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我的第三個兒子02

由於受自然條件以及資金、技術、文化等方麵的局限,相當一部分殘疾人的心中仍存留著揮之不去的陰影。

我們在都市的人,對大自然的敬畏感受不深,很難體會到大自然常常對人是如此苛刻。我這次西部行,從新疆開始,一直南下,路上感觸良多,慨歎發展的道路如蜀道難行。

豐富的礦源往往處於很偏遠的地方,有極度幹旱的地區,亦有負擔密集人口的城市,沿途我有一個強烈的感覺,一個地方如何利用資源,如何解決貧乏環境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的培養,關鍵在於教育。

有好的人才,我們才會尋找出發揮資源的最好方法;有好的人才,我們才會尋找到解決資源貧乏的最佳途徑。有人才就有發展,有發展就可以改善生活。

貧窮仍是他們的頭號敵人,是盤旋在他們頭頂上的黑色幽靈。他們中的一些人眼下乃至以後不得不麵臨著生計問題,甚至連溫飽問題亦未完全解決。這使得助殘和扶貧、社會保障等工作必然地聯係在一起。怕受歧視仍是他們最大的心病,許多殘疾人終日不出門,或者不敢出門,或者出門不敢抬頭。這不是他們的責任,而是每一個所謂健康的人的失責,這是我們每一個所謂健康的人的恥辱。在這裏,人性的光明更折射出心靈的卑微與齷齪,以及心靈殘疾的可悲可恥。殘疾人的家庭不應是殘缺的。殘疾人的生活不應該是殘缺的。

導致貧窮的根源,也許已超乎我們所能理解,不管是製度上的不足或是個人努力不夠所造成,我們每一個人絕不能漠視這日益嚴重的真心的關懷能為塵世很多遺憾做出一些彌補。

當香港因為一公眾設施不能方便殘障人士而大聲喧鬧之際,遠在西北,或者近在東南的同胞,或許因為人為的疏忽,瞬間失去了手腳甚至生命。

在甘肅省永登縣一個鐵道口,這是一個田野裏的無人值守的道口,鐵道口的兩頭不遠處都是彎道,視線受到阻擋。地處鬧市區的蘭州飯店門前,站在斑馬線的起點,麵對車水馬龍的奔騰盤旋,人們經常發現過不了馬路。因為無論亮什麽燈,麵前的車輛總是川流不息,而且不見減速。

在2001 年春天的夜晚,甘肅省永登縣農民蒙向延、臨洮縣一年級小學生張靜、武威市初二學生田楠的家中**漾著幸福,燈火也格外明亮,因為他們的心中被另外一盞燈照得亮堂堂的!是的,李嘉誠,給他們的家庭帶來了希望與光明李嘉誠成了這些家庭心中不滅的阿拉丁神燈。

錢可以用,但不可以浪費

李嘉誠對推動慈善公益事業的崇高使命感和熱誠投入精神,令人們肅然起敬。“‘栽種思想,成就行為;栽種行為,成就習慣;栽種習慣,成就性格;栽種性格,成就命運’。這記不起來是誰說的話,但我覺得適用於個人和國家。2001 年2 月20 日,李嘉誠來到他八年前資助建設的甘肅省殘疾人康複中心正在進行康複訓練的腦癱患者邁開蹣跚的腳步、伸出顫抖的雙手,李嘉誠快步迎上前去親切撫慰;經過聽力語言訓練的聾兒在動聽的樂曲中齊聲朗誦兒歌、跳起稚嫩的舞蹈,李嘉誠不時會意微笑。

李嘉誠還非常仔細地查看了“長江普及型假肢”裝配的整個流程,關切地詢問假肢是否舒適耐用,當親眼看到剛裝上假肢的殘疾人邁出第一步時,一種由衷的喜悅浮現在李嘉誠飽經滄桑的臉龐上,李嘉誠不時頷首微笑。隨後,他與殘疾人圍坐在一起,殘疾人發自心底的聲音,使李嘉誠十分動情,其中的幾個孩子更讓他無法安坐。

馬上就要成為小學生了,張靜卻因車禍失去左腿。每天早上,她單腿蹦到李嘉誠資助她裝上假肢走進課堂。小張靜驕傲地告訴李嘉誠,她語文考了97 分,數學得了100 分,還當場表演了踢毽子。李嘉誠高興地接過張靜的三好學生獎狀,鼓勵她說:將來科技發展了,你還會跑起來。

失去了一條腿的6 歲兒童竇軍,長得虎頭虎腦,一臉童真,見到李嘉誠,他毫不怯場地仰著頭大聲說:“爺爺給了我新腿,我要好好讀書,長大後掙好多好多錢,坐著大大的飛機去看李爺爺。”這個爺爺的稱呼是發自內心的,是天真真誠的。全場大笑,“李爺爺”也寬慰開心地笑了起來。

臨別時,誰也沒有想到,李嘉誠向隨行人員要來自己的名片,逐一遞到殘疾人手中,親切地說:今後,有事找我。在蘭州,在商政名流穿梭的頻頻聚會中,從未看見李嘉誠給任何人送名片,現在他拿出來了,給的卻是最普通的殘疾人,幾個孩子……試問,我們當中,你們當中,他們當中,有幾個人,曾有過這樣的榮幸?見微知著,這就是李嘉誠的風骨與胸襟。

