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人辭世
最後一次公開露麵
《莊嚴彌撒曲》完成後,貝多芬將它獻給了魯道夫大公。貝多芬本來打算由出版社出版這首曲譜,可是後來又改變主意,決定不由出版社出版,而是由各國宮廷預約出版。但是預約的數量並不多,隻有普魯士王、撒克遜王、路易十八、俄皇等,共10部而已。
出版這一部曲譜之時,貝多芬向朋友及出版社借了相當數量的金錢,10部左右的預約,與他所借的款項相較之下,可說是杯水車薪。如果無法償還出版社的債務,必定吃上官司,貝多芬因此坐困孤城。
貝多芬希望魏瑪公爵也能預約這部作品,於是送一份預約書到魏瑪公爵使館。使館接到貝多芬的預約書後,表示可以幫他代銷,他們告訴他說如果有適當的人,事先對公爵進行說服則更好。
因此貝多芬請歌德去遊說。歌德很得魏瑪公爵卡爾·奧古斯特的信任。在此之前,貝多芬也曾將自己的作品《平靜的海洋與幸福的航程》寄給歌德,可是卻沒有回音。
貝多芬很不願意拜托歌德,可是除此之外卻別無他法。於是他寫信給歌德:
到目前為止,我完成了許多作品,可是報酬卻極少。現在我並不是單獨一人在過活。6年前我就開始替代亡弟遺子的父職。現在16歲的他,是個前途似錦的有為青年,在良好的教導下,他已經精通英國文學。
然而在這個國家裏,小孩的教育費用十分昂貴。加上數年來我因疾病纏身,無法到處演奏,收入有限。
貝多芬把自己生活艱困之事,一條條地敘述,希望歌德能把自己所作的彌撒曲介紹給魏瑪公爵。
他引頸盼望,企求回音。然而幾天之後,仍得不到一點消息。即使如此,貝多芬仍然認為歌德已經向魏瑪公爵介紹了自己的《莊嚴彌撒曲》。可是這隻是貝多芬一廂情願的想法。
歌德不接受貝多芬的請求,使他想起在特普利斯與歌德見麵的情形。那時他曾非常為歌德難過,但是貝多芬仍喜愛和尊敬他的詩。歌德對於貝多芬在特普利斯的態度非常不高興,他現在一定還認為自己是一個粗暴、無知、自負的人。
貝多芬的畫像
貝多芬想,如果歌德是一位真正的藝術家,他應該能理解我的音樂才是。
每個人的個性與想法,猶如每個人的外表長相,愛憎各有不同。歌德不喜歡貝多芬這個人,貝多芬也沒辦法。可是不喜歡自己的音樂,又該如何解釋呢?
不,他或許不是不喜歡貝多芬的音樂,隻是不知道他的音樂。貝多芬感到十分難過,好像挨了一記悶棍似的。
但是,貝多芬立即挺起胸膛,在內心深處喊著:“歌德,你可能不了解我的音樂。”為什麽呢?因為貝多芬的音樂對老歌德而言太深了,而且太超越時代了。
此時貝多芬的內心不斷地湧出新的勇氣。當貝多芬進行《莊嚴彌撒曲》創作時,他也在構想《第九交響曲》。在很早以前,貝多芬就想要寫這首交響曲。由於生活的困苦以及病魔的纏身,始終無法完成,可是每當想出一些構思時,貝多芬就把它寫在草稿紙上。
“歡樂、神的燦爛火花,少女、序曲的潤飾。”
這是1812年寫在《第八交響曲》草稿上的字句。
詩人庫克奈耳經常向貝多芬問起:“在你的作品中,你最滿意的是哪一部?”
