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人皈依

提婆達多滅亡後,阿闍世王對自己過去的作為也有了悔意。一天晚上,他夢見父親慈祥地囑咐他要早日悔悟,走上光明正道。醒來後,他痛悔前非,淚流滿麵,但卻不知道怎麽做才好,內心彷徨苦悶,憂形於色。母親看在眼裏,於心不忍,追問之下,阿闍世王把弑父的罪行造成的痛苦向母後坦承,並表示了懺悔之意。

太後又悲又喜,對他說:“你很小的時候,身上生瘡,疼痛難耐,日夜啼哭,父王因為你身上生瘡的地方膿汁不易排出,又不敢用力擠,就用嘴吸。想想看,除了父母,誰會做這種事?父王的恩德,你不報答,反而犯下如此大錯!父王生前皈依了佛陀,所以死的時候很平靜。如今他在冥冥之中仍然對你垂愛關切,希望你早日悔悟,你不要辜負他的一片心意啊!你最好去佛陀那裏懺悔,求佛陀垂憐度你,別再猶豫了。”

阿闍世王聽了母親的講述,淚流不止。心想,自己罪孽深重,哪有臉去見佛陀?長久的鬱悶最終讓他病倒了,這是心病,吃藥根本沒有效果。也有一些諂諛的臣屬,想用邪教的道理,說他是為了改革國政而篡位的並無罪過的歪理安慰他,這反而更增加了他的愧疚與痛苦。

但是有一位耿直的臣屬勸諫他說:“大王不要過分悲傷,心病還要心藥醫,現在隻有佛陀能救大王。他是無上的醫王,他是無邊無岸的大海,能容納百川眾流,大王的苦,是從心生起。如果您即刻去拜見佛陀,佛陀一定會慈悲接納的。”

“我知道佛陀不念舊惡,但是我沒臉去見他呀!”

“大王臨終前曾表示可原諒您,先王是佛陀的弟子,他能如此仁慈寬容,何況眾德圓滿大悲普濟的佛陀呢?我聽佛陀說,人如果造了惡業,心懷慚愧之心,在三寶前至誠懺悔,就可消除罪過,減輕業障。大王既已深感悔悟,這便是新生的開始。佛陀還說,有智慧的人不敢造業,即使不慎造業,事後也會悔悟;隻有那愚癡的人,不但造業不改,還蓄意掩飾。佛陀常告誡我們要深信因果,世界上不可救的隻有闡提(就是指無善根不能成佛的人)。大王如果願意到佛陀座前告白懺悔,表明不敢再犯,佛陀的慈光,一定會庇佑您的。”

阿闍世王這才鼓起勇氣,讓臣屬選定一個吉日良辰,去佛陀座前懺悔。

這位臣屬又說:“佛陀的教法中,沒有這種迷信,佛陀經常告誡弟子,不準卜卦占吉凶。修學正法,一切依正法而行,任何時候都是吉日良辰,請大王即刻起駕。”

於是,阿闍世王輕車簡從,懷著一顆惴惴不安而又深感惶惑的心前往拜見佛陀。

佛陀端坐在獅子座上,四周環繞著的弟子都在默默坐禪。

阿闍世王跣足入堂,徐徐走向佛前,合掌頂禮說:“佛陀,請明察我的心。”

佛陀微睜雙目,慈愛地說:“你來得正好,我已等待你好久了。”

阿闍世王無比慚愧,又十分感激地說:“佛陀,我是個罪孽深重的人,佛陀竟如此慈祥地待我,現在我知道了,佛陀的大悲普及一切,佛陀便是眾生的慈父。我犯下了滔天大罪,如今身心痛苦,比遭受淩遲碎剮還要難受,懇求佛陀慈悲救度。”

佛陀平靜地對他說:“世上有兩種人能夠得到快樂、幸福的果報:一是修善不造業的人;一是造業知道懺悔的人。現在,你已悔悟,我法門廣大無邊,你能時時懺悔便好了,罪業也是空幻而沒有本體的,如果把心意忘掉,罪業也就消滅了。了解心和罪本是空幻不實,這便是真正的懺悔。

“今後你要以法治民,以德服民,多行仁政,不可暴戾,那樣美名自然遠播,受人愛戴。你行善安心,便能獲得快樂。人孰無過?知過能改就好。你要在我的法門中學無為的法,證無為的果,就必能解脫得度。”

阿闍世王被佛陀開示一番,心中烏雲消散,現出了朗明晴空,對新生命充滿了希望和信心,他感激涕零地頂禮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