一星期後,李嘉誠回到香港。就在第二天,百忙之中,他給張靜和田楠各寫了一封信,表示很高興與她們見麵,同時鼓勵她們努力向上,積極麵對人生,隻要在學業上取得優良成績,日後如升學遇到困難,可以與他聯絡。李嘉誠在信中鼓勵道:

人生隻是短暫的刹那,隻要想到為了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為了能夠改變家鄉的麵貌,必然能夠以積極進取的姿態,在有限的生命裏,不斷地充實自己,令自己成為一個對社會,對人類,對家鄉有用有貢獻的人,哪怕是寂寂無名,隻要能夠做到心安理得,利人利己,活得實在,活得開心,不虛度光陰,就是一個成功者。

這樣一個商界巨子,要務繁多,百事纏身,日理萬機,但沒有忘了那個農村的殘疾小姑娘。

法國18 世紀偉大的啟蒙哲學家霍布斯有過這樣一段話:“因為偉大的人物的本分之一,就是幫助別人,使之免於恥笑,並且隻把自己和最賢能的人去相比較。”

人們常常議論李嘉誠,常常以敬仰仰慕羨慕的眼神注目李嘉誠,但是,又由於盲文的特殊性,盲人書刊成本昂貴,通常由國家補貼、按計劃限量印製但1997 年,中國盲文出版社卻應盲人要求自發地出版了一本《李嘉誠傳》,盲人最大的不便是閱讀,這不僅因為他們看不見,還因為買不起盲文書刊。

盲人用手觸摸的盲文是打在厚厚的卡紙上的凸點,製作複雜,盲文圖書的成本是普通圖書的十幾倍!內地唯一的盲文出版社,基本上是在國家補貼下出版教材和時政書刊。可就在沒有國家補貼的情況下,他們出版了第一本盲文傳記《李嘉誠傳》,居然在短短的三個月內銷售一空。

國際公約規定,盲文書刊免費寄遞。盲文出版社考慮到盲人的困難,附設了圖書館,開展郵遞借閱,使盲人不花錢就能讀到書。圖書館特意留下20 套《李嘉誠傳》以供借閱。四年來,這20 套書被排期借閱,從未間斷。有時預約期長達半年。圖書館的借閱單顯示,《李嘉誠傳》都是在還沒有歸還的時候,就早已被人預定,讀者遍及各地,從現代化的大城市到封閉隔絕的小山溝。當作者輾轉多人,親眼看到摸到這本幾十頁厚紙的書的時候,發現厚厚的卡紙上的盲文凸字幾乎被磨平。

這得由多少盲人用自己的食指點觸多少次才能磨平啊!這不是在讀書,是在用手觸摸心中的恩人聖人,是在用心表達無盡的感激。為什麽盲人對李嘉誠有如此特殊的情感?也許下麵一組數據就是最好的答案。內地七百多萬盲人中,五年間,在李嘉誠的資助下,107 萬白內障致盲者重見了光明。這是總數的七分之一啊!這僅僅是李嘉誠一個人的力量。魔法?神力?如果再有兩個、三個、四個甚至更多的李嘉誠這樣的人,那麽,內地的千萬白內障疾患還存在嗎?

在李嘉誠身上,很難推定他所體現的精神與文化究竟應該歸於哪個具體時代哪個社會哪個斷層哪個族群哪個社區。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似乎是平凡的、普通的,然而也絕對是不平凡的,是凡人俗人庸人的超越者,是時代與社會的超越者,是曆史的超越者,當然,是不折不扣的現實的超越者。亦是現實的忠誠者與叛逆者。

他熱情而又冷靜,博愛而又專注,執著而不偏狹,仁慈而不諾諾。2003年2 月20 日,李嘉誠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答謝鼎力支援和協助的各方人士儀式致詞:

第一位將化學發明轉化為工業生產並創造出大量財富的化學家,珀金(W.H.Perkin——編者注)生長在一個普通家庭,老師叫他做一個化學實驗,嚐試製造奎寧,結果奎寧造不成,卻製造出一堆黑色的化學物體,將白布染成紫色,這種名為苯的黑色沉澱物,日後成為提煉出工業上有廣泛用途的染料——苯胺紫。

18 個月後,他為這項發明申請專利,並大力加以商業化,結果這項發明,成為了其他科學家無數發明的藥引,無論在漂染、醫藥、化妝品、食物工業等方麵均有廣泛用途,造就了價值以萬億元計的工商業生產。

珀金是一百多年前的人物,今天他已被世人所遺忘,他的故事對我們卻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啟示作用,珀金16 歲已取得豐碩的科研成果,他從個人的好奇出發,目的不是完全為了財富。他並非一帆風順,我們可以想象,一個年輕的小夥子,要爭取他人的信任是何等困難,但他排除萬難,堅持將之轉化為商業發展,結果成為一位傑出的企業家,23 歲已是當代富豪,36 歲盛年退休,重新專注他喜愛的科學研究。

