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定戒律

佛陀的教化範圍越來越廣,信奉皈依的人也越多,僧團中的人也越來越複雜。佛弟子終究是佛弟子,他們不是佛陀,要求他們個個具備聖賢條件,也是不可能的事,眾多弟子中,總是難免會有賢、愚之分。

淨飯王的心腹臣屬優陀夷,出家後名叫迦留陀夷。他雖然剃度出家,但並沒有真正的發心。

佛陀常因女人的事批評他,事後他也知道懺悔謝罪,無奈生性**,經常理智敵不過情感,一錯再錯。迦留陀夷住在隻園精舍時,因為園中烏鴉叫聲太吵,便想用弓箭射殺它們。這事被佛陀知道後,狠狠地訓斥了他一番。

迦留陀夷與波斯匿王私交很好,進出宮門不必通報。一天清晨,迦留陀夷進宮去看波斯匿王,恰碰末利夫人剛剛起床,聽說迦留陀夷來訪,急忙披衣起迎,倉促間衣服滑落,尷尬萬分。迦留陀夷事後向他人炫耀他看到了末利夫人白淨的身體,這件事又受到了佛陀嚴重的申斥。

還有一次,迦留陀夷被路上所遇的婆羅門的姑娘的美色所迷,這位姑娘對他似乎也頗有好感,兩人走到一個無人的地方,情不自禁地相擁在一起。這時,迦留陀夷心中驀然驚覺,趕快推開姑娘,拔腿狂奔逃回了精舍。姑娘誤會他在故意侮辱自己,自尊心很受傷,於是撕破衣服,回家裏哭訴,說是迦留陀夷調戲她。

這下激怒了她的家人,她的父親、哥哥和鄰居們拿起木棍,守候在迦留陀夷必經的路上,見他走近,便蜂擁而上把他毒打了一頓,然後丟在了宮殿旁邊的護城河裏。幸好被宮殿裏的衛士發現,及時相救,他才撿回了性命。

比丘尼中喜行惡法的是倫蘭難陀。倫蘭難陀雖然已經剃度,但潑婦似的性情依然未變,佛陀常加喝斥,但並沒有把她逐出僧團。倫蘭難陀對大沸伽最為嫉妒、憎恨。一天,她在路上與大沸伽相遇,竟破口大罵。此事如果讓佛陀知道,一定會把她驅逐出去,但是大沸伽並沒有跟她計較。這件事傳到了迦留陀夷的耳中,他憤怒異常,找到了倫蘭難陀,破口大罵道:“你這個惡婆,連大沸伽尊者也敢罵,他風度好不和你計較,我可不會讓你的。”說完,痛揍了她一頓,揚長而去。

迦留陀夷雖然生活上**不羈,但是很有才幹,與人相處很隨和,尤其是迎接婦女來皈依,他最有辦法。舍利弗、目犍連、大沸伽等大弟子見到女人很拘束,迦留陀夷卻能應付自如。他不高傲自我,對誰都沒有怨毒之心,對德行高超的長者很尊敬,僧團中他的人緣很好,但也是大家取笑的對象。佛陀很關心、愛護他。佛陀回到隻園精舍時,他經常親近佛陀,在道學修養上很有進步,因此佛陀對他很放心。

佛陀為了僧團的遠大前途,便開始著手製定戒律。除了殺、盜、**、妄、酒等根本大戒外,還陸續製定了四波羅夷、十三僧殘、二不定、三十尼薩耆波逸提、九十波逸提、四波羅夷提舍尼、七滅諍、百眾學等比丘戒律,以及比丘尼的350條戒。菩薩有十重四十八輕戒;在家皈依三寶的弟子可以受五戒或六重二十八輕的菩薩戒而做優婆塞或優婆夷。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不妄語、不飲酒是出家的沙門要守的根本大戒,如有毀犯者,不能和大家住在一起,必須退出僧團。如自覺不能守戒,還俗不算罪過。

戒,讓僧團保持清淨,各人遵照戒律而行,過著有法製的生活。佛陀還規定每半個月布薩一次,集合說戒,使眾比丘都能在清淨中長養善心。

佛陀在傳道初期,度了大沸伽、舍利弗、目犍連後,經常隨眾的比丘弟子多達千餘人,後來又有了很多求道的人加入僧團。眾多人住在一起,難免發生爭執。人們不可能皈依佛陀後,瞬間變成超凡聖人。眾多比丘中,什麽人都有,如同十個指頭有長短,所以佛陀的弟子中,能夠遵照佛陀的教誨,精進向上,證得正覺聖果的不在少數,但是不依佛陀指示而行,中途墮落者也有。

一次,佛陀說法時,弟子中發生了強烈的爭執,彼此互不相讓,於是佛陀便集合大家說教:“不要再爭執了,以爭止爭是不可能的,隻有忍耐才能終止爭吵,大家要重視忍的德行。以前僑賞彌國的長壽王,因為鄰國波羅奈國的梵豫王率軍來犯,便帶病抵抗,結果把梵豫王生擒了。長壽王不但沒殺他,還把他放了。長壽王原本可以殺了他,但是他沒有那麽做,因為長壽王希望他今後不要再有侵占他國的野心,以免生靈塗炭。

“梵豫王雖然當時很感激,但回國後心有不甘,便率領大軍前來報仇雪恨。長壽王心想:要戰勝他並不難,但是他的目的無非是想吞並我的國土。那好,我把國土讓給他,以免戰亂讓人民遭殃。

