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我的第三個兒子

1978 年9 月底,秋高氣爽的北京城迎來了港澳同胞國慶觀光團,團中一位身著中山裝,戴著黑框邊眼鏡,風度儒雅,目光低沉,步履輕盈的中年人,健步登上了天安門城樓,他就是離家38 年後首次返回故土的香港超人李嘉誠。這也是李嘉誠首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身著中山裝,當然身處特殊的環境,多少有點拘束。

李嘉誠“目睹祖國之高速進步,在四個現代化政策推動下,一切欣欣向榮,深感雀躍。”從此,李嘉誠將自己的事業與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進程緊緊聯係在一起。他以拳拳赤子之心,捐款捐物,奉獻社會,造福同胞。之後不久,一筆筆辦學校﹑建醫院﹑扶貧濟困之巨資源源不斷地匯往祖國各地。

最重要的事情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1979 年,李嘉誠與莊月明伉儷回到了闊別四十年的家鄉。在潮州市政府舉行的迎賓茶話會上,李嘉誠動情地講道:我是1939 年潮州淪陷的時候,隨家人離開家鄉的,至今已整整雖然一路上我給自己做了心理準備,我知道僻遠的家鄉與燈紅酒綠的香港相比,肯定是有距離的,但是我絕對沒有想到距離會是這麽大。

就在我剛下車的時候,我看到站在道路兩邊歡迎我歸來的,我的衣衫襤褸的父老鄉親們,我心裏很不好受,我心痛得不想說話,也什麽都說不出來,說真的,那一刻,我真想哭。

第一批得益於李嘉誠捐款的是其家鄉潮州市250 戶上山下鄉回城知識青年,李嘉誠得知他們回城後露宿街頭,捐了590 萬港元興建1.25 萬平方米的大眾公寓,讓他們春節前高高興興地搬進新居。

1982 年,李嘉誠捐資2200 萬港元的潮州醫院奠基;1991 年華東一帶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澇災害,李嘉誠以長江實業集團等公司名義捐款5000 萬港元;中國殘疾人基金會從1992 年到1996 年四年間就接受李嘉誠捐款億元以上;汕頭大學的創建,更是李嘉誠在內地善舉的一塊顯而易見的曆史豐碑。

我是從艱苦困難的日子中走出來的,自然深深知道貧窮的滋味。

因此,我非常願意,也非常希望幫助那些貧窮之人解除困境。

家鄉父母官曾來函,懇切邀請李嘉誠返鄉主持由李捐建的潮州醫院與潮安醫院的開幕儀式。但是,不慕虛榮,不尚空名的李嘉誠自己不願前去剪彩,他回信給當地政府:

我覺得不舉行剪彩儀式是上上之策,如果非要舉行,希望由家鄉政府出麵解決,我認為這隻是白白浪費錢財,對醫療衛生事業沒有一點好處。

我認為,我最大的快樂是希望能夠做些對人民大眾有益的力所能及的事,對此,我將不遺餘力,而且即使不宣傳,也能無比欣慰。

我希望,在將來的一天,我能夠去醫院參觀,不透露自己的身份,見到病人康複出院,遠勝過參加任何儀式。這就是我最大的快樂。

最後時刻方答應,前往醫院參加開幕剪彩儀式。

1997 年11 月19 日,第九屆國際潮團聯誼年會首次在潮州中心汕頭市林百欣國際會展中心隆重開幕。李嘉誠應邀出席並發表熱情洋溢的講話。

這次來自世界各地的鄉賢,事業上各有傑出成就,多年奮鬥,自強不息,成績有目共睹。我深信大家的人生目標,除自己力爭上遊、創業興家外,一定都非常熱烈期望家鄉繁榮,祖國強盛。

現在祖國展現了前所未有的大改革大開放的繁榮新氣象,在中央政府及省政府的關懷幫助下,潮汕地區的經濟迅速飛躍;加上市政府的領導及鄉親僑胞共同努力建設,家鄉的工商貿易空間日益擴大。

在祖國開放發展百廢待興的曆史時刻,當中需要大量的經濟資源和專業人才,以鞏固發展基礎;這正是一個回饋故裏鄉土、投資創業的最佳時候。事業有成的鄉賢,可以利用經濟上的實力及寶貴的商貿經驗,來做有利祖國發展的投資建設。擁有豐富學術知識和專業技術的才俊,亦同樣可貢獻才幹和智慧,加強推動祖國前進的動力。

