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鄉異客

回到華州後,杜甫一心惦念著唐軍的戰績,同時又憂慮時下的災荒,這些使他食不下咽,日益煩躁不安。眼看世局紛亂,人民流離失所,而自己仕途坎坷,有誌難伸,48歲的杜甫身心俱疲。

乾元二年(759年),關中一帶收成銳減,民不聊生,杜甫下決心棄官西去。他覺得自己蹉跎了半生光陰,依然毫無成就,也許仕途真的不適合他。

因為杜甫有一個從侄在秦州(今甘肅天水),他便帶著妻兒作客於此。

杜甫在秦州住了三個月,他時常獨自凝望天邊陷入沉思。官位雖然放棄了,但忠君愛國之誌並沒有忘懷。眼見戰亂依舊,百姓流離,聯係到自己漂泊作客的流浪生涯,杜甫不禁潸然淚下。妻兒都在身邊,但杜甫的心靈仍然是孤獨的,他惦念著音信杳然的弟妹,也想念著好友李白,《夢李白》二首是表現他對李白惦念之情的傳世佳作。

李白從潯陽獄中開釋之後,乾元元年(758年)又被逐於夜郎(今湖南懷化一帶),約在乾元二年春夏間才遇赦得還。這時的杜甫還不知李白獲赦的事,所以仍舊十分擔心他的安危和健康情形。

天水東柯穀子美閣

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

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

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

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

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

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黑。

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

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

——《夢李白》其一

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

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

告歸常局促,苦道來不易。

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

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誌。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孰雲網恢恢,將老身反累。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夢李白》其二

杜甫自從和李白在魯郡作別之後,便常常懷念他,這次竟然接連幾天夢見李白相訪。他想起李白這位飄逸不凡的大詩人,竟會被牽累,老來還要受囹圄之苦,天道不公,不公至斯。杜甫於是慨然寫下“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這樣深沉的無奈。

在秦州期間,杜甫感於時事變化,深悟世情的轉移無情,及戰亂下生命的無依,慶幸自己及時看破了仕途的不可靠。

每當戍邊的鼓聲淒涼地在月白風清的夜晚響起時,雁群從天邊傳來哀淒的叫聲,秋月皎潔地掛在天空,杜甫仰望明月,不禁深深地懷念起家鄉及流離四散的手足。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月夜憶舍弟》

國事、親情、友情,沉浸在對這些的回憶中,時光很快便流逝了。杜甫一向經濟拮據,此時生活更加困難,幾乎難以維持溫飽。吐蕃又趁唐朝內亂攻入秦州,使得秦州陷於一片混亂。杜甫一家隻得再度遷徙。離開秦州後,杜甫選擇了同穀(今甘肅成縣)這個地方,原因是同穀物產豐饒且氣候宜人。這一帶盛產的山芋、蜂蜜、冬筍等,都是維持生活的食物;而良好的氣候、幽靜的山川,更可以調養杜甫的身心。這年十月,杜甫由秦州出發前往同穀。

在同穀停留不到一個月,杜甫又決定遷到富饒而平靜的蜀地。

杜甫一家在一年之中,四度遷移,春由洛陽回華州,夏自華州徙秦州,冬由秦州赴同穀,又自同穀奔成都。老邁羸弱的杜甫何嚐願意東奔西走,他也是被迫要找尋一個可以永居的地方。

乾元二年(759年)冬末,杜甫一家安全抵達成都,暫住在城西郊外的浣花溪寺。這是一座古廟,寬敞幽靜,杜甫很喜歡這裏的環境。

這時高適正在彭州(今四川彭州)為官,他給予了杜甫一些生活上的照顧。杜甫的另一位朋友嚴武在巴州(今四川巴中),他似乎不那麽寂寞了。第二年春天,杜甫便在成都的浣花溪畔建了一處居所,經費據說還是朋友募集來的。給予他最多幫助的,是他在成都為官的表弟。當表弟獲悉杜甫要定居下來時,便親自為他安排一切,解決了他籌款遷居的困難。

春末,杜甫的居所落成,這就是後來的杜甫草堂。浣花溪的幽美,林木的蒼翠、寧靜,不啻是世外桃源。杜甫坐擁青山綠水,逍遙自在地過了一段靜謐溫馨的生活。平靜之中,享受天倫樂趣,一家大小也都健康活潑起來。從此這座樸素簡陋的茅屋便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聖地,人們提到杜甫時,可能會忽略了他的出生地和去世的地方,卻總忘不了成都的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