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染指電訊業02

拓展大陸市場

逢低吸納,逢高拋出是和記電訊常用的資本運作手法,在其他電訊運營商相繼出現財務困境而無力收購的情況下,李嘉誠的和記電訊抓住這一時機,以超低的價格收購環球電訊,如果不是政治方麵的因素,也許幾年後,相信又會出現一起類似李嘉誠1999 年千億賣橙的神話。

和記黃埔香港固網業務1999 年年底引入美國Global Crossing 做股東,組成和記環球電訊後,Global Crossing 正部署把其所持股權注入將在美國上市的Asia Global Crossing 內,令香港固網變相在美國上市及引入微軟與軟銀為股東。

Global Crossing 準備在2000 年8、9 月間分拆旗下的Asia Global Crossing( 簡稱AGC) 於美國紐約交易所上市, 集資8.48 億美元。Global Crossing 計劃將其持有的50% 和記環球電訊,即間接把和記和黃在港固網、國際電話、互聯網、國際電纜網絡及數據中心等五成業務注入AGC,變相在美上市。

由於除Global Crossing 外,AGC 亦有另外兩個股東微軟及日本軟銀。換言之,將使和黃有關業務與國際巨頭微軟及軟銀結成戰略性夥伴。

AGC 在美國上市,準備公開發售5300 萬股,上市集資8.48 億美元,配售價為每股16 美元。集資所得,其中5 億美元用鋪設海底光纜,2 億美元投入電訊及互聯網有關業務,餘下不足一千萬元用於減債。

業界認為,若果李嘉誠日後將其持有的50% 和記環球電訊權益一並注入上市後的AGC,相信有助和黃將本地網絡結合AGC 在亞太區內網絡,並推動香港成為亞洲電訊及IP 樞紐中心。

2002 年4 月,趁環球電訊破產之際,和記電訊又購回亞洲環球電訊在和記環球電訊50% 的股權以及在和記環球資料中心50% 的股權,僅花費0.9 億美元。

2001 年5 月,美國VoiceStream Wireless Corp 被德國電訊收購,和記將在其中持有的股份全部出售給德國電訊,獲得溢價利潤300 億港元(投資成本約100 億港元,股權轉讓價格約400 億港元),和記電訊從美國市場全身而退。

2001 年6 月,以遠期合約形式售出270 億港元的Vodafone 股份,避過隨2002 年10 月,和記電訊以現金0.73 億美元的價格向日本NEC 出售和記電話及H3GHK 約5% 的股權,雙方結成戰略聯盟,共同開發香港3G 業務。

隨著中國加入WTO,內地市場將給香港和世界其他國家及地區帶來巨大的商機。不過香港將遇到更大的挑戰,外國人將對內地做出更多的直接投資。

中國電信大幅削減集資規模55% 後,占發行股數95% 的國際配售部分,終於成功獲得足額認購,承銷團並且決定以下限價每股1.47 元(未計傭金及交易費招股,集資金額111 億元,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黃埔更證實斥資3.9 億元,認購中國電信的股份。

和記黃埔董事總經理霍建寧表示,中國電信削減集資規模之後,該集團決定購入5000 萬美元中國電信股份,若以上述招股價計算,和黃合共購入約2.65億股中國電信,占中國電信總發售股份75.56 億股的3.5%。

值得市場關注的是,和黃董事總經理霍建寧在解釋入股中國電信的第三個原因是:和黃與中國電信的關係一向良好。言下之意,早就有來往。這句話確實耐人尋味。實際上,以上的論述人們稍加分析即可直接得出結論。

作為一位獨具慧眼獨具匠心的戰略投資家,李嘉誠往往能夠發現許多人未能看到的地方,在不為人察覺的情況下出其不意,出奇製勝。在其深邃而又平和的眼神裏,其真實的意圖可能還有更深層的戰略考慮與戰術含義。常人,未必能夠理解,至少,當時未必能夠理解、洞察。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常人凡人所看到的至多是今天的戰術層麵,超人商聖所看到的是明天的戰略層麵,十年甚至數十年之遠。這顯然不是一個層次,不是一個級數。