提到這裏,李嘉誠動情地說道:

今日世界,從宏觀的環球經濟發展策略的層麵來看,一股有力的世界和平意識,正致力重建國際經濟秩序,在公正互惠,互相尊重彼此權益的公平基礎上,謀求世界各國經濟的共同發展和繁榮。

我們祖國潛力雄厚,擁有龐大的市場,不少經濟強國都期望和中國加強發展友好互惠的關係。

海外華僑,遍布世界各地,經多年的努力,不少人在工商貿易和專業學術等各方麵,已奠定穩固的基礎。

在21 世紀即將來臨的大時代,信息科技一日萬裏,經濟活動日趨全球化;潮汕同胞,正可得為時用,大力協助推廣中國對外貿易,促進國際合作,鼓勵海外跨國大機構在中國進行文化、科學、教育和工商業投資的密切聯係。

的發展;從回國投資,推廣到跨國合作大計,這都是潮汕同胞從愛國愛鄉的情懷中,可以在目前有利時勢下,盡力發揮的高貴抱負和遠大誌向。

在對社會做奉獻的善舉方麵,李嘉誠從來都是毫不猶豫的“大手筆”。明末顧炎武有句名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意為國家的興衰存亡,每個老百姓都負有責任。孫中山曾大聲疾呼:“惟願諸君將振興中國責任,置之於自身之肩上。”李嘉誠願與國家興衰成敗休戚與共,隻因為,“常思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a

李嘉誠長子李澤钜曾經深有感觸地說道:“爸爸是一個很懂得用錢的人,他知道生命裏哪些事情最重要。如果在他一生中,在教育與醫療方麵,可以幫助不幸的人,他感覺更加富有。”

李嘉誠基金會

1992 年年初,李嘉誠在接受《日本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講出了自己本來不想披露的事:“我多年來在內地和香港的捐款,計算下來,每年都有1 億港元,很多時候都是以匿名方式捐出,支援本港和內地醫療教育事業的發展。”

為處理有關捐贈事宜,1980 年,李嘉誠成立了李嘉誠基金會有限公司。至今為止,據不完全統計,李嘉誠個人及下屬集團公司向香港和內地的教育、醫療及社會公益之捐款總額已逾百億港元(不包括海外捐款),其中以個人名義的捐款占70%以上,餘下的以下屬有關公司的名義捐出。

這其中包含著多少感人的故事!這一宗宗、一件件助人、救人、育人的慷慨捐資,造福社會之善舉,是李嘉誠為社會所做出貢獻的具體體現,是他對視為第二故鄉的香港和全國同胞懷有誠摯愛心的具體展示。

唐代詩人陳子昂《感遇》詩曰:“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以盡忠、報國來表現自己對祖國應盡的義務和責任,不僅僅是曆史上那些精忠愛國、馳騁疆場的勇武之士的滿懷豪情,不僅僅是那些文人墨客的愁腸滿肚,也是李嘉誠矢誌不渝視奉獻為生命的終生選擇。

小時候我的誌願是做醫生,也曾想過當大學教授而不是要做一個企業家,你們也許不知道,我曾想過多少多少次,如果像你們一樣有機會上大學,我的一生又會如何呢?所以我很羨慕你們,因為我的夢想就是你們的現實。

因為李嘉誠深深體會到,中國未來的希望就寄托在這一代代身上。

這些年來,在我的基金會成立後,已捐出超過7 億加元(加拿大元),讚助很多公益項目,特別在教育和醫療工作方麵,我會繼續下去,並且會做得更多,我這樣做並非隻為了責任感,而是因為這是我所選擇的做人方式。

成功與自由,是人類的基本渴求,但其意義卻不應局限於一個狹隘的短促的框架內,也不是三言兩語所能闡明道白。但若一個人的成功是達到自己定下的並非遙不可及的人生目標,而自由則是對自己的符合倫常的行為向社會負責那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成功、可以自由。李嘉誠則挾傳統文化的精神而來,與新時代博弈,平和、誠實、堅忍,把中華文化的立功立德立言之道發揮得淋漓盡致。