貝多芬立即同答:《英雄交響曲》。
庫克奈爾意外地看著貝多芬說:“我仍然認為是《命運交響曲》。”
“不,是《英雄交響曲》,我最滿意這一部。可是並不是說它完美無疵。我是以完全不同形態來表現我的作品。”
貝多芬如此回答時,已經開始構思《第九交響曲》了。在沉思中,他又開始陷於恍惚狀態。貝多芬有時自言自語,突然又嚷叫起來,到處徘徊,周遭的人都覺得很驚訝。
草稿紙和筆記本上寫了各種句子:“這個不行,我所追求的比這個更好。”“這也不行,還不夠好,應該更明朗。”“這個太柔和了。”
一個人越是追求崇高、偉大的事,越是容易陷於痛苦之中。貝多芬就是如此,他有時充滿信心,有時陷入絕望,一頁又一頁的稿紙撕了又寫,寫了又撕。這部作品中不可缺乏的《歡樂頌》實在難以完成。最後終於想到了歌詞,貝多芬以顫抖的手寫下“我終於找到歡樂頌”及“我們來唱不朽詩人席勒的詩”。
貝多芬為了這首曲子而選擇以愛與歡樂為主題的席勒的詩——《歡樂頌》。席勒是與當代詩人歌德共享盛名的劇作家兼詩人,死於1806年,曾任曼海姆劇場的編劇、耶拿大學的史學教授。著有《強盜》《威廉·退爾》等多種戲曲,是德國文學史不可多得的偉大作家。
歌曲的詞已經決定好了,曲卻還沒有譜成。貝多芬心目中所要的曲子是篳路藍縷、曆盡滄桑,從苦難中步入苦盡甘來境界的那種歡樂的旋律,可是當時他還無法譜出這種曲子。性急的貝多芬又陷於恍惚狀態,脾氣變得更急躁,更容易發怒。朋友與學生們對他敬而遠之,他們知道要與他相處,得選對時間。
貝多芬在草稿紙上寫著:“車聲不像是高昂而歡樂的聲音,應有更歡樂的旋律才是。”
高聲地唱出愛與歡樂的席勒之詩——《歡樂頌》,最後以大合唱的形式完成。這就是《第九交響曲》,時間為1823年。
《第九交響曲》與《莊嚴彌撒曲》同是貝多芬晚年的代表作。貝多芬所要告訴世人的是,這兩首曲子可以帶給人類生命的尊嚴、自由與和平。這就是與厄運搏鬥、擺脫痛苦、讚揚勝利的歌曲。
《第九交響曲》完成之後,貝多芬對學生辛多拉說:“維也納人沉醉於羅西尼的音樂,而我不過是個過時的音樂家。”羅西尼是意大利的歌劇作曲家,他的音樂很得當時維也納人的喜愛。
辛多拉安慰貝多芬說:“這裏的人不知道老師的音樂偉大。因為其偉大,他們無法了解,現在正是他們逐漸了解的時候。”
“可能在我餓死之後吧。”貝多芬開玩笑說。
辛多拉感到困惑,露出悲哀的眼神。
“維也納的朋友,可能知道我打算舉辦《第九交響曲》與《莊嚴彌撒曲》的演奏會,但絕不知道演奏會不是在維也納舉行。”
“不在維也納舉行,到底要在哪兒呢?”辛多拉驚訝地問道。
“柏林。”貝多芬回答。
“我準備與柏林的樂團與劇場商議,可是得看情形而定,也許考慮改在倫敦。”
“屆時我會盡我所能協助老師的。”辛多拉說。
“謝謝。”
“祝您成功。”
這件事情不知怎麽傳到維也納人們的耳中,貝多芬的朋友以及提拔他的貴族們都很吃驚。
“貝多芬好像要在柏林舉辦這次作品的首次演奏會,如果真有這件事,實在是維也納的恥辱。”
“這是因為維也納人對他太過於冷淡了,我們應該重視他。”他們寄來共同聯名信,要貝多芬無論如何要再考慮看看。其中包括維也納貴族、上流社會的人們,以及貝多芬的朋友們。
身為偉大音樂家的你,怎能坐視著外國的音樂充斥在我國的音樂界而不顧?那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請你將你的偉大作品展示給我們。我們正期待這一天的來臨,希望你能讓我們如願以償。春天的腳步近了,你的新作在我們的麵前綻開絢爛的花朵,希望這雙重的歡樂能圍繞著我們。
貝多芬接到這封信時,內心的感激是無法言喻的。是的,維也納是他的第二故鄉,雖然在這裏生活得十分艱苦,可是貝多芬的音樂是在這裏孕育、茁壯成長的。維也納的人們對貝多芬抱著極大的期待,他絕對不可輸給意大利的歌劇作曲家。
想到這裏,貝多芬就打消到柏林的念頭。準備在維也納舉辦《第九交響曲》與《莊嚴彌撒曲》的初次演奏會。
1824年5月7日終於到了。
貝多芬已經精疲力竭了,演奏會場的安排事宜委托自己的學生及朋友,可是管弦樂團與合唱團的練習卻無法委托他人。到了這一天,貝多芬戰戰兢兢,把疲倦拋諸腦後。長久以來,費盡心血的努力成果終於要呈現在世人的麵前了。
貝多芬當然是站在指揮台上的指揮,可是當他這樣決定後,問題又產生了。
首先,樂團團員反對他的決定。“雖然您是作曲者,可是您的耳朵聽不見,聽不見又如何能指揮呢?”