珀金化腐朽成金的傳奇並非因為他幸運,而是建基於我們都可以擁有的潛質為無微不至的洞察力、爭取知識的熱誠、不斷進取的毅力、不怕失敗的自信。

李嘉誠動輒捐給社會千千萬萬,而給一個求助者隻以言傳並濟以少許錢物。

也許正是這種拿捏得法的曆史分寸感,使他能在社會人生的諸種方麵取得傲視群雄的空前成功。即使到目前,他似乎也沒有失去這種分寸感,他的眼光仍足夠敏銳,他的頭腦依然清醒,行動依然敏捷,語言仍舊睿智。這使得他每有行動總能令世人大跌眼鏡,他的行為有別人想象不到之處,而這行動的成功結果又總如太平洋上的熱帶氣旋高速變幻一樣蔚為壯觀,令人驚歎,神奇地充實了平凡人的視野,神奇地遮掩了平凡人本該擁有甚或有幸看到的點點光芒。

錢,在李嘉誠心目中,究竟是個什麽概念?許多好奇的人常常問到這樣一個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問題。事實上,李嘉誠簡樸的生活理念和對待金錢的態度也表現在他的生活細節與投資裏。或許,以下一件小事,再清楚不過地說明了李嘉誠對金錢的態度。

底。他估計若汽車開動,硬幣便會掉到坑渠裏,於是蹲下想拾起來。此時旁邊一名印度籍保安見到,立即爬到車底代他拾起。李嘉誠接過該硬幣後,竟給他100 元酬謝。李嘉誠對此的解釋是:若我不撿這枚2 元硬幣,讓它滾到坑渠,該2 元便會在世上消失。而100 元給了保安,保安便可將之用去,發揮其貨幣的功能,豈不是物盡其用。

我覺得錢可以用,但不可以浪費。

我平生最高興的,就是我答應幫助人家去做的事,自己不僅完成了,而且比他們要求的做得更好,當完成這些承諾時,那種興奮的感覺,是難以形容的。

寧養醫療

2001 年9 月7 日,上海市慈善基金宣布,李嘉誠基金會及和記黃埔有限公司共同捐出人民幣2810 萬,支援建設上海市金山眾仁護理院,將於2003 年建成並投入服務。

擬建於金山區楓涇鎮的金山護理院,總建築麵積17300 平方米,占地達56943 平方米,以兩幢三層式設計,共設400 張床位。護理院選址環境寧靜優美旨在為孤寡、經濟特困、晚期癌症及因大病、垂病後需要護理的老年病人提供康複護理及醫療保健服務。該項目總預算超過5620 萬元,由李嘉誠及金山區人民政府共同投入支援上海市慈善基金籌建。

上海市慈善基金會表示該護理院將采用老年護理新概念,以優良的環境及高水準的專業服務照顧入住的老人,並會遵照扶危濟困的宗旨,資助有特殊困難的入住者。慈善基金會對這次得到李嘉誠基金會及和黃集團的慷慨捐助,感到非常鼓舞。

隨著大陸老齡人口逐年上升,市場潛在商機驚人,不少投資者紛紛將目標市場鎖定夕陽銀發族。李嘉誠表示,已有計劃在大陸投資建設連鎖養老院。

2003 年10 月23 日,上海金山眾仁護理院舉行了揭幕儀式。李嘉誠專程從李嘉誠在講話中更提到未來與過去的關係。他有所感觸地說:在羅馬神話裏,有一尊神,他有兩張臉孔,一張前望未來,另一張往後看著過去,人一生麵對的各種挑戰不斷地在重複,知道過去,才可更有力地掌握未來。

在眾仁開幕之際,李嘉誠便透露,將有意在大陸投資連鎖養老院。之前,李嘉誠在香港已經興建了五所護理老人院舍,捐資超過1.3 億港元。

上海的《新聞晨報》的分析說,時年75 歲的李嘉誠,對老人的心境與遭遇有著真摯的體會,才會想到在大陸投資老人護理院。

以一個富有的人來說,正常生活所需要的錢占比例隻是很少,一生沒法子用得完。比如,我以二三十年前的財產,就算由那時開始不做事,錢一生也花不完,不用說二三十年後的今天。所以我認為,既然你已有一生花不完的錢,而錢是賺不盡的。若你為了賺錢,做一些對不住良心的事而損壞你的名譽,這個人就很傻。

我一向的做法就是盡本分去賺錢,將賺到的錢,部分幫助社會上有需要的人,在醫療、教育上出力,我盡我的能力去做好,再加上從來不與世人去比較財產的多少,所以在這種心理下賺錢,隻有少許的壓力。

在中國殘聯總部,保存著十多年間與李嘉誠先生的往來信件,足有厚厚的兩大冊。大到項目的選擇、捐助資金的使用安排,小到為一個殘疾人解決具體困難,能想到的、能做到的,李嘉誠都事必躬親,親自過問。還有一盤錄像帶,它的由來更是發人深省:李嘉誠在電視上看到國外假肢技術的最新報道,便讓人從電視台找來錄像帶,快遞北京供中國殘聯參考。