2003 年9 月30 日,李嘉誠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張坤專訪時,再次真情剖白自己的心路。

知識的力量應該造福人群,我為什麽說有第三個孩子呢?有一夜,我睡不著,我就告訴家人,我昨天晚上怎麽也睡不著,其實我有三個孩子。外界都知道我隻有兩個兒子,我卻宣布我有三個孩子,大家怎會不大吃一驚呢?睡不著的原因就是擔心這個孩子,他們鴉雀無聲。

我說第三個孩子就是我的基金會。

我的基金會以前本來沒設固定的資金,每當需要捐款時,我才向並做長線投資,令資金產生經常收入,做捐款的來源。我更計劃按年將自己收入的一部分注入基金,使基金有更充裕的財政基礎,可從事越來越多的教育、醫療、老人福利等公益事業。

我希望將來這個基金可以無止境地做下去,要延續到下一代,最少一百年以後。我也請了不少外界人士到基金會做事,在基金會裏,捐資哪一個項目,卻不由一人說了算,由董事會不記名投票決定。

人家怎樣議論我,我不介懷,雖然有人覺得我很神秘,但我的透明度其實很高。基金會的運作,應該讓公眾知道。我希望基金會運作做到完全透明,基金會的資料會整理成數據庫,歡迎人家來參考,將公益事業運作方法向外推廣。

現在社會上許多人畢生營營役役,追求財富,忽略了生命的內在價值與真正意義。李嘉誠表示,教育及醫療服務是社會發展兩大支柱,他樂於終生為此付出金錢、時間和心血。李嘉誠少年時本希望能夠像其父親一樣投身教育界或醫療服務,但可惜14 歲時,他的父親因病去世,李嘉誠失去求學深造的機會,弱冠之年,要挑起家庭重擔,投身社會,別無其他選擇。由於少年時的遭遇,目睹貧病之痛苦,更激發他熱衷參與醫療和教育事業,並從中感受到生命重大的實實在在的真諦。

經年累月奔波辛勞,李嘉誠坦言自己也會覺得累,但是能夠永恒地維持奉獻的熱忱,卻是他對名利得失有個人的看法,不會刻意追求,不會刻意經營,泰然自若,淡泊疏落。李嘉誠說:成功之後,利用多餘的資金做我內心所想做的事,心安理得,方寸間自有天地。比如,上次我去西北,探訪西部六省及一個直轄市,到達甘肅訪問一個殘聯中心,見到那些安裝義肢的朋友,他們提著兩桶水給我看。我們普通人拿起這麽重的兩桶水也不太容易,他還提著水跑了兩圈。

義肢的受惠人共有六萬多位,看著一位原本兩條腿都沒有,隻用一塊最便宜的牛皮,用一條繩綁著,在地下跪著走。現在可以正常地我還考慮繼續資助,因為你幫助解決他家人的負擔,對社會都有非常大的效益。

一個樂於修習善法,希望得到心境寧靜的人,他應如是努力:令自己能幹、正直、高潔、恭順、溫柔,虛懷若穀。他應知足、少欲、少俗務、生活簡樸,對感官欲樂有著天然的本能的自製力、謹慎、不厚顏無恥,亦不貪戀眷屬。隨心所欲,更要清心寡欲。無拘無束,亦應循規蹈矩。

他應勤求無過,以免遭到賢明人士的譴責;他應常發善願:願一切眾生皆能快樂、安穩、以及心智健康;願一切眾生——無論是弱或強,高或矮,長或短強壯或中等,大或小,看得到的或看不到的,住在遠方的或住在近處的,已生的或即將出生的,無一例外,皆心境快樂;願不論何處,不管誰都不會欺騙任何人、蔑視任何人;願他在盛怒或惡意時,也不會傷害他人;願他能像一個不顧自身安危、保護著她的獨子的母親一樣,培養到對一切眾生的無限慈愛。

讓他無限的慈愛普及全世界,遍於十方,沒有障礙與阻撓,沒有仇恨,也沒有敵意。無論行、住、坐、臥,隻要醒著,他都必須發展他的正念,這才是智者所稱的“梵行——最清高的行為”。