李嘉誠通過和黃斥資4 億元人民幣入股中國電信,而和黃是一個全球性的3G 運營商。在整個歐洲對3G 充滿恐懼的時候,李嘉誠以巨額資金和技術大舉進軍歐洲,首推3G 業務的壯舉,堅定了全球市場對3G 時代的憧憬和信心。如今他又看到了中國3G 的市場前景。

當時不斷有消息傳出,作為中國電訊業改革的一個戰略步驟,信息產業部即將在中國構建四大全業務運營商。言下之意,國家將給中國電信和中國網通發放3G 牌照。一些業界專家也指出,中國電信獲得3G 移動牌照隻是時間問題依著敏銳的嗅覺,李嘉誠察覺到中國電信是其3G 上最好的長遠的戰略合作夥伴要想進入大陸龐大的電訊市場,此時此刻鋪橋搭路,可謂天賜良機,屆時的情由此,人們不難想象,4 億入股中國電信是李嘉誠在中國未來的3G 市場設下的一個棋子,一個過河小卒,這可能也是李嘉誠在中國電訊上市的關鍵時刻,幫其一把的最真實的戰略意圖吧。沒有人能否認這一點,李嘉誠也從來沒有公開否認這一點。

2000 年9 月9 日,在中國加入世貿落實之際,中國第二大電訊集團聯通與和黃全資附屬公司和記電訊宣布成立一家由聯通占五成一股權的合資公司,為聯通提供電訊業技術及市場推廣的顧問谘詢服務,並為其電訊從業員提供專業培訓。

據香港《明報》報道,該合資公司名為北京通和電訊科技有限公司,由聯通持有五成一股權,而和記電訊則占餘下四成九權益,業務範圍覆蓋全中國。

市場人士相信,與聯通的合資協定,反映和黃在中國入世後,會全力拓展大陸的電訊市場的戰略意向。

李嘉誠這次與聯通成立合資公司,雖然隻是提供谘詢服務,但待大陸的電訊業對外商開放後,便可正式轉型。

對於中國經濟,李嘉誠顯得信心十足。2004 年10 月,時逢新中國成立55周年大喜日子,李嘉誠以“普天同慶”形容此刻心情。李嘉誠滿懷信心深情地說:“我們國家幾十年來取得了很大、很輝煌的成就,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實力也不斷增強,改革開放後經濟發展迅速,經濟增長很高啊,這些都值得中國人驕傲和自豪。”

自1985 年成立以來,和黃電訊集團已經發展成世界級的電訊運營商。但在內地,和黃所能做的還僅僅是項目合作和購買在海外上市的內地企業股票。不過,和黃同內地三家主要的電訊運營商的關係一直都維持良好。

2000 年年初,和記環球電訊開始通過海底電纜,提供內地與香港間的長途電話業務。

2000 年10 月,和記環球電訊投資2 億港元,建成了80 公裏長的穗深港環網光纜,成為香港第一家與中國電訊的網絡實現連接的固定電話運營商。

2001 年10 月16 日,和黃電訊宣布,它與中國移動簽訂了一項GPRS 漫遊協議,共同發展中國內地的GPRS 漫遊業務。

2002 年1 月28 日,美國環球電訊根據《美國破產法》第十一章提交了破產以來美國的第四大破產案(前三位是安利、德士古和美國金融公司)。就在這個時候,不經不覺,李嘉誠悄悄來了。

狼來了!狼來了!就在環球電訊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的同一天,2002 年月28 日,與前者一直有業務往來的和記黃埔集團宣布,與新加坡旗下的新加坡電訊合作,以現金7.5 億美元,購入環球電訊60% 的股權,以圖大張旗鼓地進入光纖通信業。

和記黃埔股價在上述計劃公布後飆升至75 港元。顯然,投資者對李嘉誠的再次出手電訊,前景相當看好。顯然,李嘉誠在科網破滅之際,順手牽羊,期望撿到一個便宜貨。

電訊和高科技產業會是在泡沫經濟破碎的最徹底的區域,競標環球電訊(Global Crossing)對李嘉誠而言,是一個使曾經失敗的投資死灰複燃的絕好機會,而對整個亞洲地區,這無疑會令人們看到經濟複蘇的曙光。在經濟低迷彷徨之際,甚至對整個地區經濟都是一針興奮劑與強心針。至少,看到了以網絡為概念為核心的新經濟的新的希望所在。

