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懷天下

天寶十二年(753年),就是杜甫與鄭虔相交的那段時間裏,長安秋雨連綿,關內一帶洪水泛濫,大片農作物被淹,收獲無望。整個長安城都處在一種憂慮的狀態中。

不久後,米價暴漲,政府從太倉中撥十萬石米低價賣給百姓。杜甫也每天到太倉買米,可見他的生活也過得相當困頓,可是隻要有一點錢,杜甫就會去買酒,然後邀鄭虔一起暢飲。

飲到痛快淋漓時,杜甫不免對鄭虔訴說心中的苦悶,一心求取功名卻屢次落第,如今生活日益困頓,真是一事無成。鄭虔安慰杜甫說,求取功名要有耐心,千萬不能急躁,而且有時候還要看運氣。他勸杜甫不要氣餒,堅持下去就一定有希望。不過杜甫似乎已經對仕途失去了信心,他想效仿漢代的司馬相如,就算淪落到賣酒為生,也要以文名流芳於世。鄭虔知道,杜甫雖然說著絕望灰心的話,但是他的心裏仍然對仕途有所期盼,這不過是宣泄悲憤的情緒而已。

酩酊過後,杜甫回家寫了首詩送給鄭虔,作為兩人相聚的紀念。詩中他把醉酒時的談話都寫了進去,他的矛盾、他的掙紮,字裏行間都看得出來,一方麵他羨慕別人功名有成,一方麵又覺得就算有了功名,也不過是後世人茶餘飯後的談資,又有什麽意義呢?詩中雖然有矛盾的地方,但仍可以看出杜甫吐露的隻是一時鬱悶,最後他還是選擇之前選擇的道路。可憐的是為了這坎坷難行的仕途,杜甫的心靈長期忍受著煎熬,這種苦痛也隻有知交好友能夠了解吧。

這首詩杜甫寫得很慢,完成之後還吟詠再三,斟酌字詞,直到他認為滿意為止。杜甫對作詩的態度是極其認真而追求完美的,同時,他又是一個很多愁善感的人,風光水色、氣候變化、生活瑣事等都能產生比常人更深刻更敏感的心緒,有了感想,便皆可入詩。杜甫還比一般詩人多看到了一層社會現實,他對“民生之多艱”深有體會,自己也一直身處其中,這使得他總是愁腸萬結,因此,這首贈鄭虔的詩也充滿了愁緒:

諸公袞袞登台省,廣文先生官獨冷。

甲第紛紛厭粱肉,廣文先生飯不足。

先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過屈宋。

德尊一代常坎軻,名垂萬古知何用?

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鬢如絲。

日糴太倉五升米,時赴鄭老同襟期。

得錢即相覓,沽酒不複疑。

忘形到爾汝,痛飲真吾師。

清夜沉沉動春酌,燈前細雨簷花落。

但覺高歌有鬼神,焉知餓死填溝壑?

相如逸才親滌器,子雲識字終投閣。

先生早賦歸去來,石田茅屋荒蒼苔。

儒術於我何有哉?孔丘盜蹠俱塵埃。

不須聞此意慘愴,生前相遇且銜杯。

——《醉時歌》

天寶十年(751年)以前,杜甫在長安及附近並沒有固定的居所,多半都是住在客棧或驛館。這之後,他的詩裏開始漸漸提到曲江、提到杜陵,他的足跡也多半活動在長安城南一帶。長安城北直到渭水南岸是禁苑,供皇帝遊獵;城南是山林勝地,許多貴族顯宦都居於此,從城東南角的曲江到終南山一帶的名勝,如樊川北岸的杜曲、韋曲,安樂公主在韋曲北岸開鑿的定昆池,韋曲西的何將軍山林,以及皇子坡、第五橋、丈八溝、下杜城……這些地名在杜甫後來的詩中都出現過。從“寸步曲江頭”和“貧居類村塢,僻近城南樓”這樣的句子中我們可以推測,杜甫已經定居在曲江南、少陵北、下杜城東、杜陵西一帶,並且此後他開始自稱“少陵野老”“杜陵野客”或“杜陵布衣”。

杜甫居於長安期間,他的妻子似乎一直在洛陽,直到他有了固定的居所之後,才搬來長安。那時大概是天寶十三年(754年)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