李嘉誠的樂善好施不是始於今時今日大富大貴之時,而是貫穿於一生一世每時每刻。20 世紀50 年代,李嘉誠初做塑膠花生意的時候,經常去皇後大道中的公爵行洽談生意。細心的李嘉誠經常發現一個四十多歲的﹑樣子很斯文的中手要錢。一天,天氣很冷,她站在那裏瑟瑟發抖,也很少有人理會她。李嘉誠便主動趨前,與這位素昧平生的行乞者交談。

這個行乞的女人,很少有機會看報看電視,並不認識站在她麵前的是何方神仙。李嘉誠問她會不會賣報紙,她說有同鄉正在幹這行。於是,李嘉誠便讓她與她的同鄉一齊來見,想幫助她做這份小生意。就在約會的那天,偏偏客戶提前一天到李嘉誠的工廠參觀,在與客戶交談的過程中,李嘉誠突然與客戶說了聲對不起,安排其他人陪客,就衝出門外,客戶以為他去洗手間了,不以為意李嘉誠飛車來到約會地點,見到那個婦女與她的同鄉,問了一些問題,就把錢交給她,讓她去辦報刊點,並勸勉她不要再乞討,要勤奮工作。那位婦女想要問李嘉誠的尊姓大名,李嘉誠已經轉身走了。事畢,李嘉誠急匆匆返回公司急得不耐煩的客戶,問李嘉誠為何這麽長時間,怎麽在洗手間找不到,李嘉誠笑而不語,顧左右而言他。

盲人自有他們傳遞信息和交流情感的方式。中國殘聯的一位盲人理事講述了他到地方經曆的兩件事。青海一位因外傷而雙目失明的70 歲老人,終生沒有走出過草原。老人對同是盲人的中國殘聯一位負責人說:草原很大,我走不了多遠,可聽到很多從我家經過的人都提起李嘉誠。要知道,這是身處閉塞偏遠甚至連電視、電話都見不到的西部高原。李嘉誠沒有來過我們這兒,可他讓草原上的許多盲人都睜開了眼。李嘉誠有一顆金子般的心!

下麵發自肺腑的聲音就更使人震撼。一個叫翟豔萍的姑娘,因脊髓灰質炎導致小兒麻痹後遺症,從此,隻能手扶腳麵在地上蹣跚蹲行。她羞於見人,從未出過家門,熬過漫長的28 年——直到接受了矯治手術。她激動萬分地說:“28年來,我第一次知道自己的身高;28 年來,我第一次站起來做人。”

28 年來,她第一次感受到,自己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說到這裏,翟豔萍淚流滿麵,向李嘉誠深深地鞠了一躬。翟豔萍的鞠躬,讓李嘉誠深深為之震動,僅僅是一個意念,舉手之勞,就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更可以改變她的一生。

28 年,這一天來得晚也不晚。最主要的是,終於有了自己未曾想到的這一天。

這是1993 年,北京人民大會堂,一次有李嘉誠參加的匯報會上發生的事情而今天,翟豔萍已經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更有了自己的理想,那就是盡自己之所能,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士。更重要的是,每天都能夠輕鬆自然地了春天的溫暖。

李嘉誠一向對老人護理及寧養服務十分重視,並大力支持,早在1998 年,宣布每年捐資人民幣2000 萬元在內地20 所重點醫院設辦免費的末期癌症病人寧養服務,為老人護理項目投入捐獻。這就是李嘉誠近年倡導的“寧養醫療”

觀念,在內地推行寧養院(免費家居鎮痛服務)計劃。他提及這個計劃時表示,自己在香港有不少朋友患腫瘤病,在去世之前受過不少痛苦。李嘉誠與汕頭大學醫學院的領導商量,希望成立第一家寧養院,並以汕頭為首個試點。

緣何使用“寧養”這個名詞?李嘉誠說,臨終關懷的名字用得不好,臨終一詞始終會給病人造成沉重的心理負擔,用寧養院更容易獲得接受。

今天有的人你開始給他治療,不是治療,是減輕他的痛苦……照醫療來講,今天的藥物,可以減輕他最少90%的痛苦……我說,假如一個藥減輕病痛是90%的,價格是50 塊錢,但是一個可以減輕99%,要100 塊的,我情願買100 塊的,就是盡量令病人的痛苦可以減的越少越好,這是自己心底的想法。

他承認,隻有20 家是完全不夠的,但此服務不能單憑他一個人來做,而是希望借此發揮樣板作用,鼓勵社會上多一些人一起投入:大家都能夠一道,那麽這力量就大了,單憑我個人,是做不大的。寧養院“以貧困晚期癌症病人”

為服務對象,以“家居服務、門診服務”為服務方式,以“鎮痛治療、心理輔導和護理指導”為服務內容,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為內地開展寧養服務探索出可行模式。

2001 年,李嘉誠決定,每年捐資二千五百多萬元人民幣,推動實施全國寧養醫療服務計劃,先後與全國19 所重點醫院簽約,分別設立寧養院,使其成為內地上門免費為貧困癌症病人鎮痛治療、心理輔導、生命倫理等方麵照護的臨終關懷機構。