李嘉誠深深刻上了《慈悲經》的烙印。雖徹悟禪宗,明心見性,而見思煩惱不易斷除,直需曆緣鍛煉,令其淨盡無餘,而後分段生死,乃可出離,未能淨盡六道輪回,亦依舊難逃。

佛教寶靜安老院重建開幕禮,惜時如金、分秒必爭的李嘉誠在開幕前提早半小時到場,令不少人“始料不及”。原來李嘉誠是想早些來看看這間安老院,並在佛像麵前誠心上香,他親切地拖著覺光法師的手問道:“這裏的老人家住得開心嗎?生活好嗎?”覺光法師說,他們當然開心。

這間安老院坐落在粉嶺百福村,始建於1966 年,1992 年蒙社會福利署讚助及擴建,並得李嘉誠響應,特為紀念其愛妻李莊月明夫人平生善願,捐贈拆卸及重建經費合共2800 萬港幣,昭示因緣。

李嘉誠表示,自己一向信奉佛家的博愛精神,長者們曾為家庭﹑為社會做出積極的貢獻,是繁榮的拓荒者和智慧者的泉源,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樂是社會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特別是年輕的一輩,在不斷吸取新信息科傳統美德。李嘉誠還說,這是他參與興建的第五間安老院,從每一次與住院老人和工作人員的接觸中,他都分享到他們滿意於院舍設備和服務的喜悅。這份喜悅來自一種真誠奉獻後的絲絲心安理得,而不是那種耍花腔式的敷衍了事。

最後,李嘉誠一再強調“對香港有利﹑有益的事,我一定會做。”

李嘉誠多次強調:“生命對於人來說隻有一次。在我的有生之年,如果能為人類做出一些貢獻,那麽,我就心滿意足,死而無憾了。”李嘉誠基金會曾經出版一書,名為《大山——再也擋不住知識了》,李嘉誠在致辭中勉勵國人,暢談知識與命運。他指出:有人才,就有發展;有發展,就可以改變生活,知識可以改變命運。他稱,人往往以命運這概念,去麵對人生的無奈與不能克服的困難。人生有沒有既定的命運,我不知道,但我深信知識可以強化人的意誌去改變命運。西部遠程教育計劃,可幫助原來與知識經濟發展相距遙遠的人,有機會重塑自己的命運……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情比為社會創造價值,更能為生命帶來喜悅。

李嘉誠舉例說:“全球化如此大規模的商貿及金融活動,在一個董事會議室內,就可以為地球另一端的地方創造價值或為投資撇賬,一張資產負債表是否能反映商貿的真正價值呢?今天全球化信息有爆炸性的力量,我們能傳遞信息,我們又能否傳遞意義呢?在這場追求效率及效益最大化的混戰中,生命可以變得很無情,人性可以很迷失。”

然而,李嘉誠強調,活在全球化年代,掌握知識未必能完全駕馭自己,他說:“我們能掌握事物的起因,但還不能預知未來。今天社會一切的困境不也就是人類創造出來的嗎?”李嘉誠表示,隻有反思人性才能令迷失的人性複歸,而且要有同理心,能易地而處,張開心胸去體會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不同種族的人們所思所想,超越所有隔膜。

在中國殘聯,筆者有幸看到一封信的複印件。信是雲南彌勒縣的任誌剛讓中國殘聯轉寄李嘉誠的。

小任十分聰明,卻因小兒麻痹後遺症失去了上大學的機會。信是這樣開始的:“您不認識我,但我知道您。我還知道,千千萬萬像我這樣的您不認識的人都知道您,因為我們都是您助殘義舉的受益者,都是對您心存萬分感激的人。”

小任接著說:“當我做了矯治手術後,就在心底發誓:一定要做出樣子給產,六千多平方米的廠房,在邊遠地區,可以算非常富裕了。”小任最後說:“我的家鄉叫彌勒,這大概與佛教有些淵源。李嘉誠伯伯,願佛保佑您。”

佛本無意,事在人為。彌勒開懷,煩惱不再。廣結善緣,佛本心源。這也許就是許多香港人日日夢寐以求的善緣。殘疾人質樸的話語,也許尚不能表達他們的心情於萬一。人由文傳,傳以人立。德以善念,善由心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長江新裏程計劃

