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年
二次落第
杜甫的功名欲望如此強烈,可以說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的家族傳統和家庭教育。
我們前麵已經提到過,杜甫在他的一篇賦文中提到過他的家族傳統歸納起來就是“奉儒守官”。他的第十三世祖杜預在晉朝的玄學思潮中以《左傳》為基礎,對儒學進行專門研究,終成一代儒學大師。而杜預的父親也是個尊儒學、貴德行、重名節的善良君子。還有杜審言——杜甫的祖父——也是個儒學文人。儒家思想講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杜甫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自然與他的先祖們一樣,處治世而憂國憂民。儒家又有“學而優則仕”的觀念,因而杜甫要走向追求仕途之路實在理所當然。
杜甫不僅遵從儒家道統、遵守禮法、忠君愛國、關懷政事,他還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救世熱情,有“仁民愛物”的人道主義思想。雖然與李白等人交情深厚,但並沒有受到他們那種逃避現實的思想的影響,他卓然自立,有堅毅的現實人生觀,肯定純粹入世。
杜甫像
受著這樣理想和熱情的一再激**,杜甫鼓起勇氣,來到了長安,這時他已經35歲。
凡是唐代的著名詩人,很少有沒到過長安的,他們都愛用美麗的詩句寫出長安的雄渾地勢、統治階級豪華的生活,以及日日夜夜在這裏上演的一幕幕興衰更替。
當年李白到長安時,上自天子,下至庶民,都對他極為崇拜、景仰,他也著實過了一段極為風流榮耀的日子。與之相比,杜甫的情形就顯得遜色了。
到長安的第二年——天寶六年,即公元747年,杜甫36歲時,他鼓起勇氣再次參加科舉取士,很不幸的是,他再次落第了。
滿懷熱切的政治抱負,鼓足勇氣走上入仕的唯一途徑,不幸又告失敗。當時杜甫的心情,我們可想而知。他30多年前的人生並沒有顯示出他於仕途沒有天賦,相反,他的才華和資質足以高中狀元,那麽為什麽他一再失敗呢?
天寶六年的科考由當時的宰相李林甫一手操辦。時年,玄宗終日在深宮裏縱情聲色,由一個精明有為的帝王日漸變成一個糊塗天子。他偶爾會想到自己的子民,心血**地減免賦稅,但他所任用的那些貪官汙吏橫征暴斂,往往比他減免的數額還要多好幾倍。
李林甫生平最忌恨文人,因為這些人來自民間,不識“禮度”,他怕他們任意批評朝政,對自己不利,於是巧施詭計,使得科考時無一人及第。之後,他反而上表皇帝以示祝賀,說這足以證明如今的民間已經沒有剩餘的賢能。
這樣一場欺騙文人的科考無疑讓所有人悲憤難平,杜甫也不例外。但當時李林甫把持朝政,大權獨攬,直到他死後,杜甫才敢說出這些年來的悲憤:
破膽遭前政,陰謀獨秉鈞。
微生沾忌刻,萬事益酸辛。
——《奉贈鮮於京兆二十韻》
杜甫在這場政治陰謀裏遭到打擊,他的經濟狀況也發生了變化。他的父親是在這個時期去世的,他在長安一帶流浪,一天比一天窮困。
幸好杜甫具有熱烈的感情,卻不是屈原式的殉身主義者,他的堅強理智恰好和熱烈的感情保持平衡和統一。他有著光明遠大的理想,但又不是李白式的浪漫理想主義者,他的理想是和現實緊緊融合在一起的。因此,杜甫在傷心之餘,在生活的重壓之下,並沒有自暴自棄,他決心重新振作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