李嘉誠基金會全國寧養醫療服務計劃辦公室公布的數字顯示,全國寧養醫療服務計劃已經在內地19 個城市建立了20 個寧養院,有142 名專職醫護人員,已為4 萬例貧困晚期癌症病人提供免費家居鎮痛治療、心理輔導和護理指導,覆蓋130 個以上區縣。各寧養院服務半徑達200 公裏。2008 年年初,李嘉誠基金會捐出4200 萬元港幣,香港醫管局同時提供2300 萬元港幣做配套資金,成立一個“李嘉誠基金會寧養服務計劃”,令屯門醫院的施永健醫生和瑪麗醫院的梁道偉醫生得以完成心願,為全港三分之二的末期癌症病人提供三至九個月的寧養服務。該計劃含“公眾教育”、“義工服務”、“癌症病人資源中心”、“醫院腫瘤中心”、“寧養服務中心”五大部分。

八所寧養中心將覆蓋瑪麗醫院、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葛量洪醫院、伊麗莎白醫院、基督教聯合醫院、瑪嘉烈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和屯門醫院,每間寧養中心約一千多英尺,設有活動室和診症室等設施。

該計劃將提供8000 節心理輔導服務,並估計可以令750 名兒童和500 個家庭受惠。醫管局預計服務提升後,可讓額外5000 名癌症病人受惠,計劃同時會增加2 萬個日間寧養服務名額和1.2 萬次家居探訪。

李嘉誠在參觀寧養中心時讚賞中心的前線工作人員,指他們的工作雖然最終總是麵對令人傷感的結局,但值得社會嘉許。一次,有人問起李嘉誠,對臨終人士的關懷,為何投下最多心機,毫不吝嗇?

他說,因為有一個富豪朋友,身患絕症,在他的最後歲月,慘被病魔煎熬,那份痛苦,沒有人幫到他;即使不斷打止痛針,痛楚稍減,接著卻又是嘔吐……他非常感觸,朋友那麽有錢,已經得到最好的照料,還是如此痛楚,他想到,如果是窮人,無錢無藥,麵對絕症,不是比富豪朋友苦痛過十倍?在死亡麵前,人不論貧富,都毫無尊嚴,他希望一般病人臨終前少受一點痛苦,不但是身體上還要是精神、心靈上的全麵照顧,給回他最後的寧靜與尊嚴。

李嘉誠非常欣賞諾貝爾的這一感言:金錢這種東西,隻要能解決個人的生活就行,若是過多了,它會成為遏製人類才能的禍害。並且,也一如既往地,不遺餘力地推展他的“第三個兒子”的“第三產業”。當然,這並不是每個富豪都樂意做的隻出不進的產業。

李嘉誠亦對參與寧養服務的醫護人員極度推崇:寧養院的各位醫生及醫護人員能夠全心全意,不求回報而自願將愛心奉獻給病人,令他們減少痛苦,重拾尊嚴,並紓緩了病者家人的因為你們所做的,為病人在痛苦中帶來希望,將他們的痛苦轉化成平和、舒適與尊嚴。

內地受捐助的17 家醫院是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北京天壇醫院、北京腫瘤醫院、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新華醫院、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中國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廣東醫學院附屬醫院、深圳市人民醫院、粵北人民醫院、潮州市中心醫院、暨南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大連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蘭州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福建省立醫院,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江西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及新疆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這些醫院今後將每年從李嘉誠基金會獲得100 萬元的捐助,建立免費寧養服務。

醫療扶貧

有一次,扶貧醫療人員得知廣西某山村5 歲女孩韋芳圓,因患被視為晚期不治之症腫瘤病而家又貧窮無能醫治後,將她從廣西帶到汕頭就醫。當獲悉醫生成功為小韋切除腫瘤時,李嘉誠在百忙中特意致電慰問,並派李嘉誠基金會董事周凱旋專程到汕頭看望小韋。

為使醫療扶貧工作有效繼續下去,李嘉誠親自設計訂製了一隻純金茶杯,並給負責醫療扶貧辦公室工作的孫德麟致函,信中說道:謹送上特別設計、定製並刻有“人間有情”字句的純金茶杯一隻,這是我花了很多時間去構思的,是深深蘊含著我對每一位扶貧醫療工作者由衷的崇敬和謝意,並永誌留為紀念。以此鼓勵大家。

2004 年12 月26 日還是聖誕假期,李嘉誠早上四點多就起床了,他在晨曦中趕往香港機場搭機飛往汕頭,因為李嘉誠基金會要在潮州饒平轄下的三饒衛生院實施的“關心是潮流,打造奉獻文化”的醫療扶貧新模式。

從汕頭機場到粵北山區小鎮三饒還有一個多小時的車程,76 歲的李嘉誠好像不太介意沿途顛簸的山路,一路和潮汕地區的領導談論貧困地區的挑戰,同錢、有力出力,率先將這個可行的計劃成功落實,希望可以喚起其他地方的注意大力進行相同的計劃,使內地現存的農村醫療問題有望改變和獲得改善。