早在2000 年,李嘉誠曾向環球電訊提供了4000 萬美元貸款,而由於全球經濟衰退,對手增多和市場消化不良等諸多因素,環球電訊的市值已驟跌至4500 萬美元,僅相當於它巔峰時期的1%。

此次競標中,李嘉誠將在勾銷舊賬的同時,協同新加坡科技電訊(STT)分別再在環球電訊中投進3750 萬美元。競標成功後兩家將共享環球電訊79%的股權。

“李嘉誠掌握了賤買貴賣的藝術。”許多人都這樣讚歎道。這次競標即便失敗,李嘉誠的這種收購企圖也足以預示在2003 年或2004 年裏,亞洲區域經濟終將開始一場緩慢但是一定有希望的複蘇。

收購環球電訊

也許,有一天,當人們回頭看看亞洲經濟從世界性的蕭條中重拾軌道的曆史時刻,一定會說,李嘉誠與STT 的這場聯合競標,就是一個振奮人心的轉折點網經濟後,回過頭來理智麵對現實,又不得不痛苦地接納現實正視現實包容現實的催化劑。如果此項交易能順利完成,和記黃埔有機會在對環球電訊重組後,通過出售後者的股權獲得不菲利潤。它還使和記黃埔在新加坡獲得了一個強有力的合作夥伴。

和黃經營的衛星、電訊、數據傳輸等業務形成有效的資源配置與協同效應,可以通過環球電訊的海底光纖,輸送到全球的任何角落,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前途一片光明運作暢快順的產業鏈。

其實在2001 年下半年,環球電訊危機重重的時候,和記黃埔就有意出資10億美元吞並。後來新加坡資本的加入,多少有些出人意外。此前,和記黃埔與亞洲環球電訊合作,成立了和記環球電訊,各持有50% 股權,主要在香港從事固網業務。新加坡科技公司則與環球電訊也有一家合資公司StarHurCrossing,主要在新加坡經營高容量的基幹網絡。為了免遭清盤厄運,申請破產保護的電訊企業大都把旗下的資產賣給出價最高的買主。要想這樣做,環球電訊就必須說服包括摩根大通、美林和花旗集團等在內的二十多位債權人,支援它提出的重組計劃。

畢竟,李嘉誠提出的方案,注資全部用現金支付,而且一次到位,可以遠水解近渴,在很大程度上能夠保證公司如常持續運作,最終將會令公司起死回生。

況且,和黃及新加坡電訊的龐大電訊業務勢必將仰仗環球電訊的光纖,不大可能將環球電訊作為一個賺錢的工具再轉手倒賣。然而,《華爾街日報》亞洲版危言聳聽地稱,李嘉誠同內地之間的特殊聯係令美國證券機構感到不安,更加令美國安全部門疑心重重,而這可能使和黃在重組美國電訊運營商環球電訊的過程中隻能充當非常被動的出錢不出力的尷尬角色。

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是一部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軍事理論著作,而克勞塞維茨也因這本書成為曆史上最著名的軍事戰略理論家之一。克氏的主要命題就是,戰爭無非是政治交往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而精通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的山姆大叔,則把它出神入化地演繹為,政治無非是商業交往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這也難怪,在今天這樣的強權社會裏,喜歡指手畫腳的山姆大叔就是上帝的化身與代言人,美國人的言論就是《聖經》的精句。又有誰,能奈之若何?

