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時世》
1854年1月,狄更斯到英國一個盛產棉花的地方旅行,正趕上那裏的棉花工人鬧罷工。雖然他很尊敬罷工者井井有條、民主作風的會議,但他並不喜歡罷工這種爭取自己權益的方式。
《艱難時世》的構思就是在目睹罷工之後產生的。狄更斯在動筆之前,仔細觀察了這裏的生產生活,高利潤、廉價勞工,以及資本主義者所宣揚的工人階級不安本分的真相。
事實上,這本書並沒有明顯地記錄棉花工人的日常生活,與其說它是一種體驗,還不如說是對工業主義的分析。蕭伯納曾指出它的特征:“它是對物質文明造成的社會問題的一種警示,同時它指出,這些問題不是我們的錯,而是社會秩序本身的紊亂造成的。”
要將這樣一個論點轉變成虛構小說的形式,對狄更斯而言是巨大的挑戰,而且在周刊上連載的壓力,更是逼得他發瘋。連載完畢後,狄更斯覺得精力消耗殆盡,短時間內似乎難以恢複。
1854年3月,克裏米亞戰爭爆發。英國當局將注意力轉移到對外戰爭上,對國內的矛盾更是應接不暇。同時,當局將這場戰爭宣傳成正義的、為保全自身利益而進行的,全國人民理所當然為了支援戰爭而發起各種運動,比如捐款,這使得狄更斯感到厭惡。
戰爭的同時,霍亂也在侵襲著這個古老的城市。倫敦因霍亂而死去的人幾乎比克裏米亞戰爭中死去的英國士兵還要多。狄更斯在雜誌上激烈地抨擊政府對國內事務的無能,力勸工人與中產階級聯合起來,推翻政府。事實上,他一直對罷工、暴亂等激烈的革命形式持反對觀點,這一次可能是對政府太失望了。
這一年的聖誕節,狄更斯收到一封信,他認出了信上的筆跡,是瑪麗亞·比德涅爾。
她寫信的目的似乎是想和這位已經成名的舊識恢複往日的友誼。狄更斯回了封措辭十分禮貌但也明顯疏離的信給她。後來,狄更斯曾邀請瑪麗亞和她的丈夫共進晚餐。
再次見到初戀情人,狄更斯的心情很複雜。對於瑪麗亞多年之後的形象,狄更斯在《小杜麗》一書中有著比較隱晦的描寫:
她一向是高高瘦瘦的,現在卻變得很肥胖,還有點氣喘,不過那還不打緊。最讓人受不了的是,之前她的所思所言是那麽迷人,現在卻變得囉唆愚蠢!
戰爭結束後,社會改革依然毫無進展。狄更斯不再相信普通的選舉權對社會革新會有什麽實質性的功效,因為一般民眾並沒有接受適當的教育,他們很難明智地投下自己的選票,而且他們似乎對目前的處境有些麻木。
這期間,狄更斯有一件相對開心快樂的事情。有一天,他和朋友到倫敦鄉下遊玩,他到了兒時到過的地方,那是一座小山,山上有一棟很漂亮的房子。狄更斯想起他那時問父親的話,以及當時父親的回答。
現在狄更斯完全有能力買下這棟房子,而房主也剛好要出售它。多年夙願得償,狄更斯一家很快搬到了這裏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