“關心是潮流”扶貧計劃的宗旨是:動員海內外熱心人士的力量,在各級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共同為廣大農村貧困病人建立一個可以共同付出和關心的社會服務平台,提供優質而低廉的醫療服務,在社會中打造李嘉誠基金會一直推動的“奉獻文化”。

該計劃從潮汕地區開始實施,逐漸向全國推廣。首先在潮汕地區選擇20 個鄉鎮醫療衛生單位分階段設立醫療“衛星點”,每個“衛星點”投資100 萬元,20 個“衛星點”共計2000 萬元人民幣,其中李嘉誠基金會捐款1000 萬元人民幣地方政府及其他來源支援1000 萬元人民幣。

李嘉誠說他搞公益事業最重視效率,對口號式的“關心”極其厭惡,因為能解決問題的好辦法比好的想法更為重要。李嘉誠說這次推出的“關心是潮流”

是一個可行及可持續醫療扶貧的新理念。

應三饒父老鄉親之邀,李嘉誠第一次用家鄉話致辭。雖然他稱離開家鄉太久了,潮汕話和普通話一樣“普通”,他的潮汕話還是讓鄉親們覺得格外親切。

他說:“誰也知道,地球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任何一種製度,能夠全麵改變貧窮的存在,這不是主觀的認知,而是客觀的事實。導致貧窮的根源,也許已超乎我們所能理解,不管是製度上的不足或是個人努力不夠所造成,我們每一個人絕對不能漠視這日益嚴重的問題。”

汕頭大學醫學院醫療扶貧行動辦公室的有關人士稱,受李嘉誠“濟世愛民”

精神的感召,目前有成千上萬的各地醫務人員誌願地參加了“醫療扶貧行動”,更廣泛地為貧困病人無償服務,使更多病人恢複健康。

為了使更多的醫務人員參與本項行動,讓更多貧困病人得到醫療,已經在更廣泛地區建立扶貧基地、扶貧點和聯絡點,為貧困的基層衛生單位提供各種培訓和經濟設備以及技術支援,使許多基層單位參加醫療扶貧工作。

醫療和教育是李嘉誠投入心力最多的新事業,李嘉誠深深感受到,中國幅員遼闊,需要關愛和幫助的人實在太多太多,個人之力僅是杯水車薪,他認為中國傳統視慈濟心為個人德行,遠不足以平衡物欲世界中對貧病的冷漠。必須改變這種被動的救濟,提倡全社會的奉獻關愛。

的文化”,李嘉誠以“有餘補不足”的理念為引導,身體力行,希望以愛心、理念及投入喚起更大的社會力量,喚醒冷漠的社會,喚醒人性的良知,喚醒仁愛的理想。

李嘉誠要推動“奉獻的參與”,使之成為中國時尚的責任文化,用一種嶄新的心態去關心貧窮帶來的社會問題,掀起同心合力推動社會改善和人心變遷的新潮流。

“關心是潮流”項目就是這樣的設想,香港著名的眼科專家、同是潮州人的林順潮醫生負責組織醫療義工,香港文化界的胡恩威包裝推廣,汕頭大學醫學院及當地政府架構的支援和國內外潮汕人的捐助,通過建立醫療技術的輸送平台和網絡輸送愛心的幫助,李嘉誠認為讓有需要幫助的人能享有自助的尊嚴是建立良性循環的重要環節。

為使該項目得到國內外潮汕同胞的支援,李嘉誠與數十名來自海外第一次踏足偏遠的三饒的國際潮團代表共聚。在交談中,李嘉誠表示當今的中國人比前人幸運,中國政府致力於建設持續開放及法治的平等社會,盡管未盡完善,但國民亦不再受製於傳統社會隻能以“無我”為外衣,追求“自我”的扭曲價值觀,反之,今天中國人完全可以健康地建立自我,在公平競爭中追求無我。

他呼籲從商的人積極和自律地建立公平公正、有道德感、自重和守法的社會,這樣才可為穩定、自由、和諧的原則賦予真正的意義。

潮州饒平三饒鎮衛生院這次幸運地成為李嘉誠“關心是潮流”的第一個“衛星點”,這個有八十多個醫護及工作人員的鄉鎮衛生院,要負責全鎮五萬多居民及農民的醫療服務,黃文忠院長表示,三饒是一個農業鎮,農民的經濟收入低,李嘉誠對三饒農民的關愛,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

三饒作為試點,由汕頭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汕頭國際眼科中心先做主導,以因“白內障”而失明的眼科疾病為首個診療目標,計劃三至五年內使潮汕地區成為無白內障失明的地區,逐步消除各類眼科病患後,轉而專注其他農村疾患。

三饒雖然原是李嘉誠資助的汕頭國際眼科中心的醫療扶貧點,但每年最多也就是由眼科中心派醫生出診做十多例病人的手術。10 月1 日,三饒衛生院派出醫生護士各二名到汕頭及香港參加培訓。12 月18 日,三饒的眼科中心開始工黃文忠院長介紹,這樣的病例在汕頭醫治需要3000 至6000 元人民幣,三饒的病人一次性支付費用700 元人民幣,目前一般的農民家庭都能支付,按成本計算,一年做2000 例類似的手術,就略有盈餘了。這個計劃以因白內障而失明的眼疾為第一個診療目標,計劃在每個點實施白內障手術1000 例,在三到五年的時間內使潮汕地區成為“無白內障失明地區”,並在以後逐步推廣到其他地區。