致力處理有關規管問題,並按有關方麵的要求提供充足的資料,唯仍然未能在合理時間裏達成雙方都滿意的合理架構。

由於收購環球電訊對於和黃的全球電訊策略而言,並非一項重大權益或必要投資,亦不能對現階段和黃核心業務及相關業務帶來實質性助益,因此決定退出收購計劃。退出收購,和黃在財務方麵難免有所損失。摩根士丹利發表研究報告指出,和黃可能要為此撥備4 億美元。另外,由於和黃在收購建議中沒有提出任何有關分手費的建議。而是主動提出分手,所以不會得到賠償。

也許放棄收購環球電訊,反而令和黃可以更加專注於3G 業務的發展。李嘉誠再次使出以退為進的撒手鐧。得固然可喜,失亦不足為惜。和黃方麵卻顯得頗為大度風度。發言人指出,該集團體諒美國在“9·11”恐怖襲擊後的氣氛是以慎重安全為上,因為發生“9·11”事件,美國將電訊基礎設施視為一個重要的國家防禦堡壘。

持續長達16 個月的美國環球電訊公司收購戰,以李嘉誠旗下的香港和記黃埔集團鳴金收兵而曲終人散。這意味著收購行動將由其合作夥伴新加坡科技電訊媒體獨立完成。環球電訊收購戰一波三折,情節引人入勝,絕對是暢銷小說的上佳題材。

李嘉誠對電訊市場的強力運作遊刃有餘,在電訊市場熱度膨脹的時候及時脫手,背書了一個又一個令人目瞪口呆的資本運作的神話。電訊擴張,李嘉誠給世人太多太多的啟迪聯想,也給世人帶來了太多太多的迷惑。當然,勢必給股東帶來太多太多的驚喜與意外。李嘉誠在國際電訊市場的成功投資,尤其是在3G 方麵的泰山壓頂誌在必得的豪氣千秋、風卷殘雲的謀略,譜寫了近三十年來國際電訊風雲變幻的交響樂。

今日全球經濟明顯欠佳,平常生活中經曆的所有挫折,均顯得更加沉重,遺憾的是在經濟轉型中,並沒有實時顯效的靈丹妙藥,亦沒有人可以向你保證說所麵對的問題會持續多久,隻有聰明睿智的人洞悉到今天不是昨天,知道要承擔無可逆轉的改變,盡管今天沒有破譯的方法,他們也不會凝固於痛苦與自我折磨之中,不會天天斤斤計較眼前的得失,不會天天計算眼前的利弊,因為他們知道每日積極正麵積最有價值的財富。

即使處境可能不會因自己的主觀努力或意誌轉移,但他們早已戰勝生活的苦澀,為轉危為機做好一切準備。

麵對瞬息萬變的環境,我們的主要策略是針對各種變化而靈活應變。對於開拓新興經濟業務,集團的策略是在現有業務及新發展業務的範疇內,積極參與龐大增長潛力的信息及新科技業務。

老子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愡。愡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愡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李嘉誠的道,非常人之道,乃超人之道,商聖之道。

領導全心努力投入熱誠,是企業最大鼓動力,與員工互動溝通,對同事尊重,才可建立團隊精神。人才難求,對具備創意,膽識及審慎態度的同事,能給予良好的報酬和顯示明確的前途。

李嘉誠強調:

80 年代初中英談判期間,不少公司都仍停留在業務本地化的階段,但我的考慮是公司要發展得大,就一定要向海外發展,但說到海外發展,就什麽人都是一樣,比方說在美國投資,以美國人當負責人就會比較方便。

李嘉誠的擴張思路應該給全球企業帶來震撼性的啟發和思考。融入全球化競爭是全球一體化和全球經濟化的大勢所趨,早日跨出一步就能夠早日占領戰略製高點,為以後更大的競爭奠定基礎。這完全不是夢想,李嘉誠的港口投資戰略已經充分顯示了這一點。李嘉誠的電訊投資也充分驗證了這一點。

公元前7 世紀希臘詩人阿基洛庫斯有一名句:“狐狸知曉許多事情,而刺蝟知曉一件大事情。”用管理學的語言闡述,刺蝟是係統高手,刺蝟專注的天性令它目光永遠緊盯著核心,從不脫離核心,而狐狸的多維思維法更像是一種李嘉誠也許從未借助任何神靈的啟迪感召。既然有這樣的機會,就不放棄,就成為完美無缺的最好的,在各個方麵嚐試成為最好最出色最成功的典範與楷模。

億萬的財富進出、投資、投機、吞並……沒有硝煙的戰爭,沒有疆域的王國沒有令人膽戰心驚的刀光劍影的血洗,沒有風嘯馬鳴的慘烈廝殺,沒有人為的預先的限製與設定。更加,沒有休止的音符。