內地宣布從1995 年起,未再發生脊髓灰質炎,以往由此導致的小兒麻痹後遺症手術適應者基本得到矯治;1999 年,白內障致盲人數實現負增長;2000 年基本控製碘缺乏危害……這一切,都有李嘉誠播下的一顆顆愛心種子。

李嘉誠最難以忘懷的,是1991 年他與屬下集團捐給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的1 億元港幣。時隔八年,1999 年李嘉誠在致汕頭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聯合國際眼科中心成立的祝詞中寫道:“至今我仍認為,這是多年來捐款中其中一項最深具意義的事情。”

十一年來,忙到無暇分身的李嘉誠,卻從不間斷與中國殘聯領導晤談,了解殘疾人狀況。這是為什麽?從談話記錄中看到,李嘉誠屢屢提及幫助無助者。

他說:“人在無助的時候,幫一下,是最有益的。”這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同身受的顯而易見的表白。早在1984 年,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成立,鄧樸方首次訪問香港,李嘉誠就捐款200 萬元港幣。那時的李嘉誠,盡管身家遠遠沒有像現在這樣豐厚。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成立之後,1991 年李嘉誠再次捐資1.05 億港幣。其間發生的故事令人回味:1991 年8 月,鄧樸方率中國殘疾人展能團和藝術團訪港。

時值華東水災,港澳同胞紛紛為災民捐款。鄧樸方申明,此次赴港不進行募捐籌款。李嘉誠執意前往看望,在剛剛向華東災民捐獻5000 萬元港幣後,又當麵送給中國殘聯一張500 萬元港幣的支票。

晤談時,鄧樸方特別提到:我們把你的捐款作為種子錢,每用一元,帶動效果。鄧樸方的一席話,恰與李嘉誠的辦事原則及構想不謀而合。李嘉誠連聲稱讚說:“每一個銅板都是辛辛苦苦得來的,你們使用資金的效益這麽高,令人佩服!你們所做的,是一項高尚的事業。”

李嘉誠向鄧樸方索要了殘疾人事業的資料回去參閱研究。是夜,李嘉誠與兩個兒子促膝長談。內地殘疾人的困難困苦令他動情,中國殘聯使用捐款的效益效率令他動心,中國未來的持續發展更令他動容。

次日,李嘉誠約鄧樸方再次晤談。8 月16 日,兩人再次見麵。李嘉誠說:我決定再捐1 億元港幣,也作為一顆種子。你們隻需爭取四五倍的配套經費,便可幫助更多的殘疾人士。我捐錢,你們落實計劃,為殘疾人辦點實實在在的事。

眼居五官之首,是心靈之窗。在殘疾人中,盲人最為困難。李嘉誠對複明工作非常關注,特別期望五年內把內地七百多萬白內障患者全部治好。李嘉誠又說:鄧先生,我對於能夠幫助殘疾人士感到很有意義。你知道嗎?上次與你談了兩小時後,我返回辦公室,很興奮,竟然忘了肚子空著,便拿了杯白蘭地喝下,立即感覺有些醉意。鄧樸方感動地說:十分感謝你的好意,我們回北京研究、計劃一下,再向你提交詳細的計劃。

經過三個月的緊張工作,中國殘聯深入調查,精心測算,並與有關部門反複研討,結論是:受組織工作和醫務力量的限製,五年內難以治愈全部白內障患者;況且,盲人隻是殘疾人中的一部分,其他各類殘疾人亟待救助。

鑒於中國殘疾人事業剛剛起步,百業待舉,急需製訂實施一個均衡的、務實的整體計劃,卻苦於缺少資金。為使捐款發揮更大的作用,中國殘聯期望將其作為更多領域發展的啟動資金,成為一顆給各類殘疾人帶來更多利益的大種子。為此,中國殘聯著手草擬殘疾人事業五年計劃綱要,並致函李嘉誠先生,希望與他的代表磋商。12 月初,李嘉誠委派次子李澤楷來北京,全麵了解內地殘疾人狀況、工作的要點、難點及正在擬訂的計劃綱要草案。

李澤楷一改往常,凝神傾聽,仔細閱讀,頻頻點頭,儼然一位老成持重的政治家。幾天後,李嘉誠回函鄧樸方:“貴會最能了解殘疾人士之需要,所做之決策亦能令殘疾人士,無論心理及生理之健康均得到最大之幫助,本人及屬下公司均樂意配合……”

