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善至德
蘇格拉底一生都在堅持自己神聖的使命,即令自以為聰明的人發現自己的無知,再進而呼籲每個人“關懷靈魂,獲得至善的生活知識”。在他看來,道德是可以通過學習取得的。
雖然蘇格拉底不是一位普通的傳道者,但他將致力於傳授道德方麵的知識為己任。他在倫理學方麵的見解,與他的“靈魂論”和“知識論”是相互印證的。甚至可以說,他的“知識論”是“倫理學”的基礎,這從他的觀點:“罪惡根源於無知”“美德就是知識”“行惡之人隻是對美德的估計錯誤,而不是心甘情願的”中可以看出。
蘇格拉底認為“行惡之人隻是對美德的估計錯誤,而不是心甘情願的”,意思是說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善良和幸福的,一個人會去做壞事必定是他的良知被蒙蔽,以至於沒有看清事情的本質。
如果人人都能明白,物質上的享受和巨大的財富帶來的好處與靈魂的淪喪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那麽,就不會有人再做壞事了。而做壞事的人並不是真心地想去行惡,隻是他誤以為他做的事最終帶來的是幸福。
“美德就是知識”是指一種對“道德價值”的肯定,對“善”的堅定信仰,而人之所以行善,之所以擁有各種美德,就是因為培養了理性的行為與思考。理性的培養,首先是依賴客觀的知識。蘇格拉底認為“知識是一種回憶或認識的過程”,各種善的知識早已存在我們的心中,長者就是要設法鼓勵人們辨識、發現它們,所以蘇格拉底總是使用問答法激發人類心中的善。
蘇格拉底的“倫理說”,就是在闡揚“道德價值”,並認為它代表的是知識。他主張“罪惡根源於無知”,所以一個人隻要知道什麽是善,就一定會行善;隻要使人們都掌握理性的思考方法,並在日常生活上實行美德,這個社會就能和諧。
亞裏士多德曾質疑蘇格拉底的“倫理說”是否正確,他批評蘇格拉底忽略了靈魂的缺陷。因為蘇格拉底認為人們隻要知道什麽是善,就會去行善。然而這種認知的前提是,人的行為受理智的控製。
事實上,大部分人的行為受感情的支配,這就是靈魂本身的缺陷。亞裏士多德的批評是有道理的,但是蘇格拉底有關倫理道德的學說是具有真知灼見的。他有關倫理道德方麵的論析,已成倫理學的雛形。
創立科學的治學方法——辯證法、歸納法,並且經由這種方法建立了他的知識論,是蘇格拉底最偉大的成就之一。通過交談、辯論、問答的方式來獲得真理,這就是蘇格拉底所構建的辯證法。當他發現從最初的對自然的探索不能尋求到真理後,他轉變了探索的方向,進而構建了辯證法。
《斐德羅篇》中對辯證法有詳細的介紹,方法是蘇格拉底先建立一個“命題”,並假設其為真,然後一步步推想結論。“辯證法”不但為蘇格拉底找到追求真理的方法,也為後世指出探求真理的可循途徑。柏拉圖曾運用此法,並進一步將推論的結果與觀測的事實相比較,以證實推論是否能成立。
在蘇格拉底構建的所有學說中,知識論是對後世影響最深的。蘇格拉底知識論的效用最直接的表現在於推翻了智者所倡導的“真理就是知覺、感覺”的論點,以此恢複了真理的客觀標準。蘇格拉底所倡導的就是以公平、客觀的態度來對待真理的源頭,這就是柏拉圖哲學體係中的主導,即“相論”。
什麽是“相”呢?這就是“概念”或是“共同的質”。“相”是某一事物具有的普遍的,而且不變的質的特性。這是由歸納比照同一類型、同一種屬性事物的性質而來的,將這些事物的相似性質保持,擯除它們各自特殊而且互異的性質,這樣就能為某一事物確立其“相”。
例如,人們不能把棕色這一性質歸納入“馬”這一“相”中,因為有些馬雖是棕色的,但並非所有的馬都是棕色的,同時也並非凡棕色的東西即是馬。反之,人們可以把“四隻腳”這一性質歸納入內,因為所有的馬都是四隻腳的。這也就是揭示事物與概念之間、個體與一般之間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