孟子與自己徒弟的對話,可見孟子希望能夠匡正時弊、拯救蒼生的心願是很殷切的。

鄒國是當年周武王封上古顓頊的後裔所在地,這裏本是魯國的附庸,春秋時代晉升為子爵之國,戰國時代穆公改號為鄒,成為了一個很小的國家。

孟子學成後,也想要為自己的家鄉服務,穆公也聽說了他的賢名,便派人請他回國,任他為士。

當時鄒、魯間經常會發生內訌,相互交兵。有一次穆公對孟子說:“我國的官員戰死了33人,但是老百姓卻沒有一個人願意為他們效勞賣命的,殺了吧,人太多了;不殺吧,他們就眼睜睜地看著長官們戰死而不相救,這該怎麽辦呀?”

孟子回答:“在這個到處都兵荒馬亂,人們處於饑餓的年代裏,您的人民年老體弱的都難免一死,然後扔在田溝山澗;年輕力壯的都逃往四方,逃走有好幾千人。但是您的糧倉裏堆滿了糧食,錢財也很充足,可是地方官員並沒有把人民的疾苦如實向您稟告,這是您對政事的忽視,而殘害了在下的人民。

“曾子曾說過,人們要小心警戒,不要做惡事,如果做了,那一定會還報到你身上來的。官員平時對百姓欺詐剝削,百姓對長官的恨無處發泄,現在逮到機會得以報複,您怎能責怪他們呢?今後隻要您實施仁政,百姓自然會愛護他們的長官,一旦有事,也會為長官拚命。”

對於孟子勸諫,穆公並未完全領悟,他心裏雖然尊敬他,政治上卻不重用他。所以孟子準備像孔子當年那樣,到大國去遊說諸侯,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