一切都好像如魚得水。一切又如行雲流水。顯然,一切都已經駕輕就熟。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李嘉誠樂此不疲。李嘉誠隨心所欲。卻倒是,未見商聖李嘉誠因此而沾沾自喜。唯有,在揮灑自如的時空中,偶爾戰戰兢兢,誠惶誠恐。

就在李嘉誠為收購環球電訊奔波之際,一些閑言碎語又一次激起了商聖的無名之火。李嘉誠不得不大發雷霆了,因為,他被記者詢問:若和黃成功收購環球電訊是否李家會達致壟斷香港光纖網絡市場?商聖怒答:“無這樣的事,這是一些人‘屈’(無中生有冤枉人)我。”

李嘉誠實時反駁:“香港隻是環球電訊服務二百多個城市中的一個,香港人應該為香港公司能夠賺到外國人錢感到高興,不應該無中生有,諸多挑剔。”

李嘉誠強調,旗下集團在海外賺取利潤之餘,仍繼續投資香港,並維持派息予股東。他又憤憤不平地說:“全世界二百多個城市中,沒有一個城市會說這樣的話。”香港人香港社會確實應該反省自己,為什麽總會有這樣獨一無二的噪聲?

這難道僅僅因為我們都是黃皮膚的中國人?看來還真的要請教柏楊先生。

業務全球化

中國入世後,香港的分析員紛紛預期,李嘉誠不失時機地會利用在英、意、奧地利及瑞典、澳大利亞等地的3G 跨地域電訊網絡優勢,進軍內地市場。李嘉誠透露,他已向信息產業部提出建議,開放部分3G 牌照進行拍賣。

潤訊通信主席、香港互聯網暨通信業聯會主席侯東迎認為,中國入世開放後對於和黃這樣的大電訊公司,完全可能提供大規模基礎電訊業務,直接或與其2004 年,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鞍鋼為首的幾位學者撰寫的《中國3G 世紀報告》中,一些主要觀點引起了業界極大的回響。該報告提出,3G 在國際上技術早已成熟,市場也早已成熟的觀點。該報告對內地政府有關主管部門遲遲未發放3G 牌照持強烈批評的態度,並將其概括為“醒得早,起得晚,看得多,動得慢”。該報告認為既然國際上技術和業務都“早已成熟”,我們隻需要跟著感覺走即可,早早發放牌照,快快開放市場,如此這般就可以“加快發展世界最大的電訊市場了”。該報告認為,政府有關部門發放3G 牌照太慢,“實際上是受到某些利益集團的幹擾和俘獲”。

某個企業、某個行業並不具有左右公共政策的能力。在這樣關係重大的問題上,很難想象決策者會受某個企業或者行業的擺布。

美國人在任何事情上都從來不諱言自己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是美國的國家利益。就中國的3G 發展決策而言,最大限度地爭取國家利益,自然是題中應有之義。該報告有意無意地在強調新技術使用所能夠帶來好處的同時,卻忽略或者低估了技術擁有者會因此得到的收益。其實,沒有人否認內地3G 發展決策在商業層麵與政治層麵的關聯性、複雜性。

中國當時的移動電話用戶有近四億之多,每年全球新增的移動電話用戶有三分之一在中國。因此,3G 對中國來講,機會大,同時風險也最大。

2004 年10 月6 日,和記黃埔有限公司(和記黃埔)新興市場電訊業務首次公開募股(IPO)。和記電訊國際有限公司(Hutchison Telecommunications International Limited)是李嘉誠控股的集團企業和記黃埔的子公司。

2004 年10 月5 日,和記電訊國際將IPO 發行所得的預期從9.76 億至11.3億美元下調至9 億至10.5 億美元,每股IPO 價格被降至6.01 港元至7.04 港元(原為6.52 港元至7.55 港元)。

2004 年3 月,和記黃埔宣布將把其新興市場電訊業務、香港的固定線路業務和移動業務整合成一個獨立的實體——和記電訊國際。這家公司的資產分布於香港、澳門、印度、以色列、泰國、斯裏蘭卡、巴拉圭和加納,位於這些地方的子公司大部分經營傳統的第二代電話網絡,但香港業務提供更先進的第三代網絡。