“我們無法安心地在先生的指揮下演奏。”大家都這樣說,實在也不無道理。
可是貝多芬充滿信心,他說:“即使我的耳朵聾了,可是我的靈魂仍然能聽到你們的演奏。而且這些作品是我經年累月努力的成果,非由我指揮不可。”
但是大家仍不同意。為什麽呢?因為兩年前在練習《費黛裏奧》時曾發生如下的事:當時是由貝多芬指揮,由於耳聾,舞台上的歌與他們指揮的交響曲團不能配合,以致最後無法練習下去。
雖然這次並不是歌劇,應該不會再發生那種事,可是團員們仍不放心。
貝多芬也不改變自己的決心。為了消除樂團團員的不安感,貝多芬對他們說:“那麽,除了我之外,再選一位指揮,這樣你們就可以安心演奏了吧。”
當貝多芬這樣決定後,大家在那次演奏會無不竭盡所能,可能是因為大家抱著感謝的心情。當初貝多芬決定在柏林舉辦這兩部作品的初次演奏會時,要開演奏會的事已經傳遍整個維也納。正因如此,當貝多芬改在維也納舉行時,演奏會場在開場之前已經擠滿了群眾。會場內外人潮洶湧。其中包括由於生病無法走路而由擔架抬著的宮廷顧問茲美斯卡。
貝多芬帶著另一位指揮烏姆勞夫出現在舞台上,聽眾響起熱烈的掌聲。兩人各站在一個指揮台上。人們屏息觀看這種異常的光景,等待著演奏的開始。
不久,兩支指揮棒同時揮動,演奏開始。貝多芬的耳朵聽不見樂團團員的演奏,可是任何輕微的音符卻逃不過他的心靈。貝多芬看不到自己的指揮姿態,隻是一心一意地貫注於配合旋律,到達渾然忘我的境界,揮動著指揮棒。
演奏完畢時,貝多芬背對著聽眾茫然地站著。
費盡心血創作的兩部作品,現在已長大、長出翅膀,振翅翱翔。緊張的情緒放鬆之後,貝多芬突然感到全身無力,烏姆勞夫便扶著他的肩膀,轉向聽眾。
這一瞬間,貝多芬感到全身仿佛觸電一般。他終於成功了。什麽也聽不見的他,耳朵中似乎響起如雷的掌聲與歡呼聲。有跳起來的人,有鼓掌的人,也有大聲叫喊的人,他們以各種方式表達對貝多芬的感激。
貝多芬向聽眾鞠躬答禮,他的心中在喊著:“唱吧!唱歡樂之歌,高聲地唱吧!唱出你們的高興。”
狂熱聽眾們的掌聲一直不停。
貝多芬五度上台致謝,演奏會盛況空前。貝多芬疲憊的全身充滿了聽眾們的感激。最後他倒在烏姆勞夫的手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