劃綱要》及與其配套的16 個業務領域實施方案,中國殘疾人事業首次有了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同步的係統發展計劃。李嘉誠選擇其中最急需資金的八個項目投入了他的1 億元港幣。李嘉誠希望並相信,這是一顆火一般旺盛的生命種子。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也為此投入了十幾億元資金。同時,社會各界熱心關注,踴躍讚助。如今,李嘉誠播下的這粒種子結出了豐碩的果實,不僅促進殘疾人事業由小到大、從點到麵,走上係統發展的軌道,而且使眾多殘疾人實實在在地受益。

1991 至1995 年的五年間:白內障複明手術107 萬患者重見光明,年手術量由10 萬例提高到25 萬例。進而,到2000 年累計實施333 萬例手術,內地接近一半的患者完成了重見天日的手術。年手術量提高到45 萬例,實現了白內障致盲人數的負增長。

現在,李嘉誠又開始關注角膜移植,著手解決第二大致盲因素。低視力者配用助視器,低視力康複邁出了開拓性的一步,使以往被誤作盲人的4 萬低視力者告別了朦朧世界,並為數以千萬計的低視力者帶來福音。此外,資助建設的30 個省級殘疾人綜合服務設施,為殘疾人提供了全方位服務;還針對內地自然環境普遍缺碘,為6752 萬孕婦、嬰兒等特需人群服用了碘油丸,不僅預防了智力殘疾,控製了碘缺乏病,而且使新生兒的智商得以提高。

回顧曆程,鄧樸方十分感慨地說:在我們創業之初,李嘉誠先生的捐款真是雪中送炭,催生了《中國殘疾人事業“八五”計劃綱要》,帶動了事業的全麵發展,給六千萬殘疾人的命運帶來整體而久遠的影響。

正如《管子·權修》所曰:“一樹百獲”。新世紀來臨,讓每個缺肢者都站起來,讓所有的盲童都能上學,讓生活在基層的殘疾人都得到服務。這些是李嘉誠與中國殘聯再次合作描繪的一幅曼妙的願景,真誠的理想,真實的藍圖。

1999 年12 月,鄧樸方將赴香港兩天,參加國際會議。李嘉誠聞訊,致電北京希望與鄧樸方在港期間見麵晤談。12 月18 日,兩位老朋友再次相聚。李嘉誠真誠地向鄧樸方表示,1991 年交談的情景,印象猶深,當時非常高興,新世紀來了彼此一定要加強合作。李嘉誠樂意再捐款籌辦新裏程計劃,原則上不要錦上添花一定要實實在在的東西。他再三表示,為了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他願意不斷鄧樸方說:1991 年的捐款,對我們的幫助太大了。我55 歲了,內地是60歲退休,我想在退休前紮紮實實地做幾件事,為後來者留些東西。主要著眼於薄弱環節和發展需要,創造條件,建立基礎,形成機製,使殘疾人事業得以與經濟社會協調地持續發展。無論如何,選好項目,用你的捐款主要做拓荒性的工作。李嘉誠讚許道:機製很重要。

孔子曰:“得之於身者得之人,失之於身者失之人。”

三個月後,中國殘聯送上一份需6000 萬捐款資助的“長江新裏程計劃”,李嘉誠欣然同意。後來,他又主動追加4000 萬,捐款達1 億元港幣,以擴大受益人數。“長江新裏程計劃”剛剛實施,已超額完成年度任務,初顯成效。

甘肅永登的蒙向延,摔下懸崖,昏迷中凍傷後被截去四肢。他將破籃球綁在下肢殘端上跪行,度日維艱,想一死了之。

“長江普及型假肢”讓他又站了起來。筆者看到他在用殘缺的雙臂勞動著,從他的鄉音裏,隻聽清了兩句:李先生讓我又能幹活了,我要活下去!

