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典獻賦

唐朝的開元盛世發展到天寶年間已日薄西山,開始顯露出晦暗腐敗的趨勢。

內部政局混亂,宰相弄權,李林甫等人勾結權貴,逢迎皇帝,排除異己,結黨營私,妄興冤獄,誅逐忠臣,整個朝廷被弄得烏煙瘴氣。奸佞小人得以親近皇帝,而賢達之士、忠良之臣反遭隔離摒棄而不能見用。

外部邊患無窮,守邊將領好大喜功,為支持戰爭,隻能加重賦稅,百姓苦不堪言,國無寧日。這裏著重闡述一下唐朝的邊患,因為後期的安史之亂也與邊患有著莫大的關係。

我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四方少數民族與中原地區總是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這些矛盾有時候用和平的方式——比如和親——來解決,有時候則訴諸武力。唐朝時的外患,北有奚、契丹、突厥,西有吐穀渾、吐蕃,南有南詔,東北有室韋、靺鞨,他們覬覦中原的富庶和繁華已久,屢犯邊境。

奚和契丹是唐初的兩個少數民族部落,太宗時依附於唐;武後時起兵叛唐,被平,於是倒向突厥;玄宗即位後,於冷陘(今內蒙古巴林右旗)之戰打敗奚、契丹,兩部落重新屬唐,唐設幽州節度使、平盧節度使以防禦;天寶元年(742年),安祿山就任幽州節度使,欲以邊功邀寵,屢次侵犯奚和契丹;天寶四年(745年),和親公主被殺,戰爭再次爆發。

吐穀渾位於今青海一帶,一直依附於唐朝。吐蕃自鬆讚幹布完善法律、整頓吏治後,一躍成為強大的少數民族政權。太宗時,文成公主入藏,對當地的經濟文化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中宗時,金城公主和親,中原地區與藏族的交往日益密切,兩者也在經濟文化上互相影響;後為爭奪河西走廊、安西四鎮,以及對絲綢之路的控製權,唐與吐蕃之間矛盾漸深;天寶八年(749年),玄宗為奪回戰略要地石堡城,以哥舒翰為大將,傾舉國之力奔襲,6月間,此戰告捷,然唐軍死傷數萬人。

南詔位於今雲南、四川、貴州一帶,太宗時曾設都督府管轄;玄宗時曾冊封南詔王為“雲南王”,並助南詔統一了西南的其他部落;統一後的南詔與唐朝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唐有意借南詔之力以抗吐蕃,而南詔也圖謀自身的發展壯大;天寶十年(751年),劍南節度使鮮於仲通率兵征討南詔,結果兵敗而回,唐軍犧牲六萬餘人;此後南詔與吐蕃結盟,不斷威脅唐朝的西南邊境。

各邊境戰事不斷,死傷無數,兵源自然越來越缺乏,政府開始不斷征兵。招募不到足夠的兵士,就各地抓人,戴上枷鎖送往軍隊。除了兵役之外,戰爭還需要大量的物資供給,國內賦稅日益加重,百姓苦不堪言,民生凋敝。

杜甫看到這樣內外交困而統治者尚不自知的現狀,心裏十分著急,他想盡快謀得一官半職,好為天下黎民請命,為他們謀福祉。天寶十年(751年)的正月,機會來了。

這一年的正月初八到初十之間,玄宗接連舉行了三個祭典:祭天地、太廟及玄元皇帝。杜甫趁著這千載難逢的時機,獻上了自己寫的三篇賦文,同時,又上表請求予以任用。

在呈給玄宗的表中,杜甫說杜氏一門自先祖杜預就一直心存儒學,奉守官位,到他的祖父杜審言仍然承繼先代傳統,官至膳部員外郎。而自己從小耳濡目染,七歲就能作文吟詩,到如今已不惑之年,依然於仕途沒有什麽成就,連最基本的生活也難以保證。他請求玄宗能夠看一看他的賦文,發現他的才華,恩賜給他像先祖那樣的官位,使他能夠得償所願。終於,杜甫的辛勞和苦心沒有白費,一絲曙光悄悄地透進他黯淡落魄的生命,為他帶來了希望。這時候的杜甫已經40歲了。

玄宗讀了這三篇賦文之後,大為驚訝,視杜甫為奇才,他馬上下令要杜甫待製集賢院,命宰相考校他的文章。這是杜甫在長安的十年裏最輝煌閃耀的時刻。集賢院考試這天,很多文人學士圍繞著他,他一時間聲名大噪。然而杜甫沒有想到的是,這一絲曙光並沒有劃破黑暗,迅疾如閃電的光亮之後,依舊是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