在臨時病房裏,六十多歲的鄧老伯訴說道,自己的左眼患白內障已經六七年了,現在幾乎什麽也看不見,很苦惱也很不方便。鄧老伯早就盼著有一天能夠手術治療,沒想到,今天終於意外等到了這次機會,而且是在汕頭的大醫院做手術。樸實的鄧老伯的感覺是:“醫生、護士人太好了!等手術以後能夠重新看見了,一定要記住他們的模樣!”這一切的一切,也許,李嘉誠都知道,也許,李嘉並不完全知道。

李嘉誠更熱愛他的家鄉,關心家鄉的建設。他曾在一封給家鄉潮州政府的信中寫道:

支援國家建設,報效桑梓,此乃本人畢生奮鬥之宗旨也,鄉中若有何有助於桑梓福利等事,我甚願盡其綿薄。

李嘉誠還與母親莊碧琴女士,夫人莊月明女士多次捐款,在內地興辦中小學校,修繕曆史古跡。

盡管李嘉誠為當地民眾的福利事業做出很多貢獻、捐贈,但他一律謝絕用他的名字為任何大廈、醫院、學校命名。

1983 年元宵節,潮州舉行李嘉誠捐建的潮州、潮安兩醫院剪彩儀式,著名畫家﹑書法家賴少其先生為李嘉誠之義舉所感動,揮毫留下這一充滿藝術家情感的佳作。

“李嘉誠先生愛國愛鄉,出巨資為人民造房、辦學、建醫院,修複名勝古跡人皆感之。餘恭逢盛會,作此以贈。

“見今日,潮州城裏,萬人空巷,爆竹喧天,海外赤子,熱愛家鄉。不是唐時長安,勝過長安。

同心合力,建設好江山。”

從“輸血”的援助,達到“造血”以長期服務貧困農民的目的,李嘉誠開啟了中國醫療扶貧的新模式,希望這樣一個模式也可以在潮汕地區普及更成為全國都可以借鑒的典範。

一位失明多年的農村中年男子經過手術後,在“關心是潮流”揭幕儀式時揭開了紗布,他睜大重見光明的眼睛,看一看這充滿陽光的世界,也一定要看一看李嘉誠,滿懷感激地說道:“謝謝李嘉誠先生。”

李嘉誠也深有感觸地表示:

醫療技術的輸送能對有需要的社群賦予自助的尊嚴,人性真心的關懷能為塵世很多遺憾做出一些彌補。

走過神州大江南北,李嘉誠一直為貧窮農村的醫療不足而感遺憾,更為很多農村跨代貧窮而難過,今天李嘉誠通過“關心是潮流”計劃,彌補的不僅是生老病痛帶給貧困農村的遺憾,更是一點一滴地彌補了內地農村醫療體製的缺憾。

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醫學院院長巴德年教授表示:李嘉誠坐言起行,動用社會力量支援醫療衛生將之落到實處,沒有健康哪有小康?李嘉誠以企業家的承擔和責任來減輕政府和老百姓的負擔,但我認為政府要加大責任,支援這樣的活動。

2002 年3 月,在由他創辦的“李嘉誠基金會”網頁上,首次公開關於“李超人”的係列紀錄片。李嘉誠尊崇的基本信念是“知識改變命運”。早在兩三年前,一係列《知識改變命運》勵誌紀錄片在電視播放,由攝影大師顧長衛執導。當時,李嘉誠亦應邀拍了一輯,但因他不願在電視公開播放,該輯片段亦從未曝光。

直至2002 年獲李嘉誠首肯,在網站播放,外界才有機會一睹為快。

李嘉誠基金會一直對中國大陸、香港及海外等多處地方捐款,該基金會正式推出網頁,當中總結李嘉誠多年來的捐款活動及有關資料,部分資料更是首度公開,包括有李嘉誠少年與青年時代的黑白照片等。在這段訪問中,已為香港的首富、國際上舉足輕重的人物的李嘉誠,不諱言少年時曾因貧困而失學,更直言自己未有受過正規教育。李嘉誠自言很受父親那一代人的影響。

我七八歲時,有一晚好冷,半夜醒來,見爸爸一絲不苟地改卷。

我沒有打擾他,但心裏留下好深刻印象。我覺得當時中國的老師、知識分子,都是付出好多,收入好少。

我們的上一代好注重教育,甚至我也很受爸爸那一輩人的影響。

李嘉誠稱:“我12 歲當學徒,不到15 歲便擔起家庭的擔子,沒有受過正規教育。我知道要努力工作、求取知識,才是唯一的出路。那時我有點錢便買書看記在腦,到了今天我每晚睡前也一定要看書……”李嘉誠道出他對知識的看法,認為知識創造財富,也創造機會,知識能夠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接著,李嘉誠又談他對人生的看法。網頁上的片段是他身處茫茫雪山下,回憶二十多年前與兩子同遊此地的往事。