和記電訊國際過去三年有大幅虧損,未來近期也不打算派息。為期三周的會派息以及最好的一塊業務——印度六家移動業務一年內可能會分拆單獨上市表示了擔憂。而且,和記電訊國際的一些子公司,包括香港和泰國的無線運營商都在競爭極度激烈的市場中爭奪業務。

分析師們也對發行所得將流向母公司和記黃埔而不是和記電訊國際的事實不滿。他們還指出,難以預測該公司相距遙遠的各地業務未來的收益增長,這些業務的監管環境各不相同,而且往往比較複雜,相對風險亦較高。高盛是和記電訊國際此次IPO 的保薦人和全球協調人。

“不斷分拆有資金需要的業務上市,這是李嘉誠慣用的令人眼花繚亂的財技。”工商東亞研究員徐國熙表示。此前和黃將持有的橙、德國電訊等股權已悉數套現,分拆業務上市便順理成章地成為取得特殊收益的最有效途徑。

目前,和黃在香港、東南亞、中東、澳大利亞、歐洲以及美洲等國家和地區均擁有並經營電訊及互聯網基建,在世界市場中占據領導地位。其提供的服務範圍包括移動電話(話音及資料)、傳呼服務、集群通信服務、固網服務、互聯網服務、光纖寬帶網絡及電台廣播服務等。

和黃的電訊業務也從這一業務全球化的策略中獲利頗多,其好處主要來自以下三方麵:首先,由於信息技術更新換代的速度非常快,許多投巨資研發或購買而得的科技可能沒過多久就會被市場淘汰。如果公司的業務隻集中在某一兩個市場,在技術壽命相對短暫的客觀條件下,所帶來的盈利期限也非常有限,所存在的潛在風險亦非常高。而且,多元化的市場可以最大限度地分散電訊投資風險。擁有多個不同類型的市場,便能使公司將一項專利技術於不同時期在不同的市場推廣,從而盡量延長其盈利期限。和黃的移動電話業務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當其第二代移動電話技術G** 在香港和澳大利亞的增長已經逐步趨向穩定增勢緩慢之時,和黃卻在印度和以色列這類移動電話普及率較低的新興市場繼續大力推廣G** 業務,並從中獲取最大效益。雖然在較為先進的市場G** 技術已趨向飽和並將逐步被第三代技術取代,但和黃並不需要完全退離G** 技術市場,因為在印度等發展相對較遲的地區,它仍然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當然,如果和黃不是同時在香港、澳大利亞以及印度經營移動電話業務,恐怕G** 技術便隨著其在香港這一個市場的飽和而自然而然被淘汰了。而業務全球化之後,當香港、澳大利亞等技術發展較快的市場在逐步準備引入更先進的第其次,實行業務全球化策略後,和黃在推出新產品、新技術或投資新項目時,所承受的整體風險勢必降低。公司利用某一兩個興新市場作為試驗基地,走一步,看一步,試一步,做一步,積累運作經驗,為將來在其他市場的全麵推廣做好充分必要的準備。即便試驗的結果未必全能盡如人意,損失也隻限於局部的某一兩個市場,不會影響到整個大局。而且公司可以及時發現所存在的技術及管理方麵的問題,吸取經驗教訓,調整下一步的發展策略與戰略。

再次,由於3G 項目初期涉及的投資數額龐大,而且剛開始經營的幾年也不可能有盈利,所以和黃整個電訊業務的盈利增長勢頭必會受其影響。但是其業務全球化的策略能使公司利用2G 成熟技術所帶來的盈利去支援新興3G 技術的巨額初期投資和虧損。據不完全統計,和黃的3G 業務自投入運營到2005 年為止,已耗資約1388 億港元,而且3G 業務預計要到2005 年或2006 年(實質上還是過於樂觀)才開始有盈利,所以這中間的幾年時間,來自成熟業務2G 技術的資金支援便顯得異常重要。否則,和黃電訊業務的整體盈利將因為3G 支出而受到較大的負麵影響。其股價也就自然跟著下挫,這對公司的發展前景極為不利。

