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挽留

車匿淚流滿麵,沒精打采地牽著犍陟返回王城。就連日行千裏的良駒也好像因主人的離開而傷心難過,一副疲憊不堪的樣子。太子出走的消息傳開以後,全國上下惶惶不可終日,年邁的淨飯王幾乎茶飯不思,聽說車匿已經回宮,便趕緊招來詢問。

“你跟隨太子私自出宮,現在為什麽隻有你一個人回來?”

“稟告大王,太子命我跟隨出宮,我不敢違抗。我們到了一座高山下,聽說山上有苦行林,太子便摘下寶冠、瓔珞,脫下衣服,換上袈裟,一心要去訪仙學道。我曾苦口相勸,無奈太子心意堅定,最後他用寶劍割下頭發,以示決心。我怎麽哀求都沒用,隻好獨自回來向您稟報。我沒能把太子勸回來,罪該萬死,願意接受大王的處置。”

說完,車匿便把太子的寶冠、衣物和頭發等一一呈於淨飯王。淨飯王睹物傷情,昏厥了過去,群臣趕忙招來禦醫急救。這時,後宮的摩訶波闍波提王後和耶輸陀羅王妃也趕過來探聽消息。她們也早知道太子有出家學道的想法,但是沒想到來得這麽突然,突然聽到這個消息,都悲慟欲絕!

一個是自幼把太子撫養長大,視同己出的姨媽;一個是結婚不久並生下王孫的愛妻,這分離如同死別。她們想到太子將以尊貴之身,行走在荊棘坎坷的道路中,在林間的石塊上坐臥,受饑餓、寒冷等苦難,就如利劍穿心般痛苦。這種打擊對她們是何等的殘酷。

車匿是太子的忠仆,雖沒能勸回太子,但他已盡心力,所以不便對他太過責備。現在大家認為最好的計劃是根據車匿的匯報,派人去找太子,並設法把他勸回來。

兩位貼心大臣自告奮勇,願意親自去勸說太子,並且表示他們有把握把太子請回城。

淨飯王轉悲為喜,命他們趕快出發,回來後,會重重賞他們。

兩位大臣帶著一批隨從立刻離開王城向苦行林進發。打聽過後,他們知道了悉達多太子的確切去處,滿心歡喜,便馬不停蹄地趕去。他們一邊趕路,一邊沿途打聽,終於在半路上遇見了太子。太子雖然已除去華服身披袈裟,但是慈祥莊嚴的麵貌,一眼就能認出來,大臣和侍從們趕緊下馬行禮。

一位大臣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說:“太子,自從您離開王宮後,國王和王後都悲慟欲絕。聽聞車匿的敘述,國王一度昏厥過去,現在仍然夜不成眠,食不知味,終日憂傷悲泣。眼看著國王一天天地消瘦下去,我們做臣下的看在眼裏,實在於心不忍,但又無法勸慰。除非太子能夠回心轉意,否則年邁的國王怕會不久於人世。

“耶輸陀羅王妃更是整天以淚洗麵,幼小的羅睺羅王孫雖不懂事,但是他總是抱著王妃哭喊著要父親。這種情景實在令人心酸。請您念及人世間所有的親情,不要讓國王、王後和王妃母子失望,立即返回王城吧!”

兩位忠心耿耿的大臣聲淚俱下地苦苦勸慰,他們接下來又宣讀了淨飯王給太子的信函:“悉達多,我一早便知道你有求道以解脫世間痛苦的心願,你能有這種仁慈善良的心願,我很欣慰。但是修行不一定非得去深山幽穀裏不可,在家孝順父母,也是修行。世間廣大,到處都可以修行。你說你要救度眾生,但是你怎麽能忘記眼前最需要你救度的人——你年邁的雙親、年輕的王妃,以及幼小的羅睺羅,還有迦毗羅衛國所有的百姓們!他們聽說你出宮後,一個個都失魂落魄,惶惶不可終日。

“你再想想看,為什麽不先救度憂傷過度的雙親、恩愛的王妃、幼小的王孫,還有殷殷盼望的舉國百姓呢?置父母妻兒於不顧,能算是慈悲嗎?

“悉達多,一想起你要居住在人跡罕至的深山叢林裏,整天與毒蛇猛獸為伍,受狂風暴雨、雷電冰霜的侵襲,我的心就如同刀割!

“悉達多,真正的大法,不一定非要到深山叢林中去才能獲得。我可以在王宮花園裏為你開辟一個幽靜修行的地方,等你治理國事幾十年,羅睺羅長大成人,可以繼承王位掌理國政時,你把政事交給他,然後再一心去修行,這不是很好嗎?”

太子聆聽了父王的旨意後,神色莊嚴地對兩位大臣說:

我了解父王的憂傷,割斷恩愛親情固然痛苦,但是生、老、病、死更恐怖,所以我要早早尋求解脫,這是刻不容緩的大事。世間的人都執著於現在,因為人們都討厭死亡,對生命無限眷戀。盡管如此,人終究難免一死,所以我必須去尋求解脫之道。

賢德的大臣們,我聽到父王和母後的悲傷、焦急,也是肝腸寸斷,痛徹肺腑!但仔細想來,就算我回去,也隻是一瞬間的夢緣而已,到頭來,我們還是要分離。

生是喜,滅是悲,聚是樂,離是苦。人生就是痛苦的根源,因為相聚總會分離。既然如此,何不隨緣任其去留?

