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走朱門
為了維持生活,杜甫不得不為自己尋找一條出路。當時的普遍做法是到貴族府邸充當“賓客”。這樣除了可以享受閑散的生活之外,還可以結交一些文人畫師。如果運氣好的話,還會被貴族人士舉薦給朝廷,受到青睞和賞識。
滿身倨傲的詩人,竟不得不向人卑恭屈節,為求獲得青睞,隻好壓抑著自尊。對於重視尊嚴、自負高傲的讀書人來說,這無疑是最大的悲哀!這種看人臉色、受人奚落的艱辛,委實令人難以忍受。不過,擁有強烈理智的杜甫卻將它忍了下來,他隱藏起心底的悲哀,把這種情形當作是過渡時期,腦海裏幻想著居官在位大展抱負的生活,那才是他追求的目標。為了遠大的前程,他咬緊牙根忍耐著。
杜甫曾寫過一首詩給韋濟,詩中體現了他備嚐艱辛卻寒貧自負的性格、忠君愛國的政治理想,以及攀附權貴的悲哀、懇求青睞的無奈等。
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
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
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
李邕求識麵,王翰願卜鄰。
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隱淪。
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
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主上頃見徵,欻然欲求伸。
青冥卻垂翅,蹭蹬無縱鱗。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於百僚上,猥誦佳句新。
竊效貢公喜,難甘原憲貧。
焉能心怏怏,祗是走踆踆。
今欲東入海,即將西去秦。
尚憐終南山,回首清渭濱。
常擬報一飯,況懷辭大臣。
白鷗沒浩**,萬裏誰能馴?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韋濟時任尚書左丞,頗有政績,史評其“從容雅度,以簡易為政”。同時,他也是一位詩人,其詩雍容典雅。他和同僚們宴飲聚會時,時常稱讚杜甫的詩作,他可以說是當時長安唯一一個因為詩而器重杜甫的人。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這首詩的一開頭杜甫就闡述了他所看到的社會現實,紈絝子弟,高官厚祿,珍饈美酒,真正有文才的儒生卻終身不得所依。之後,杜甫用了很大的篇幅述說了他早年的抱負,以及今日的失落,讀來令人心酸。這是杜甫的第一首自白詩,也是他窮困生活的開始。詩的最後,杜甫還說了今後的打算,他想東去大海,西遊蜀地,卻始終舍不得渭水清清的長安。這種想走又舍不得的心情在杜甫之後的人生裏屢次出現,可以說是一種優柔寡斷的性格在作祟,這種性格導致了他進退維穀的兩難境地。
這一時期的杜甫窮困潦倒,早已不複少年時的意氣風發。物質上,父親的去世使得杜甫幾乎完全斷了經濟來源,那時候的文人,除了自己入仕能得到俸祿之外,基本上隻能依靠家庭。精神上,看人臉色、遭人冷落的痛苦滋味,杜甫已經飽嚐,對於世態炎涼、人情淡薄,他也已經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
不過,難能可貴的是,即使環境再窘迫,衣食再無依,尊嚴盡失,抱負無門,杜甫仍然沒有忘記忠君愛國的初衷,就像上麵那首詩中寫的那樣,“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渴望走上仕途不是為了個人的名利地位,而是為了百姓,為了整個國家。他立誌要輔助天子使天下太平,民風淳樸,打造一個清明澄淨的世界。為了這唯一的誌向,杜甫不惜犧牲一切,這樣的執著,實是可敬!
天寶八年,即公元749年,神色黯淡的杜甫,回到洛陽度過了這個冬天。他到洛陽城北參謁了那時已經改名為太微宮的玄元皇帝廟,欣賞了吳道子的壁畫《五聖圖》,還寫了一首詩,以表示自己對玄宗過分推崇道教的不滿。杜甫在洛陽沒住多久,大概第二年春天就返回長安了。這已經是杜甫在長安的第四年了,他的仕途依然遍布荊棘,情況沒有什麽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