貴州息烽的宋露露、宋嬌嬌兩位盲姐妹,早已過了入學年齡,卻因貧寒失學至今。李嘉誠的資助將使她們走進向往已久的課堂。這些得益於李嘉誠的聰慧的年輕人,將給盲人康複事業帶來生機。藍圖剛剛展開,溫暖漸漸顯現,更多更美的畫卷將陸續展示在世人麵前。

近年來,中國殘聯多次向李嘉誠提議,舉行捐款助殘總結發布活動,並邀請李嘉誠參加,均被婉言謝絕。忙?李嘉誠確實很忙,但對於分身有術的李嘉誠來講,這絕對不是理由。李嘉誠說:“這是我作為一個國民應盡之天職。”

李嘉誠在一篇文章中寫道:

世界上要成就每一樣真正有價值而值得驕傲的事,都必須有正確的人生觀,為理想和目標付出時間、努力、堅毅的意誌和奮鬥精神。

大家以崇高的價值觀,付出愛心、精神,善用寶貴的資源貢獻社會,共同為人生留下美好的種子。

這就是李嘉誠與殘疾人之間鮮為人知的數以萬計的平凡故事中的滄海一粟。

踏雪無痕,滴水穿石。

佛學大師趙樸初臨終前,在醫院揮毫為李嘉誠題詞:拳拳愛心。很少題詞的李嘉誠,在甘肅省殘疾人康複中心一揮而就:“發揚人性中光明與高貴的一麵為無助者提供無償服務。”

同時同地,殘疾人送上他們的禮物——在眾多殘疾人的簽名之上,烘托出一行大字:您的愛改變了我們的一生!

“仁人之心,以天下蒼生之心為心。”荒山﹑大漠﹑黃土﹑沙塵,是西北地區人們視野裏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主角。

每年立春過後十多天的時候,這些山上仍是光禿禿的,**的山體上既無草木,也無岩石,而是深厚貧瘠幹渴的黃土,與大自然一片混沌的黃色渾然成為一體,展現出自然淒涼的滄桑,展示出大自然無情的冷漠,顯現出大西北人的無奈與悲哀,顯示出黃土高坡的期待與希望。

川,是存在於山與山之間的平地,川中通常有一條或深或淺的河,河裏流淌的有些是高山上融化的雪水,春天,溪水潺潺,淺淺的河灘上鋪著一些石頭塊夏天,很多時間是幹涸見底,冬季中一些幹涸的河道上還可以行車。相比之下,由於收成較好,川上人家的日子要好過一些。

以種麥子為例,甘肅省臨洮縣北街村張靜家的兩畝多地正常年份能收600公斤,而種山地的永登縣牌樓村蒙向延家的12 畝地基本上望天打卦,每年的總產量一般也就600 公斤,也就是說,平均每畝50 斤,略微多過種子。

本來,張家和蒙家都屬於西北地區農村裏千千萬萬不算富裕卻充滿溫馨的小家庭:丈夫勤快,妻子賢淑,孩子懂事,家庭和睦。

但不幸似晴天霹靂毫不留情地降臨到這兩戶人家,張家寶貝女兒張靜失去了左腿,蒙家的頂梁柱——作為丈夫和兩個兒子的父親,蒙向延失去了雙手和雙腳。突如其來的災禍一下子攫奪了全家人的歡悅與全部希望。是誰,讓許許多多這樣的家庭又綻開了笑臉,使他們的院落重新灑滿了陽光?使他們的生活充滿了希望?是遠在香港近在咫尺的李嘉誠。

2004 年2 月20 日上午,在甘肅省康複中心,當15 歲的女孩田楠深情講述自己接受聾兒語訓的過程,為自己今天能和健全的孩子們一起念中二,含淚向李嘉誠表達發自內心的真誠感激時,李嘉誠被感動了,李嘉誠坐不住了,雙眼現場的李嘉誠基金會工作人員抑製不住眼中的淚水,心情久久不能平複。

鳳凰衛視主持人吳小莉每每提起這一感人肺腑的場景,亦是不勝唏噓。而當李嘉誠在發言中說道:“不要難過,要向前看”、”謝謝你們給我信心”的時候,人們能清楚地體會到他內心所經曆的深深的感動。

我們期待這項有意義的服務能在神州大地展開,並喚起更多有理想、有抱負的醫護人員參與。如果一切進度達至預期理想,甚或考慮另設專項基金做長期資助,使這個有意義的項目可以永遠繼續發展下去。

李嘉誠是謙遜的。李嘉誠確實是真誠的。李嘉誠沒有絲毫的自我陶醉,有的隻是,對所有參與慈善落實捐款的工作者的真誠感謝。他一再向殘聯工作人員和各級政府表示發自內心深處的謝意。