實質上,盡管和黃集團數年來全力催穀a,確保電訊運作及集團運作,不因3G 持續虧損而受到影響,但是和黃股價依然處於無可避免的拖累下挫與持續低迷。

采用業務全球化的策略以後,和黃能較好地協調新項目和現有項目之間的輕重緩急,並能有效地控製新投資項目的發展節奏,更加合理地利用成熟項目的現金流與發展項目的資本支出,從而確保整體盈利不會因為新項目而有太大的跌幅與波動。這個策略的最重要意義在於利用2G 成熟技術所帶來的盈利支援新興3G 技術的巨額初期投資和虧損。因此可以說這個策略使得不同地區間互相從技術到資金得到支援,而且更可以透過延長每種技術的盈利期限而進一步強化支援3G 的發展空間。

2005 年5 月3 日,一度被市場憧憬為和黃電訊業務旗艦的和記環球電訊宣布私有化計劃,大股東和電國際以現金每股六角半或每21 股換2 股和電國際股份方式,向少數股東(47.5%)提出全麵收購。

和電環球2004 年年初才注入和黃部分本港電訊業務借殼上市,短短15 個月便再私有化,在香港股市可謂相當罕見,從而引起各界強烈質疑與猜測。

a 催穀一詞,最早起源於香港。原意指把穀種先放在營養液中培養,然後再栽植,環電私有化

2003 年3 月16 日,李嘉誠旗下的另一家上市公司中聯係統以0.63 港元收盤與0.9 港元的招股價相比,已經大幅縮水三成,成千上萬的散戶和數百機構投資者遭受了意想不到的打擊與損失。兩個月前,和記黃埔把名下的香港固話業務注入中聯係統,後者發行價值39 億港元的新股以及32 億港元的可轉換債券支付這次收購交易,該交易使李嘉誠的企業集團獲利13 億港元。此舉引發了市場的巨大爭議。

港交所董事、證監會股東權益小組及收購合並小組成員大衛·韋伯嚴厲批評了這項交易,並稱這項交易暴露了現行上市規則的漏洞。但是,這隻是製度的問題,是遊戲規則的問題,而不是操作的問題。因為都在香港證券交易條例的規程中公開合法進行。聯交所交易的漏洞,不能由李嘉誠去補漏,更不能由李嘉誠來承擔有關的責任。更何況,在此前的交易史上,為何從來就沒有人注意到這一漏洞?也即是說,在一個遊戲中,雙方都完全按照遊戲規則進行,但是後來才發現這個規則有問題,那麽,難道遊戲的參加者本人需要為這不健全的遊戲規則負責嗎?

和電國際行政總裁呂博聞指出,兩公司業務相近引起市場混淆,為提升經營及財務彈性,決定私有化計劃,和記環電股東可選擇現金或股份做交易,私有化涉及的資金約22 億至24 億港元,以當日股價計,收購價較停牌前(四角七分半)分別有差價三成七及四成八。和電國際最後交易價為七元四角,和記環電小股東可收取的股份作價相當於每股70.5 港元。和電國際控股公司和黃把重疊的業務私有化亦非首次,早於1993 年時,由於當時上市公司嘉宏國際集團與和記黃埔地產業務重疊,所以幾經波折最終將其私有化。

和記環電在2002 年年初曾以每股九角配股集資20 億港元,令當時和黃獲得13 億港元特殊收益,但後來和黃宣布獨立分拆和電國際上市後,投資者預期和記環電成為和黃電訊旗艦的願望成空,股價由最高一元七角急跌,最低曾見三角九分半。

現時突然重組業務把和記環球電訊私有化,市場人士自然會質疑當初借殼理層在過去數周經過深思熟慮,在多個重組方案中選出今次的方案,並於上周五董事早會上拍板通過。他指出,和電國際去年上市後,已令和記環電股價受影響,“在過去六至九個月,和記環球電訊的股價一直徘徊在四角至五角的水平,而且成交少,故一向希望整合及鞏固業務。”他認為現在是重組業務的適當時機。