故地重遊,他歎天不變地不變,人事卻兩樣,有感人生在世應留下點“美好種子”,人生才不白過,從中亦透露他多年來不斷捐款的因由與信念。“富足並非擁有,而是如何運用。”沒有錢會給人帶來煩惱,但太有錢也會令人很迷惘李嘉誠對此深有體會。最後,李嘉誠在慈善事業中找到了答案。

特輯中李嘉誠帶攝製隊到了一個冰天雪地的地方,指著冰湖說,十多二十年前一個夏天,當他的兩個兒子澤钜和澤楷年紀還小時,他們三父子在這湖上劃過獨木舟。他頗感歎地說:“到現在,這裏還是一樣的山,一樣的環境,一百年一千年後山仍是一樣,但人卻不同了。當你想到,人生就是這樣短短一程,自己也希望在仍能做事的時候,盡量在世上留下美好的種子。”

李嘉誠大力支援內地及香港的教育、醫療、文化及公益事業,努力推動“知識改變命運”,鼓勵眾人終生追求學問。

人生在世,能夠在自己能力所逮的時候,對社會有所貢獻,同時為無助的人尋求及建立較好的生活,我會感到很有意義,並視此為終生不渝的職誌。

這,更成為李嘉誠的人生格言。據不完全統計資料顯示,李嘉誠多年來累積捐款的百億元中,七成是捐往內地,單是1981 年創辦的汕頭大學,即捐款逾20 億人民幣,而過去捐款總額中有71%屬內地項目,兩成屬香港,不足一成為海外;若以捐款的項目分類,64%為教育、24%為醫療,其餘為文化及公益項目。

2003 年10 月20 日,國家著名曆史文化名城——廣東潮州,古城牆上下、廣濟橋兩旁、韓江兩岸到處披紅掛綠,歡聲笑語,一派節日盛況。

有八百多年曆史的廣濟橋將重修,恢複原貌、市中心廣場暨文化公園等一連串貼近群眾文化生活的潮州市“民心工程”將全麵開工啟動,消息經當地媒體傳播後,市民們奔走相告,喜上眉梢。在廣濟橋上,很多當地百姓和一些攝影愛好者都紛紛掏出照相機,或在橋上留個影,或拍下大橋昔日的舊容貌,以期待改頭換麵的新形象。

鄉情鄉親,鄉音鄉影,餘音依然繞梁。六十年,夢一般的六十年,彈指一揮間。

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此人此物,此風此雨。恍若六百年前南宋陸遊重遊沈園。

雖然同是猶吊遺蹤,此時的李嘉誠,卻是心事浩茫連廣宇,泫然蹉跎,浮想聯翩。

李嘉誠動情地說道,

橋梁自古是人類社會溝通交流的意念,一座橋,可以渡過河流和隔人群的湖山河道,是可以邁步跨越的。今天,全球一體化帶來機遇和挑戰,我們國家也逐漸與世界搭橋接軌。

潮州是華南文化重鎮,我們必須積極參與世界的發展,為了促進經濟和社會繁榮,城市現代化各種建設固然十分重要,但一切進步與繁榮,又是為了什麽?還不是為了人嗎?所以我們不可忘記,一切進步與發展,都應以人類幸福為依歸。沒有這目標,發展就失去了意義。

我個人深信通過教育,人文精神和知識可承傳和發展,我們大家一定要同心協力,為我們國家和地方培養有道德勇氣、有責任感、有誌、有識、有恒和有為的代代人才。這就是我們潮州人對國家永遠的貢獻。

我們二千多萬海內外潮邑同胞無論在國內國外,多年代代的努力耕耘,創出成績,人才輩出,在不同領域中承擔著各種角色。在我個人經驗裏,我發覺恒心與關懷都是沒有年齡和區域限製的。

今天的我,還是努力地去克服我麵對的困難和做到我想做的事,這是我們要時刻對自己保持的高度要求,不單是為了我們本身、為了我們的下一代、為了我們心愛的祖國大地,亦是為了我們彼此共存的世界做出貢獻和創造更光輝的未來。

李嘉誠當場捐贈720 萬元人民幣,興建六座亭台樓閣。

2005 年1 月13 日,李嘉誠宣布,將他個人投資超過三十年的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近5% 股權,全數出售,套現所得約78 億港元,全數撥入其私人公益慈善基金會,以推動在全球的公益活動。這類巨額慈善基金捐獻,在外國並不罕見在香港則是創舉,相信是香港富豪曆來最大的一筆捐款。李嘉誠說:“很高興多年來作為CIBC(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的投資者,其投資帶來理想回報,將可增加撥作公益用途的資產。”

據李嘉誠慈善基金會發言人表示,全數金額將分配到在香港及加拿大注冊的慈善基金會。而李嘉誠基金會的基金,將跟海外的富商慈善基金模式相似,即營運的全數收益隻用作公益用途,不會為李嘉誠或其家族成員帶來任何直接或間接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