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沛流離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杜甫的逃亡生活可想而知。他對妻子和兒女始終懷有愧疚之心,自己為人夫、為人父,不能保證他們的溫飽,還要讓他們跟著自己受這等離亂顛沛之苦。其內心之淒楚,不難想見!

奔走在路上的難民彼此相遇都沒有一絲笑容,大家都是背井離鄉的流浪者,國恨家仇齊上心頭,滿腔怨憤,向誰訴說?他們不論是年老或幼小,除了神情疲憊外,衣著都是襤褸不堪,誰也沒有多餘的精神去注意外表的整潔與否,大夥兒隻關心能否走到一處和平的地方,開創新的生活。

日複一日的奔波,食不知味,睡不安寧,前途茫茫。有些老弱婦孺,不耐長途跋涉之苦,倒斃在路旁的比比皆是,真是一幅慘絕人寰的流民圖。

杜甫一家從白水北上,欲往鄜州(今陝西黃陵一帶)。這段路程不僅要穿越荒山野穀,還要走過偏僻而少有人跡的地方。飛鳥時常盤旋在上空,遠處的樹林裏隱約可聽到野獸的吼叫,使人心驚膽戰、倍感淒涼。

放眼望去,逃難的人群疏疏落落地找了塊較平整的地方坐下休息,疲憊不堪的難民東歪西倒地靠著樹幹,有的索性直接躺在草地上,有人兩眼茫然地看著地麵,垂頭歎息。除了微風掠過樹梢的聲音外,就是婦孺們受不住流離顛沛之苦的哀泣聲。最使人心酸的就是孩子們的哭泣,大人們尚且能夠強忍著饑餓,但不懂事的孩子如何忍得住?尤其是繈褓中的嬰兒,他們的哭聲使得父母長輩更加心酸。

事實上,在杜甫前往鄜州的一路上,不隻是老弱婦孺受不了跋涉的煎熬,就是杜甫自己也身心俱疲。當時一起逃難的人本來很多,後來大家往不同的方向走,和杜甫一起要去鄜州的隻有數十人上下。杜甫到鄜州是想去投靠一個名叫孫宰的朋友。

饑餓是整個逃亡過程中最重要的問題,幹糧不多了,杜甫就學流民們一樣采些野菜充饑。當他們深入山區時,遠遠傳來一陣虎嘯猿啼,流民們膽戰心驚不寒而栗,大家戰戰兢兢地走,不敢隨意出聲,深恐引來虎狼。不過小孩子很難不表現出害怕,他們常常被嚇得哇一聲便哭了,大人們隻好連哄帶騙,用盡辦法使他們安靜下來。通過山區後,大家才鬆了口氣。

這種困頓艱險的旅途後,杜甫一家終於到了朋友孫宰居住的地方——鄜州三川縣。當杜甫帶著妻兒抵達孫宰家時,已是夜晚,家家戶戶都已緊閉大門,原野裏一片寂寥,隻有不知名的蟲子在喃喃私語。

孫宰對杜甫倒是非常熱誠,為他們準備了豐盛的菜肴,又騰出一間寬敞幹淨的房間給他們。杜甫對孫宰的古道熱腸感激涕零,一家便暫時寄居於此。

約莫過了半個月,杜甫一家人在旅途中的疲憊已逐漸恢複,雖然生活相對安定下來了,但杜甫因關心國事而產生的憂慮卻沒有絲毫緩解。

十月,杜甫得到了關於戰爭的消息,唐軍在陳陶(今陝西鹹陽東)及其附近的青阪接連吃了兩場敗仗,且傷亡慘重。杜甫感慨連連,於是寫下了記載陳陶、青阪兩場慘劇的戰爭史詩。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陳陶澤中水。

野曠天清無戰聲,四萬義軍同日死。

群胡歸來血洗箭,仍唱胡歌飲都市。

都人回麵向北啼,日夜更望官軍至。

——《悲陳陶》

我軍青阪在東門,天寒飲馬太白窟。

黃頭奚兒日向西,數騎彎弓敢馳突。

山雪河冰野蕭瑟,青是烽煙白是骨。

焉得附書與我軍,忍待明年莫倉卒。

——《悲青阪》

《悲陳陶》中的“四萬義軍同日死”一句雖然隻有七個字,卻活生生地道盡了戰爭的悲慘。四萬生靈在同一天同一地點為國捐軀,這是多麽巨大的代價!《悲青阪》中的“忍待明年莫倉卒”一句,在悲痛之後,又委婉地勸說要忍著恥辱,待明年好好準備收複失地。杜甫苦口婆心、忍痛求存的愛國之心和憐恤之心,在這兩首詩中表露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