在聾兒語訓教室,他主動與在場的每一位老師握手致謝。此時此刻,每一個到李嘉誠的人,都能夠感受到他那真誠真切慈祥期待的目光。

實際上,“長江新裏程計劃”在其醞釀和實施過程中,感人的事例不勝枚舉。

每一個個案包含著一個辛酸動人的故事,每一個個案都展示著人性光輝的散播,每一個個案都凝聚著李嘉誠的心血,每一個個案都喚起了一個個生命嶄新的希望與起點,每一個個案都構築起一個生命的新的支撐點,每一個個案甚至都澆鑄出一個出人意料的轉折點,每一個個案也都必然演奏出生命與理想的交響樂章。

全國殘聯的領導反複調研論證,周密地製定了項目實施方案並指導實施。

眾多的工作人員不辭辛苦,奔波於鄉村城鎮之中,行走於崇山峻嶺間。因為,他們深深知道,在他們的背後,有一股神奇的法力在推動著他們,在鞭策著他們,在鼓勵著他們。因為,他們深深知道,絕對不能辜負捐款者李嘉誠的拳拳之心。

為無助人士做無償服務——李嘉誠先生的心願春風化雨,滋潤了無數人的心靈,並化作一股股暖流在人群中傳遞。

路,在希望中不斷地綿綿延伸;希望,在腳下鋪就的路上微微浮動;生命,在時空**中潺潺**漾;理想,在藍天中翩翩飛翔。

喂豬、養雞了;趙銀生可以種菜加工豆腐了;劉春娥掌握了理發的手藝;呂春玲可以打工掙錢讓女兒上學;張靜慢慢走進了向往的課堂;李強終於支撐起了自己脆弱的生命……

要知道,有多少個張三李四是從企圖自殺的絕境中爬出來的。

離開香港來到寒冷的新疆,從西北到西南,李嘉誠一連九天走訪了西部六省八市,足有數萬公裏,跨越春夏冬三個季節。西部地域遼闊,發展參差,李嘉誠此行希望更多了解當地情況,每到一地,雖僅住一晚,卻要連續訪問五六個地點,細心聽取政府介紹、接觸各界人士。

數十年來,統領26 萬員工、投資56 個國家與地區的李嘉誠,即使有再大的生意,也沒有離開香港超過四個工作日,更加不可能連續放假超過四天。而這次,他花了九日行程,也利用了兩個周日。也許沒人知道,李嘉誠營營役役六十年,休假從來沒有連續超過六天。

李嘉誠說:“其實我們在外賺錢也不容易,我是希望能將捐款投到最需要的地方。”在《禮記·禮運篇》中,孔子與子遊的對話似乎在今天一樣適用。“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在兩千多年前物質匱乏的社會,先賢孔子就能夠憧憬政治民主,“天下為公”,“選賢與能”;希望大公無私,“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向往一種田園風光式的和諧的生活幸福,“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殘疾者,皆有所養”——多麽美妙理想“和諧”的社會藍圖啊!但是,兩千年後的今天,人類已經進化到高度物質文明的今天,對於還在社會底層苦苦掙紮的很多人來說,這依然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幻覺與夢想。

李嘉誠動情地說,我曾做過一個國富民強的好夢。

在我們祖國的土地上,遼闊的沙漠有良好的道路,幹旱的地區有充足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各地的天然資源得到很好的開發利用,人口密集的城市有舒適的生活環境,風和日麗,商機繁榮,來自不同民族的人一起和睦健康快樂地共處。隻要有勇氣、信心和堅持,我深信夢境一定會逐步成真。

見到李嘉誠一直默默流淚的蘭州市34 歲的“小兒麻痹”矯治者劉愛雲,曾被絕情的家人遺棄,“長江新裏程計劃”的實施使她能夠告別悲慘的昨天,終於站了起來,並且做到生活自理,結婚生子,開始了幸福的新生活。他們的今天,彰顯的是人性中善的力量的無所不及。他們的現狀,反映的是人的尊嚴與愛心的發揚光大。他們的未來,展示的是仁的法力與善緣的綿延不絕。盡管,片言隻語根本就不足以表達他們心中的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