呂博聞認為配股是十多個月以前的事,如把現時的私有化作價與當時的配股價比較並不恰當。他強調把和記環電私有化並非為賺取特殊收入,主要是由於和記環電及和電國際經常有關聯交易,經常要召開獨立董事會審批有關交易,給日常經營運作帶來了極大不便,拖慢業務發展。他說:“私有化後靈活性大增,無論人手調動、業務拓展、經營及財務的彈性都會較大。”

和電國際財務總裁彭禮頓指出,由於私有化涉及的會計十分複雜,故現時仍未知該交易會為和電國際帶來特殊收益或虧損。此外,他認為私有化給予投資者套現機會,“以近期股價(四至五角)計,股東基本上無蝕,而且更可轉持業務更大的和電國際。”他重申今次的私有化建議及作價都十分合理。現時和電國際擁有80 億港幣備用貸款額,截至2004 年年底已動用10 億港幣貸款額,而今次的私有化計劃,假設和記環電股東全部選擇現金方案,和電國際隻須斥資22 億港幣,對財務不構成重大壓力。

如和記環電股東全部選擇換取和電國際股份建議,估計會對和電國際造成約7% 的攤薄效應,和黃在和電國際持股量會由七成降至六成半。呂博聞表示,即使小股東不通過該私有化計劃,亦不會提高私有化股價,強調提出的是最終作價,並重申今次私有化計劃不涉裁員。

5 月4 日,和記電訊國際提出以最多24 億港幣私有化和記環球電訊。刺激和記環電複牌後股價急漲,並以全日最高位六角七分收市,大升四成一,較私有化的現金作價六角五分還要高,並創一年新高,成交達5.5 億港幣。和電國際股價則持續受壓,低見7.15 港元,最終平收7.4 港元,成交亦逾5700 萬港幣。

據和電國際及和記環訊聯合公布,瓜田李下之無奈,身兼兩間公司主席的霍建寧已無條件及不可撤回地同意捐出其持有的1000 萬和記環電股權予獨立慈善機構。以當日收市價計,該批股份總值670 萬港幣。

2005 年5 月7 日,和記電訊國際表示將不會提高收購和記環球電訊股份的報價。在此之前,和記環球電訊的少數股東曾提出質疑,認為和記電訊國際24分析人士認為,少數股東的反對並不影響這一交易的完成,但卻會嚴重損害李嘉誠的慣有的視之如生命的清譽,進而降低他在投資市場融資的能力。因為這部分股東眼中所看到的,隻是私有化價格與招股價的高低差別,而對溢價五成的私有化價格視而不見。和記計劃將印度移動部門分拆上市,希望獲得13億港元融資以彌補3G 業務的虧損。

和記電訊國際董事會主席霍建寧表示,該公司將以每股六毫五的價格收購和記環球電訊剩餘47.5% 的股份,這一價格比和記環球電訊4 月25 日的收盤價四毫七五高出了36.8%。和記電訊國際也可能通過換股的方式完成對和記環球電訊的收購。

和記電訊國際股價最後一個交易日報收於7.4 港元,按照這一價格計算,和記電訊國際支付的收購價格比和記環球電訊股價高出了48%,相當於每股七角五分,從市場的角度看,溢價高達近五成,已算相當合理之作價。盡管和記電訊國際的收購價格高出和記環球電訊當前股價,但卻低於後者2004 年1 月上市時每股九毫的發行價。

霍建寧表示:“我們將不會修改報價,我們已經提供了兩種選擇。”但是,和記環球電訊的這一舉措卻引發了少數投資者的不滿,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投資者表示:“今後我不會再信任李嘉誠家族控股的任何公司。他們以每股九毫三的價向我們銷售股票,現在卻要以每股七毫將公司私有化,這簡直就是欺騙。”

作為投資者,不可能將個人投資的市場風險全賴李嘉誠一人獨立承擔。顯然投資者認為跟緊李嘉誠隻會賺錢而不賠錢。

2004 年1 月,和黃集團將固話資產注入中聯係統,並成功在香港聯交所上市和黃集團隨即以每股九毫的價格發行新股,融資18 億港元。2004 年4 月,中聯係統更名為和記環球電訊。

中聯係統上市時,很多投資者期待該公司將獲得更多的和記電信資產,例如非3G 全球移動業務,但最終和黃將這部分資產注入了和記電訊國際。