如果能夠徹底了解這些隻是暫時的虛假和合,那世間就沒有什麽可悲的事情了!離開暫時相處的親屬,還有更多親屬;離不開暫時的親屬,那未來的親屬也得不到,因為會合分離、分離會合原本就是悲哀的連續罷了!

人生下來就被五欲所役使,如果沒有生,就可以不死,人好像就是為死而生,為死而受役使。現在我視富貴如浮雲,棄王位如敝屣,我不想被這虛假不實的名位所束縛,因為那樣我會終生害怕死神的來臨,時時刻刻憂愁苦惱。我不想順應世俗而與真理相違,那樣我會更愚昧可憐!

我住在雕欄玉砌的宮殿裏,感到有一種無常之火在炙烤著我;吃著山珍海味,卻認為它是隱藏著五欲的毒藥。清澈的蓮池中藏有毒蟲,顯赫的名位是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

以前就有一些聖明君主,見不得國家危難和人民痛苦,然後以憐憫之心去修行,希望從根本上改變現狀,可見帝王治國安民遠不及修行快樂。我寧願去山林裏吃蔬果野草,與禽獸為伍,也不想回王宮。我要從五欲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去過那種清淨的山林生活。如果放棄修行,跟著你們回去,等於又要被愛執所縛,增加我的愁苦。

緬懷以往的先賢,他們為正法舍俗出家,不把名利給養放在眼裏,而以金剛信念,百折不撓的勇氣,毅然脫去華服換上法衣去過山林生活。我已經看到了生、老、病、死的可怕,所以放棄五欲的王宮生活。你們勸我回去,豈不是要把我推進火坑?

在王宮也可以修行,但是我想告訴你們,身處愚癡與迷妄中,絕不可能悟出解脫之道。解脫是生在寂靜的地方。帝王的權威生活與寂靜的解脫世界相反,動與靜如水火不相容。想要尋求解脫,就必須要離開帝王的生活;擁有王者的權勢,就不能企求解脫的妙境,兩者不能並存。

兩位大臣聽了太子的一番宏論,道理已經說得很清楚,內心也很佩服,但是因為王命在身,完不成任務,該如何向國王複命交差?一時之間,他們不知如何是好。

大家沉默了好長時間,一位大臣又對太子說:

太子,以求道的立場來講,您的這番話是很有道理。但是,請您想想,國王現在已風燭殘年,您就不能盡孝心,順從他的心意,等他百年之後,羅睺羅王孫長大成人後再出家學道嗎?以您的聰明智慧,還沒有看到更深層的道理,您隻看到了“因”而沒有顧及“果”,所以隻是斷然否定了現在而已。

有人認為有未來,有人認為沒有未來,這有、無之間,並沒有一定的標準,那又怎麽能否定現在的快樂呢?如果有未來的話,甘心享受未來的“果”也就罷了;如果沒有未來,“無”不就是解脫了嗎?

大地的堅硬、火的炙熱、水的流動、風的吹拂,這是自然的物性,不管現在、未來都是如此,是不會變動的。這麽看來,今生享樂,未來還不是享樂嗎?您覺得老、病、死可怕,一心想求解脫,如果憑著我們的力量可以達到目的,簡直是欺人之談,哪裏有這個可能?水能滅火,火能把水煮幹,這樣一方存一方亡,互相增減的情形是自然的天性,這些自性調和起來,就能促成萬物的生存。

例如嬰兒在母體中,先有軀幹再有各種複雜的器官,然後出現精神感覺。這也是自性調和而成,並非人力所能左右,可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不違背先祖的禮教,學習《摩奴寶典》,奉祀天神,就可以說是解脫了。這也是古聖先賢流傳下來的解脫之法,再沒有其他什麽解脫之道了。

至於出家後再還俗,這不算什麽罪過。過去菴婆梨王舍棄妻子眷屬到苦行林去修行,後來又回國執政;離開國家苦修的羅摩王子,當他知道國家爆發動亂,馬上返國施行王化,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我們誠意懇請您趕快回去繼承王位,能讓老國王安享餘年,也算是您的一番孝心啊!

大臣言辭懇切、態度真摯,但是太子的金剛信念是沒什麽能撼動的。他以祥和、平靜的語氣說:

對於未來是否存在猶豫不定,隻會徒增疑惑之心。我以為隻要有清淨之智修行,必能領悟出真理。至於那些理論,我實在不敢苟同。菴婆梨王和羅摩王子當初舍棄一切去修行,後來又回國沉溺於五欲之中,智者是不會這麽做的。

我再度強調我的決心,即使雪山之頂沒入大海,我的金剛信念,永劫不變。如果讓我改變心意,還不如直接把我投入烈火化為灰燼算了,我絕不做反複不定的事。

他們眼見太子求道心切,意誌堅決,也隻好跪下拜過後,退了下去。大臣經過商討,最後從隨從人員中選出僑陳如、阿舍婆誓、摩訶跋提、十力沸伽、摩男俱利等五人伴隨太子去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