“於是,長壽王把國政讓給梵豫王,自己率領眷屬,改換便裝,隱姓埋名到了梵豫王的國境生活。沒過多久,有人向梵豫王告密,梵豫王便下令搜捕,一般民眾對長壽王深表同情。當時寄養在別處的長壽王太子名叫長生童子,聽說父王被捕了,便化裝成一個樵夫,偷偷前往探視。長壽王交代自己的兒子說:‘孩子,忍,就是孝道!含凶、懷毒、怨恨,隻會種下萬載的禍根,不能結怨,要行慈悲的大願,否則就是不孝。你要知道諸佛的慈悲,包含天地,不要存為我報仇的心,趕快走吧!’長生童子謹遵父命,逃入一座森林中暫避。波羅奈國的人民都很同情長壽王,有些豪族士紳、王公大臣甚至都為他求情。梵豫王見長壽王竟有如此名望,心裏更加嫉妒、恐懼,於是下令把長壽王斬首了。

“長生童子知道父王被害,悲慟萬分。他改名換姓來到迦屍城。聰明伶俐的長生童子在迦屍城拜師學藝,後來成了有名的伎樂聖手,經常出入貴族豪門的宅邸。一天,梵豫王發現了他,便把他召進了宮,讓他在左右侍奉。這位善解人意、技藝出眾的少年,深受梵豫王的寵信,甚至把護身的刀劍都交由他保管。

“有一次,梵豫王出去狩獵,不料在山中迷路了,當時隻有長生童子一人隨行。梵豫王十分疲憊,趴在一塊大石上睡著了。長生童子眼見殺父仇人就在眼前,真是為父報仇的好機會,他咬緊牙關,舉起刀正要砍下去,忽然想起了父王的遺訓,深深歎了口氣,又把利刃插進鞘中。

“此時,梵豫王突然驚醒,對長生童子說:‘太可怕了,我夢見長生童子來找我報仇,他舉刀向我頭上砍來,我一驚便醒了。’長生童子從容不迫地回道:‘大王,您知道我是誰嗎?我就是長生童子,您睡著的時候,我本想為父報仇雪恨,但想起了父王的遺訓,我決定放棄殺害您的念頭。’

“梵豫王驚恐之餘,忙追問:‘你父王的遺訓?他怎麽說?’

“‘父王說,毒恨的心是萬載禍患的根源。忍!隻有忍!才是孝道。’

“‘忍,我是懂的,但懷恨是萬載禍患的根源怎麽講?’

“長生童子說:‘我殺了大王,大王的手下必定會追殺我,我們國家的人會再為我報仇而殺死大王的手下,如此殺來殺去,永無了期。如今我不殺大王,大王也原諒了我,一場仇恨,到此為止,這就是忍能斷除禍患的根源。’

“聽長生童子這麽一說,梵豫王羞愧萬分,對自己過去的作為深感悔恨,他自責地說:‘我殺了聖者,罪該萬死!’後來他誠懇地表示願意把國土全都讓給長生童子。

“長生童子很謙虛,他隻拿回了原本屬於他父親的國土。此時,梵豫王的臣屬已一路尋來。梵豫王告訴大家自己身旁的人便是長生童子,並且製止臣屬們傷害他,還把長生童子以德報怨的事講給他們聽,後來大家不但不敢存加害之心,反而更加崇敬這位少年。後來,梵豫王還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長生童子為妻。”

講完這個故事,佛陀又對大家說:“各位比丘懷著真心的信仰,背井離鄉來探討宇宙的真理,求證人生的實相,所以你們應該行忍辱,讚歎忍辱;行慈悲,讚歎慈悲,對一切眾生布施恩惠。要知道宇宙中的實相是一體的,不應該有你我的爭執。”

一位比丘說:“佛陀,別人對我譏嘲辱罵,讓我一句話也不說,我可做不到。”

佛陀凝視著這位比丘,語氣威嚴地訓誡道:“長壽王以國君之尊,尚且能夠忍辱,你們隻是口頭爭執,怎麽就不能化解呢?想以爭止爭,那將永無了期,而且你們之間的爭執全起於自我執著的私念。不應該以自我的私見去爭執,應該忍,忍之道才是最可貴的。”

佛陀等大家走後,一個人獨自信步走到波利耶沙羅林,阿那律、跋提、金昆等三兄弟住在樹林裏修行。他們按照佛陀的指示行事,外出乞食,誰回來的早,誰就先鋪床,然後再去汲水,拿出水瓶和洗腳用具,再把吃不完的東西留在陰涼的地方,等回來的人吃。一切都收拾好之後,把手腳洗幹淨,整理好尼師壇(佛家念經打坐用的工具),入室念佛、坐禪。

後麵緊接著回來的人,要把布巾洗淨,把水補足,準備好讓後麵回來的人用。吃飯的時候,飯不夠吃的話,就把前麵人剩下的拿來吃,然後再收拾好。洗淨手腳,整理好尼師壇,入室念佛或靜坐。

佛陀的弟子們都過著這樣有律儀的生活,天色快到黃昏的時候,最早回來的人從禪定起來汲水,氣力不夠的時候,便舉手示意,叫別人幫忙,大家就這樣默默地、靜靜地生活。五天集會一次,商討一些問題或報告各自的修行心得。他們對這種平和、美滿的生活感到快樂、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